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李艳 《中州学刊》2004,(2):162-164
精神损害赔偿是现代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社会发展中将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格权的价值与内容的角度出发,将人格权的调整从一般人格权与特别人格权两种类型着眼,探讨了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种种学说及我国现阶段立法上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3.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国外立法比较,存在很大的不足,如法律责任僵化、民事责任形式单一等。同时,在损害赔偿中关于损害赔偿范围的不确定及其计算方法的模糊尤其在实践中难以执行。因此,需要借鉴国外反不正当竞争领域中的相关规定,来完善民事损害赔偿这一民事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是指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其法律救济途径是通过物质赔偿等形式抚慰受害人,惩罚违法行为。自然人人格权受到侵害,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法人也有人格,也具有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地位。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是世界民事立法的发展潮流,我国《民法通则》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明显偏狭,亟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自1995年1月1日起实施,迄今已有6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郭蓉 《社会科学家》2001,16(1):46-48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著作权制度提出挑战.近年所出现的这方面的侵权纠纷,使互联网著作权保护面临的法律问题受到关注,也使得新著作权法的尽快出台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减损规则适用的关键,是违约后受害人可能实施减损行为或已经实施减损行为的合理性判断。减损规则可以细分为四个具体的规则,适用的情形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为已经避免的损失,另一种是可以避免的损失。实务中,减损规则有时会直接体现在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中。  相似文献   

8.
在侵权法保护路径之下,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侵害是否应该以及如何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面临正当性质疑、认定标准严格、损害赔偿数额难以计算等困境,导致个人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难以获得有效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具有明显的人格属性,与个人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人格自由密切相关,因此个人信息权益遭受侵害时,被侵权人应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具有一定的理论根基与实践需求。对被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应该适度淡化“严重精神损害”的标准。在具体的损害赔偿数额计算方面,应以个人信息主体的实际损害或者个人信息处理者(侵权主体)的实际获利为基本依据,并构建法定赔偿数额制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复杂性,对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不宜实行统一的归责原则.对著作财产权侵权行为应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对著作人身权侵权行为则应实行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侵犯著作人身权的,应当允许著作权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在特定情形下侵犯著作财产权的,也应当允许著作权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以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贾小龙 《社会科学家》2006,(Z1):101-102
就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而言,存在物上请求权、不当得利与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三者在构成及功能上有所不同.由于《民法通则》立法的原因,引发了侵害知识产权案件中关于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争论,在实践中,权利人也极少主张不当得利.而三者的有机协调,对于在不违背侵权行为法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充分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减轻其诉累,减小司法判决的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佳意 《天府新论》2007,2(Z1):163-164
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的考虑,为使违约方和非违约方之间的利益达致均衡,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包括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期待从该笔交易中获得的各种利益,即期待利益,包括履行利益和利益损失。同时,违约方并不必然对该范围内的所有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立法者在制定合同法时,规定了可预见规则以合理确定违约方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管辖范围中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重的三方面内容之一,著作权转让作为一种重要贸易方式,却尚未得到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的保护。为迎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应尽快将著作权转让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3.
民事损害赔偿以全部赔偿为最高准则。违约损害赔偿以期待利益为最高赔偿范围,同时应接受可预见性的限制。侵权赔偿范围包括所受损害和所失利益,应接受因果关系的限制,并应逐渐扩展至债权和纯粹经济上损害。  相似文献   

14.
刑事附带民事损害赔偿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本文拟对刑事附带民事损害赔偿的概念、特点、案件范围、赔偿原则若干基本问题提供一孔之见,抛砖引玉以繁荣附带民事损害赔偿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仇爱云 《社会科学论坛》2005,(7):131-133,135
刑事附带民事损害赔偿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本文拟对刑事附带民事损害赔偿的概念、特点、案件范围、赔偿原则若干基本问题提供一孔之见,抛砖引玉以繁荣附带民事损害赔偿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精神损害赔偿的实质及违约责任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来看,精神损害赔偿都是一种独立的责任形式,侵权不是其前提条件,反对违约责任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由也不能成立。故我国应建立违约责任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原则,但这一原则应受适用于赔偿的通常原则的限制,以免损害到交易的进行。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采用概括与列举并用的方式,对精神损害范围作出了界定。但由于人身权的内涵极为丰富和广泛,因此,无论是从立法技术上还是从司法实践上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要涉及归责原则、赔偿主体和赔偿范围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归责原则方面,我国实行的是分段责任制。在赔偿主体方面,我国实行的是保险公司和运行支配者相结合。在赔偿范围方面,我国实行的是全部赔偿和过失相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在以公诉方式追究犯罪的现代刑事诉讼体系中 ,面对强大的国家公诉机关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成为人权保护的关注对象 ;但是人们却忽视了针对被害人的人权保护。我国《刑事诉讼法》排斥附带精神损害赔偿诉讼 ,就是漠视被害人人权保护的具体体现。本文分析了排斥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弊端 ,并从人权保护的平衡角度 ,论述了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理论根据及其可行性和诉讼范围的设置  相似文献   

20.
设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其目的之一是对合法婚姻关系中无过错方提供的一种公力救济制度。但是 ,我国该项制度的设立并不完全与复杂的社会两性关系契合 ,其表现为无过错方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范围不周延、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不周延以及获取有关重要证据方面的亲子鉴定的规定不完善 ,因此有必要通过法的形式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