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一般说来,哲学家们以人性论为道德价值奠基,人性论的路径决定着道德价值的发生和成型及其最高形态.荀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采取价值论的人性论和结构论的人性论,并且这也是中国和西方的人性论的两条不同路径.由于持性恶论,荀子认为道德教化的任务就是积伪成善以化性,而且善的制度环境和价值系统来自人性外部--圣人的制作,因而特别重视"礼"的规范,教化的最高境界是"全"、"粹";由于持结构论的人性论,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化的任务是促使心灵的各成分把自己的功能发挥到优秀状态,让理性与情感、欲望相互涵容、化通起来而成伦理之德,并且认为这有助于整体生活之"好"--至善,从而获得道德价值,其最高境界则是理智自身功能的发挥(自己思考自己)--沉思,这是最自由的活动,是最高实践,也是一种至福.解析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这一个案,有着普遍性的价值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程丽娜 《理论界》2010,(9):134-135
"哀"是人类情感的基本形式,而作为一种文艺审美美感类型的"哀美"则是人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痛苦与无奈的情感抒写。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哀美"与西方文学中的"悲剧美"不同,它表现出自己独有的民族形式特征。魏晋六朝时期,"哀美"开始成为艺术审美的风尚,表现哀美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逐渐放出了异彩。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究其根源,研究方法的差异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原因.以往那种或是把审美反映等同于一般的科学反映,或是把审美反映与科学反映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用文艺的审美本性来否定其认识本性的观点和方法,都不符合文艺的实际情况.对文艺的研究,一方面要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审美反映的特殊方法来科学地把握文艺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文学艺术活动不但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同时也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而审美建构论,则主要是揭示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精神"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或艺术存在的具体方式的本质内涵,侧重从文艺主体精神创造性的角度把握文学艺术的本质.文艺活动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结构,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它的基础和核心,而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则是在审美反映的基础上,对艺术活动过程的具体展现.因此,对文艺这一整体结构的研究,在方法上也应该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即审美反映与建构的辩证统一和综合.  相似文献   

4.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或者说是以审美关系为轴心为中介的美、审美和艺术三大部分的有机统一,这是周来祥同志近年来提出的观点.王一川同志在他的《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3期)一文中,对这一观点,特别是对"审美关系"这一概念的规定性提出了两条诘难:一是认为审美"'关系'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宜用来指称美学研究的对象".二是指出把"审美"归属于"情感","实质上是把审美同生理、心理等同起来",把审美局限在心理领域,从而"遗忘了"社会实践".本文拟就此谈一点不同意见,以与王一川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讲究休闲的国度,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的休闲思想.把休闲仅仅定位于实用主义层面,无休不闲或只休不闲,只属于休闲的"致用层",是休闲境界中的较低层次;休闲的"比德层",注重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建立以道德内涵、人格蕴藉和情感寄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相互关联;而休闲的"畅神层"则是一个主体更加自在澄明、更加注重审美情趣和形上哲理意蕴追求的自由审美境界.由"致用"到"比德"再到"畅神",展现了中国古代休闲的不同境界,折射出古代休闲的追求之路与审美历程,更彰显出华夏民族对于休闲所持有的独特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84-88
荀子突破了孔孟以来的文质传统,在文艺的众多因素中,率先发现了文艺中的情感因素并加以系统论述,将对文质观的探讨由伦理道德的内容上升到情感因素,使文学艺术的研究回归其本身,儒家的文质观乃至整个艺术研究活动也由此开始了情感论的转向。他提出的"情文俱尽"的文艺标准和"称情而立文"的文艺创制原则,为中国诗学的情感论传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1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体验是人联系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体验中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人的面前展现了一种新的境界。在这个世界里,物不是异己的存在,成了人的生命的载体,人会产生自由的快感。这个体验中的境界就是审美境界,这种体验中的快感就是审美感受,美就存在于“天人之意”相沟通。中国古代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就是人的心灵在体验中与宇宙本体的融合。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是无限的;人生是短暂的,而大自然是永恒的;具体的人是渺小的,而大自然…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自发性思想包含在<庄子>的一些概念如"自然"、"自化"中,也体现在<庄子>一些故事或情节中.庄子自发性思想在内、外、杂篇中表现不一,内篇侧重境界中自发的论述,外、杂篇是内篇自发性思想明晰化的延伸,并明确地把人的自发性与人的天性联系在一起.庄子的自发性思想在其美学生成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出于人天性的心理和行为的自发在审美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境界中的自发对审美心境的形成以及走向审美实践中的创造的作用.庄子所强调的境界中的自发,即基于天性的自发、经过修养后的自觉以及在审美心境中人与万物相处的自在,为其形成颇有特色的"和"的美学情感范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云梦学刊》2009,30(6):84-84
《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易小斌著)于2009年3月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认为:道家思想最初并非为文艺审美而为,但是,道家对“道”的描述,显示出高度的诗性智慧,富有深刻的文艺审美意味。道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审美境界,道与文艺审美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通的。“道”因此成为中国文艺审美的重要本体。中国文艺审美不在于有为、形式和作用于感官的外在形象,而在于道落实于艺术后成就的玄、妙、远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旧实践美学"以笼统的"实践"作为审美历史发生的起点,"新实践美学"在实践与审美发生之间加入了具体环节,"后实践美学"把审美发生的起点转向了动物与人共有的"生命".以实践和生命为起点的审美历史发生理论存在着对人类史实认证不完整、缺乏理论根据、研究不够具体细致等弱点.认知美学认为,在审美历史发生问题上,生命是前提,实践是基础,而真正的起点是人的"审美智能".正是有生命的人在漫长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知觉模式,并能够区分事物实用属性与独立形式,进而引起非实用功利情感而具有完全抽象能力,即获得"审美智能",审美活动才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诗学思想因与中国传统文论具有某些相通性而带上一定程度的中国色彩。这一方面表现在海德格尔诗学强调文艺作品的审美特质在于能够呈现出一种超越文本之外的境界;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这一文外之境界的认识,海德格尔诗学也像中国文论那样强调其不是立于人们面前的认识对象,而是与人融合为一的境界,人只有进入其中才能体会和把握它。从根源上说,海德格尔诗学之所以带有中国色彩是因为他用以思考文艺问题的“存在”观念与中国文论用以思考文艺问题的老子的“道”论具有某些相通性。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美学中审美之"和"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指审美关系.审美之"和"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人与对象建立起感知关系,这在古代美学中属于"交感"的内容;第二层含义指人与对象在找到相通之处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这是审美的核心关系,在先秦儒家美学中集中体现为"比德";第三层含义是指人与对象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根源,体验到了本体("诚")的存在,这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即孟子所说"反身而诚".  相似文献   

