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伦理理念的价值生态及其在文明互动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伦理理念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有机价值生态。这个生态在文化原理方面由四个价值因子构成,即人伦原理、人德规范、人生智慧、人文力;在文化结构方面形成四对价值关系,即"伦"—"理"、"理"—"道"、"道"—"德"、"德"—"得";在文化功能方面分别解决四大价值问题,即伦理实体、道德自我、应当如何生活、意义世界;在文化运作方面展现为"伦"—"理"—"道"—"德"—"得"的依次演进,由客观人伦关系出发,经过价值抽象,复归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文化原理是逻辑生态;文化结构和文化功能是历史生态;文化运作是现实生态。从中国伦理的价值生态中可以引发出诸多对文明复归与文明互动具有资源意义和启发意义的课题,但必须对中国伦理进行生态把握和价值生态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时代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中叶,工业化先进国家首先暴发全球性生态危机,掀起环境保护革命风暴,提出生态文化的重要观念;但是,由于工业文明的道路惯性,没有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这时,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虽然取得伟大成就,但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应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中国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环境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理论支点,现在它只是一种初步的形态.中国环境伦理学将在促进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服务中,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良心     
全球性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特点,要求人类用生态良心提高内心生态意识的自觉,形成一种崭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生态良心作为人类自觉形成的一种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影响着人类的生态道德观念,指引着人类的生态道德实践。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反思是人类对自身生态行为的检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立场是导致生态良心困境的理论根源,而道德相对主义则成为生态良心的行为羁绊。生态良心内涵的外在表现,在伦理上为生态道德提供标准,在价值观上体现生态文明理念,为人类突破生态道德的瓶颈提供方向。培育生态意识、汲取文化智慧、践行生态道德应成为生态良心素质提高的指向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儒家重“时”尚“中”,其生态伦理自然观的精神内核是“时中”。儒家生态伦理自然观具有两重内涵,一是贵人而不惟人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情感立场,二是尽物而亦爱物的待物有别的生态伦理价值选择。在生态文明特别是生态伦理的意义上,两者都遵循着同心圆的生态模型。基于此,儒家的生态伦理自然观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源意义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形成新的生态伦理。“仁爱万物”、“天人合一”、“取物不尽物”和“取物以顺时”的儒家生态理念,以及道家主张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价值观、“自然无为”的法则、“无以人灭天”的态度,对于增强全民族的生态环保意识,构建现代生态伦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深层生态学的三条原则典型地表达了生态伦理的价值理念。它必然遇到如此诘问 :谁能够遵循生态伦理 ?本文认为 :遵循生态伦理必须进入生态觉悟 ,这意味着对人的伦理特性的“深层”界定 ;遵循生态伦理必须进入文明的觉悟 ,即遵循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趋势 ,这意味着对现代性文明进行全面反省的“深层”视域之敞开 ;遵循生态伦理即是遵循生态学 ,生态学既是科学又是伦理 ,因此遵循生态伦理是科学发展和伦理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谁能够遵循生态伦理的问题 ,最终指向我们对生命真谛的领悟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宣扬伦理道德,以新的价值观———生态伦理的价值观,重新认识并构建人与河流的新型关系,唤醒人们自觉呵护河流、关爱河流的意识;实施河流伦理的主要原则、水利工程生态伦理的原则和规范,提高我们水利水电工作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这对于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要将生态美德与生态之善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需要我们在伦理和实践中把握几重维度。生态伦理界的热切回应是建设好美丽中国的理论维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动力维度.而实现永续发展则是建成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它们既是建设人类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更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美好生活”在中西伦理史中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美好生活”主要与个人的美好德性相关联,而工业化以来人类对自然的不断征服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成为追求美好生活必须解决的问题,由此促进了人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即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美好生活”的必要基础。自此,美好生活与生态伦理生成了一种双向耦合关系,这要求人们遵循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建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美好生活需要的伦理观包括承认自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天然权利,人类必须尊重和保障自然权利,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秉持生态公平原则,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代际公平性。而生态伦理导向的美好生活实践路径包括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法和生态正义观等的教育、宣传和普及,重点对城市空间布局与生活功能进行优化,以实现生态伦理价值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要求,限制不符合生态伦理要求的所谓“新科技”。