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穆木天前期美学思想的特质,即“写实的象征主义”美学体系中种种深刻的矛盾统—关系.“纯粹诗歌”理论是其美学核心;“交响”论、“暗示能”是其艺术表现;“写实”论是其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归来”诗歌中,有两大母题:“我不怨恨”与“我不忘记”,分别以梁南、邵燕祥和流沙河、公刘为代表,其间不仅能反映出他们诗歌鲜明的个性与艺术特色,而且集中体现了“归来”诗人不同的人格和思想风貌。但对祖国、人民、生活和时代的酷爱,却是他们心中共同的并且至为强烈突出的精神意向,同时,由中也透露和揭示出他们的歌唱之所以成为新时期诗坛最强音的根本秘密。本文通过比较,从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一事实,在对其各自作品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也指出:由于它们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度的区别,这些作品也非常显明地展示出诗人自己抒情人格的差异,而这,对于同样优秀的诗歌创作所获成就的影响,也绝不是无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3.
诗歌写作作为一种生命活动的人生意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认。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这些不同的体认不仅构成中国传统诗歌价值观的多个层面,同时也形成中国古代对诗歌人生意义认识的阶段性。具体说,就是由"不巧之盛事"、"其文在即其人在"、"以诗为性命"到"文字流传胜子孙",人们对诗歌人生意义的体认愈益向人生本身回归,并最终影响到文学批评的观念和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4.
根据诗歌的审美特征强化诗歌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诗歌教学应着力于让学生体味诗歌语言、色彩、音韵之美,培养学生感知诗美的灵敏度;体验诗歌内在的意象、意境之美,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活跃性和对诗歌整体审美的统摄力。同时,还应发掘诗歌蕴含的情感、人格之美,培养学生由审美观照向“善”的感悟迁移的能力,从而在审美愉悦中感悟人生真谛,育成其美好的人性。  相似文献   

5.
“新写实”小说消解了传统写实小说的庄严社会意义、政治意义,还原了普通市民的真实生活和生存真相,同市场经济全面推进后市民所形成的感性化、欲望化、平面化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趋同性。表现在作品以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人物对知识分子精英身份的抵制和拒绝以及作品对浪漫爱情的消解。因此在这一层面将“新写实”小说视为市民文化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余华由先锋写作向现代写实的转型,其意义并非在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是先锋文学在危机之中通过向写实靠拢进行的自我救赎,而是标志了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的初步成熟,他们从西方外来影响下走出来,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写作。  相似文献   

7.
“初唐四杰”作为社会变革时期下层文人的代表,影响他们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选官制度由豪门垄断到寒士参预的变化;文人队伍从官廷台阁到市井沙塞的变化;皇帝对文学的爱好和倡导三个方面,分析时代发展的特点对“四杰”步入诗坛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四杰”及其诗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广大教化主”的中唐杰出诗人白居易,诗歌推重写实通俗,平易流畅,甚至不避浅切,其诗歌在中晚唐的流播达到风行的程度.它的流播对当时诗坛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为当时诗歌创作树立新的审美范式,即元和体与元白体;另一方面对我国古代诗歌派别意识的觉醒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随着晚唐政局的昏暗,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进入更深层次,以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刘驾、罗隐、杜荀鹤、黄滔等为代表的寒门文人重新审视白居易诗歌中讽谕之作,并部分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济世讽谕的精髓,使晚唐诗文创作在“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与锋芒”.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余华由先锋写作向现代写实的转型,其意义并非在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是先锋文学在危机之中通过向写实靠拢进行的自我救赎,而是标志了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的初步成熟,他们从西方外来影响下走出来,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写作.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现实之树绽开的心灵的花朵。诗人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不能不受其个性特征、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通过心灵而且是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成其为艺术作品”。大历十才子在特定时代中形成的特殊的审美心理促使他们由宏阔的外部世界逐渐潜沉于审美主体的内心领域,他们以其敏感的诗心直接把握时代的心理节奏和情绪特点,从而显现出了与盛唐诗歌大异其趣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薛能诗歌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能口头上对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作出尖刻的评论,但在实际诗歌创作中却自觉地向这些“前辈名家”学习。其诗歌渊源复杂,在诗歌思想、风格上受李白、杜甫、陶渊明影响最大;在诗歌创作题材上受白居易、刘禹锡影响最深;在诗歌创作态度、艺术技巧上颇受贾岛等影响较深。最终形成豪健和英逸并存的诗歌风格,但未能超越这些“前辈名家”。  相似文献   