13.
"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先秦道家论"道",主观上并非为了论文谈美,客观上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意义.老子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概括和总结出他的道论思想,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和理论命题内孕育了许多文艺观点和审美问题.庄子道论主要着眼于主体修养,从心理、生理学角度作了深刻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体道的境界联系起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论道,为哲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转向美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提供了可能,滥觞为"道"为本体的道家美学.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礼是独立于性情之外的礼之理,具有道德理性的知性特征,这种知性不是脱离情感欲望的抽象理智,它的智能正好就表现在把可教化的本能情感和欲求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种可塑的、发展的普遍性的整体,荀子以遵礼为前提,在具体的道德境遇之中,针对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合乎权时的行为,这种权时的行动是以尊重人的价值为先导;同时,在处理经权关系时,把经所依据的道作为一切行为的根本,而荀子的道就是礼道.在此礼道的规约下,在具体的历史境遇中恰当地处理道德行为,是孟子所说的"圣之时者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应遵从稳定的道德规范以及对一定人伦之则的认可.  相似文献   

15.
唐君毅认为“人文”一词是中国固有 ,非泊来品。孔子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孔子人文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孟子重仁 ,而荀子则重礼制。魏晋儒学“轻名教而重自然” ,宋明以存天理去人欲而达到其超人文境界。所谓儒教 ,乃道德宗教或人文宗教 ,完全不同于其他宗教  相似文献   

16.
存在的澄明: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美学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发展与生命的意义。中国古代的诗人、艺术家将人生赋予一种诗意,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的灵魂,用审美态度去体验人生,在审美体验中追求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融合为一的澄明的境界,明确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传情说"的新实践论美学所提出的"对象化的情感"这一美的定义只是一个总体的框架,但在这一基础上,审美和文艺与思想性有密切而不可分的关联,这种关联首先表现在"情感的进化"上,其更深层次的根基则是情感传达在自我意识中的本体论根据.艺术的传情活动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的体现,也是人对自身的生存境遇的形而上的觉识,它发源于人的存在即生产劳动中的"对象化"这一现象学结构,并通过艺术家对时代冲突中的存在感的敏感性而表现出来.现代艺术与哲学合流的趋势呼唤艺术家关注现实中的思想矛盾,以创造出符合我们时代的一流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8.
荀子拿出具体的制度设计、政策设计,把儒家人道学变成为切实可行的做法。荀子认为礼义是人类结成群体、组织社会、维持秩序的必要设施,主张王霸杂用,礼法双行。通过解剖人性,他论证了两手并用的政治哲学原理的可行性。荀孟的理论分歧,主要不在人学方面,而在天学方面。荀子把义理之天还原为自然之天,发展了孔子"天何言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万比洛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剧作家,契诃夫的继承者.他的戏剧小品<花与年>以极小的篇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反思的可能性,是一出现代人生活的悲喜剧.它在给我们敲响人类文化困境之警钟的同时,也为我们暗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本文首先由剧本入手,探讨现代人心灵僵化、情感失落、思维呆滞的时代和社会原因,接着把波塔普夫的觉醒放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大背景中去分析,指出他是迷途知返,重归自我并塑造新生活的现代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当今生态美学研究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无法对纯粹艺术品与处在空间环境中的自然美之间的差异做出有效而明确的区分.本文认为,生态审美哲学的逻辑起点源于身体与自然空间环境的审美关系.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身体是以此时此地的整体性来参与审美的,生态审美哲学就自然应该把"环境",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把"空间"引入知识体系,把处在"环境"与"空间"中的人的身体感觉作为基本对象.而且,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彼此之间是一种"共戏"、"同戏"的关系,在一种时间性的"同时性"中,形成对于生态空闻的审美意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