融合运用包含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批判运用西方生态伦理的不同观念,以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生态观和实践观作为人们践行生态伦理导向的美好生活新家园的现实依据,将成为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从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探寻生态伦理文明的起源,挖掘古代生态伦理文明思想,可以为更好的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根源性支撑.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图腾崇拜与远古神话中蕴藏着丰富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智慧,是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起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是由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而建立起的.生态价值超越多元的价值观而具有全球性和绝对性.但是,在把握文化合理性的生态标准时,还要认识到文化相对论的影响.生态标准同样具有全球性和绝对性的特征,但不否定文化相对论.把握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时应用的解释学方法,也为把握生态标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生态帝国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使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霸权突破主权与制度的约束,向全世界范围拓展,以不平等、非正义的方式从落后国家掠夺资源和财富,造成国际间贫富差距和欠发达地区及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现象。当代国外左翼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帝国主义批判的基础上,结合新帝国主义时代国际垄断资本全球积累过程中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掠夺,从不同维度批判了生态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性与反生态性,倡导构建生态公平基础上的“全球生态共同体”。正确认识国外左翼学者的生态帝国主义批判,对认识全球生态治理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途径,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伦理”话语及其缔造的中国伦理传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明史意义.其一,演绎了一种文明形态和文化形态,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国家”文明的话语演绎,是入世而超越的伦理型文化的话语表达,建构了中国人特殊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气质.其二,创造了一种理论形态,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形态,悠久深厚的伦理传统使中国不仅是礼义之邦,而且是伦理学故乡.其三,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即“以伦理看待世界”的“伦理世界观”,以伦理和伦理精神为文化内核建构精神家园,创造了与西方“市民社会”迥然不同的“伦理社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探索了藏传佛教生态伦理的哲学世界观基础、根本原则及戒规戒律;从行为价值观出发,揭示了藏传佛教生态伦理的行为措施,及其在保护藏区生态环境中所显示出的重大价值;运用比较学原理,把藏传佛教生态伦理放到更大的理论域境中,同中国传统社会中原地区的儒、道两家及西方的生态伦理进行了横向比较,凸现了藏传佛教生态伦理的特色和优势;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指出了藏传佛教生态伦理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民大众不断提高生态伦理意识,认真探索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基点从人际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树立人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观,它不仅蕴含着关于生态文明的信念与理想、价值哲学、伦理道德关系转型和思维方式转变等道德哲学问题,也对推进人水关系的道德建设提出了多层次的伦理诉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水伦理既要在原生自然之水、社会生活之水和理想信念之水等三个层面上追求人水和谐的三重境界,又要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束缚的同时,确立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统一的水伦理价值观,通过多形态水伦理的融通共进和水伦理研究范式的转变,建构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水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关注的热点。华夏文化蕴含丰富的生态伦理形态,为“尊重生命”、“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必然成为科学生态伦理观的理伦来源和思想支柱,影响未来人类道德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8.
生态人格作为生态文明时代公民应该呈现出的伦理主体形态和生存范式,是对工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扭曲观念的反思,也是对生态危机下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困境以及传统人格精神危机的觉解与回应。当前公民生态人格缺失主要表现为:自然信仰的虚无、生命意义感迷失、受物欲的支配和生态利己主义倾向等方面。公民生态人格的建构需要从融合人与自然裂隙的角度实现价值观、伦理情感、生活方式和责任承担等方面的整体转向。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近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困境的日益凸显,如何能够构建一个超越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新文明模式——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共识.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自然生态伦理,“万物一体”的生命关怀意识,“和而不同”、和平主义、天下主义的社会人文生态伦理,物质和精神相统一、重在追求灵魂安顿和精神境界提高的身心生态伦理,仍然具有深邃的思想洞识和超越时空的恒远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超越.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生态文学的传统生态伦理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伦理是生态文学价值体系的基础,而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既是生态文学的主要特征,也是生态文学价值体系中基本的生态伦理要素。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智慧不仅具有浓烈的生态责任意识和文明批判精神以及美好的生态理想设计,而且也蕴含着一定的生态预警思想,为我国生态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态文明土壤,是十分可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