12.
太宗朝诗歌具有雍容华丽、典雅大气的宫廷诗典型特点。从社会学与传播学的角度看,太宗朝宫廷诗所形成的风格特点,以及它对诗歌艺术乃至意识形态施加影响的方式,不仅是对南朝诗歌的承袭,而是由太宗朝宫廷诗人群体诗歌传播过程所影响与决定的。太宗朝的宫廷诗歌传播是一种典型的组织性传播,且是一种对公共性象征符号的传播与扩散活动。通过编码—解码的信息交换过程,太宗朝诗歌的“盛世图景”得以建立并巩固。  相似文献   

13.
元代题名“诗学”相关著作出现在宋、金以来“诗学为专门”的学术背景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讨论诗歌学问之“诗学”概念的生成和使用情况。由于其主要的生成场域是在诗歌教习中,因此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诗学”一词形成“有关诗歌所有学问”的内涵以及“开放性”的外延特征。同时,教习性质也促成元代这类著作采用汇编式的编撰形式,体现出综合性的诗学形态,不仅对明清此类著作影响甚大,也由此塑造了古代诗学服务面广,内容可以不断丰富,体系可以逐渐完备的品格。从这一角度来看,不能因这些著作内容和形式上的缺陷而忽视其实际的诗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的童年经验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里下河作家多出生于乡村,对于他们来说,童年经验就是乡土经验。对乡土经验的倚重,对写实风格的追求,使他们的一些小说呈现出民族志的特点,可称之为民族志式的书写。其具体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非虚构化、对“地方性知识”的“深描”、人物和语言的地方色彩。在全球化语境下,有着浓厚地方色彩的里下河小说的乡村叙事必将成为里下河地方性经验的“文化活化石”。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变的过程中,从《诗经》到五言古诗,体现了尚简重自然的节奏特点;从楚辞、楚歌到七言古诗,体现了繁声长言的节奏特点。到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正式形成,由前此句式音节的变化,转向了“异音相从”“同声相应”的声律方面,在整饬中体现了“和”的节奏特点,词则融句式的繁简与声调的和谐于一体,在长短相间、奇偶相寻以及三字尾与两字尾的交替中,表现出错综的节奏美,而词的错综节奏又孕育了元曲向自然语言节奏的回归。正是作为诗歌生命的节奏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诗人的诗歌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朦胧诗的滋养,但更多的是反叛和背离,并进行反动性书写.“新生代”对“新诗潮”的反动性书写实际上标示了他们张扬个性、关注人的本质的一面.“新生代”诗歌在诗向个人回归的进程中有它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另一方面,诗歌过于关注琐细的日常生活,导致了诗歌高远阔大意境的缺失,而诗歌回归日常生活本身也给诗歌染上了些许卑微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本文有别于通常对余华所作的现代主义定位,而依据其作品对人性恶与本能世界的极端还原写实和主体性的极度空缺两大主导特征,将他定位在自然主义的极致(边缘)状态,也不否认他由自然主义向表现主义的过渡趋势。进而寻求余华被人公认的“冷酷”风格的三重产生根源,即对世界的悲观态度和对“真实”的执著追求;对“真实”的独特认识;职业性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对他作品中与自然主义关系密切的四种常见主题——人性恶 与暴力、本能与欲望、遗传和历史作较为深入细致的剖析。  相似文献   

18.
“上官体”在诗歌境界、语言和诗人主体精神风貌方面都是贞观诗坛之一大变,但其在产生初期影响不大,直至高宗龙朔年间随着上官仪本人的“贵显”才风靡于诗坛,最终形成“龙朔变体”。上官仪政治地位的提高及其诗歌得以流行的尚文轻儒的社会文化氛围,特别是仿效其诗的大量后进文士能够登上宫廷诗坛,都与武则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可以说“龙朔变体”的形成离不开武则天的影响。在武则天直接干预下的上官仪伏诛事件,引起了创作和理论领域对上官仪及“龙朔变体”的超越、批判和反思,即“龙朔变体”的快速消歇亦由武则天所致。从中可见武则天对初唐宫廷诗坛影响之深刻。  相似文献   

19.
废名在重新考察古典诗传统时重新发现了“想象”的重要性,并重新发现了梦、典故的联串、自由联想等想象方式,这正是废名自身诗歌建设经验的折射,形成了对古典诗传统中想象力量的再发现,也启示了新诗自身的建设,是对“五四”以来一直占据主流位置并且同一时代仍在盛行的写实倾向的反拨。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再次证明写实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其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色调和新的声响,有人称之为一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绿色革命”,其独特的审美选择和价值取向愈来愈引起评论家们的关注。这类小说一个总的审美趋向是:作者把自己隐蔽起来,小说按自身的逻辑和节奏进行着,他们的目的就是带领读者在一个平静而淡漠的世界中一道去审视人生底层。于是,他们就直面现实,把读者的意识作为主要的“文体义域”,从根本上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