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的贫困     
在西班牙内战中,一个人若被亲苏分子叫做"托洛茨基主义者"或"托派分子",就意味着这个人被暗示为法西斯主义的间谍或破坏分子,《1984》的作者乔冶·奥威尔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词包括大海、高速公路、远足旅行……大海是一种皮质沙发,当你累了,你可以说,我要坐在大海上休息。高速公路是一阵强烈的风。远足旅行则是一种坚硬的材料……"这是希腊电影《狗牙》的开场白,说的不是现代诗歌的创作,而是一个奇特的封闭家庭。这个家庭有着极权主义的全部秘密。  相似文献   

2.
王易是中国20世纪早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修辞学家。《修辞学通诠》代表了他的最高学术成就,体现了修辞学在当时的发展水平。王易建立了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具有现代科学品位的修辞学体系。其修辞观的核心不是美辞而是动情。其方法论原则不是绝对化而是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其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历来被理解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参》或“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修订本,辽宁人民出版社)。基于这种理解,人们给《师说》及韩愈以很高的评价。如《教参》  相似文献   

4.
《白毛女》的故事,是在解放区中传播得很广的一件抗日战争中的事实.本身是封建社会里的典型悲剧,结局则转化成了喜剧.但这喜剧的转化并不是如像旧式的孟丽君,女扮男妆中状元名扬天下,得到一个虚构的满足,而是封建主义本身遭了扬弃,由于封建主义所产生的典型悲剧也就遭了扬弃.因此,《白毛女》这个剧本的产生和演出也就毫无疑问,是标志着悲剧的解放.这是人民解放胜利的凯歌或凯歌的前奏曲.要欣赏这个剧本,单是欣赏故事的动人或旋律的动人,是不够的.故事固然是动人,但我们要从这动人的故事中看出时代的象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如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对人类(主要是儿童)的认识发生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肯定认识的选择性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但是,有的同志据此主张要用认识的选择性代替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属性不是反映,而是选择”。(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认识定义新探》一文。以下简称《新探》)有的同志在反驳这种观点时,认为反映论与认识的选择性均有合理性与片面性,主张认识的本质是反映与选择的统一。我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选择性并非与其相对立,相平行而是包含在能动的反映论之中,它不能取代或否定能动的反映论。我们的任务不是要用认识的选择性替代唯物主义反映论,而是通过对认识选择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  相似文献   

6.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一书以"研究现代科学为何出现在西方"的方式,消解了李约瑟有关"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疑问。然而对于"李约瑟问题"的另一组成部分,即"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而后来却不是这样)",却并未因此而一同消解。这一部分的疑问更多地涉及数理科学之外的技术,并且是一个能够证伪的真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最初关注物质利益问题不是由于在《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而是由于在青少年时期遇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文化启蒙以及个人独特的人文情怀与治思路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所谈的物质利益并非抽象的概念或飘渺的幽灵,而是具有现实的历史的内容。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已经在思想上实现了对黑格尔抽象理性主义的超越。马克思对物质利益和劳动群众的关注决定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因此,也就不存在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语》不是纯粹的由一人或者一个团体编定完成,不管是孔门弟子,如仲弓子夏子游,还是孔门再传弟子,如曾子或有子的门人,抑或是子思,实际上《论语》是层累地造成的。这并不是说,《论语》完全由散乱的语录在不同时代结集起来,而是由主体文本与附属文本组成的。这个主体文本就是仲弓子夏子游子张子贡有子等人在孔子逝后,召集众弟子完成的;而附属文本则是曾子门人记录的曾子语录以及其他孔门弟子语录。  相似文献   

9.
现代综合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1.现代科学的综合趋势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在他的《世界物理图景的统一性》一文中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性的链条。”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这种综合趋势具体可分为两种研究策略:整体论策略和还原论策略。前者表现在系统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全书由三章组成,共370页。第三章只有16页,却被作者本人定为"正文",并在创作谈中直言只在第三章里着墨较多的县长史为民才是全书的主角。因此要真正读懂《我不是潘金莲》,就须读懂第三章,读懂寄予在史为民身上的"皮里春秋":《我不是潘金莲》不是要写一个农村妇女告状的俗套故事,而是要直击故事背后所反映的"中国生活"。  相似文献   

11.
艾里香 《社区》2010,(29):11-11
历史学家端木赐香的新书《重读晚清60年》,不是一本历史小说.也不是白话历史,而是一个洞察历史的人.凭借自己多年的知识积淀,以智慧来撰写的历史札记。在书中.作者正史野史、人物生平信手拈来,叙述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近日,经济学家于光远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来,我们有一件事情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这就是给我们原来的企业领导人起了个名字叫“企业家”有了这个名字,就使得这些人得到了一种鼓励,得到了一种思想的指导,就感到我不是一个奉命的工作人员,而是要把办好的企业当作我的事业。因此精神状态就不一样,社会地位就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13.
《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在困难面前,《周易》是主张“知难而进”而不是退缩回避的。同时,这种“知难而进”又不是那种盲目蛮干的匹夫之勇,而是强调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只有这样,人才能在这个充满困难和危机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拟在从《坎》卦入手,认识《周易》中对待困难的基本态度———“知难而进”,并通过对这一处世原则的分析,得出一些对今天有启示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周易》“是宗教神学体系”和《周易》“宇宙观本体论的本质和主流是主观唯心主义”等观点提出了异议。作者认为,要正确地认识《周易》的哲学思想体系,首先要辨明两个问题:第一,《周易》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第二,《易经》和《易传》的关系是什么?本文认为,《周易》是一部既含有宗教巫术又含有哲学内容的著作,任何是此非彼的看法都是偏颇的。《易经》与《易传》的关系不是“旧瓶与新酒”的关系,而是源和流的关系。在《周易》的哲学思想体系里,虽然混有唯心主义的杂质,但其主流却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当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而是古代原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首先,我得坦率地告诉你们,有一本杂志,尽管我不能全部看懂它,我还是每月忠实地从头读到尾。它就是《科学的美国人》。我渴望尽可能多地了解现代科学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以及它的新发展。因此,我对科学所持的态度决不是消极的。其次,我认为有一些东西已经被我们丢失了,我们要争取恢复它们。我说争取,因为我并没有把握,要在我们现在所  相似文献   

16.
近三十年间从中学毕业而又没有读过高尔基《海燕之歌》(以下简称《海燕》)的人,大概是不多的。是《海燕》(或又加上《母亲》选段如《在法庭上》等)使新中国的一代学生青年最初认识了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艺术的伟大代表者”的高尔基,并由此进而认识近代俄国和俄国革命。即使在“四人帮”横行的年月,《海燕》仍然作为“传统篇目”印在不少地方自编的语文课本中,没有中断。“四人帮”不是有一个“空白论”(胡说什么从巴黎公社到“样板戏”是无产阶级文艺的一个空白)么?江青不是曾经狂叫要“把高尔基倒过来看看”么?江青的一条“咬狗”(借用鲁迅先生语)不是曾经咬住高尔基不放,说什么《海燕》表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么?然而有几个人去理会他们?!而  相似文献   

17.
《上大人》是比《三字经》更通俗的贩卖孔孟之道的大毒草。在旧社会,小伢发蒙读书,初学写字,就是在一种印着红字的本本上照着描写,叫做“描红”。描红本上印着的第一句就是“上大人”。还有一种是纸牌,老年人玩过这种牌的相当多,上面印的也是《上大人》。全文很短,只有二十四个字,三个字一句,一共八句:“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它的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大圣人,就只有孔老二一人而已,他教了三千学生,其中有七十来人是贤人,你们这些小学生(八九个人),要好好地以孔老二说的“仁”作为标准去做,就可以晓得周礼了。有的地区,《上大人》中不是用的“孔乙己”,而是“邱乙己”;不是“可知礼”,而是“福禄寿”。换来换去,意思仍然一柞。“丘”是孔老二的名字,用“邱”代“丘”,是避讳的意思,“邱乙己”与“孔乙己”一样,都是孔老二。“可知礼”改为““福禄寿”,这意思就是照孔老二的“仁”去做,就有福有财有寿,实际上是“可知礼”的变种。  相似文献   

18.
《邶风.简兮》并不是与万舞相伴的歌辞,而是旁观者或舞师在一场公庭万舞后的感慨。诗中所描写的万舞,本是汤乐《大濩》的舞容,而这里却被周人改编并用来祭祀先妣。作为殷商后裔的诗人或舞师对周人这种做法是无奈的,其感情是忧伤的。  相似文献   

19.
挑灯夜读,时有所感。或得,或惑,或喜,或忧。常信手录下,以志不忘。今择四题,总冠《夜读随笔》,按写作先后罗列于下。不敢苟同——读《古堡》与《致“铁匠”曹文轩》周晓在《致“铁匠”曹文轩》一文中说;“《古堡》和《海牛》都写得空灵”。但我细细读了《古堡》(恕我避开《海牛》不说),留在脑际的感觉却不是“空灵”感,而是一种不真实感。小说的开头似乎写得有点儿玄乎:那山“对于孩子们,不,对这山下的全部居民,它却有一种强烈的诱惑力量——据老人们说,就在这云雾漫漫  相似文献   

20.
正出版社的朋友让我给海尔布伦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和逻辑》(中译本)写个序,谈一谈书稿本身的内容,以及对这本书的评价、相关研究问题等等。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提出要探讨的不是资本主义会发生什么,而是资本主义是什么的问题。这让我想起来近来一些议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到底说了什么的观点。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亚历山大·韦贝尔认为,马克思几乎未提"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一词是在20世纪初维尔纳·桑巴特的《现代资本主义》一书出现之后才开始流行的。俄国人不是第一次提出类似的问题。尼·米海洛夫斯基就曾质问,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