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电影蒙太奇手法有很多相似或相通之处,蒙太奇用镜头构建电影,中国古典诗词用意象构建诗歌.蒙太奇方式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在新时期,我们对古典诗词中的蒙太奇手法的体现进行研究,有利于对古典诗词的创作规律和美学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高等院校古典诗词的教授,应在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的基础上,将古典诗词还原于生活化的情境中,着眼于古典诗词所传达的人生经验与当下现实生活的连接,将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内化于切身的现实体验中,进而从古典诗词创作角度去具体实践。体验与践行,不仅符合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更有助于真切认知古典诗词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古典诗词鉴赏的教育和学习有其基本方法:因声求气、识字明法、知人论世及以意逆志。笔者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文章,详细地解析了这几种方法,以期对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学习《古典诗词鉴赏》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诗词论品》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古典诗词论 文集。  相似文献   

5.
梦是古典诗词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范畴。在具体的诗词作品中,其表现形态尽管纷繁复杂,但仍严格遵循着文学表现现实的基本原则,即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一点,从古典诗词梦境的具体营构方式和相应的情感抒发模式上可以分明见出。因此,当我们解读古典诗词的梦境时,就不仅是在探寻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是在还原那一个个独特的时代,而这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及艺术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转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代表性的语言建构方式,认知转喻研究对于古典诗词翻译具有积极意义。以许渊冲和伯顿·沃森英译的苏轼诗词为例,对比分析苏轼诗词英译中的主要认知转喻类型,反思中国古典诗词转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现象,进而从文本的客观体验性和译者的主体认知性角度,探讨以苏轼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认知转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化意象的传译是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成功的翻译应该体现主客体的视域融合。视域融合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用视域融合来指导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苑的奇葩,唐宋以降,中国古典诗词日渐式微,虽有元代散曲的勃兴,然亦难以挽回古典诗歌的总体颓势。究其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笔者以为过分讲究诗词格律和以学问入诗,乃是古典诗词衰落的重要原因。诗词格律是汉语言文学的独有特点,诗律与词律把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推向一个无可逾越的高峰。然而,唐宋以后,文人墨客过分讲究诗词格律,反为形式美所累,致使诗词格律成了束缚思想表达的桎梏,最终导致古典诗词的整体性衰落,乃至一蹶不振。另外,中国数千年诗歌的积淀给后来者以充足的文化养料,但唐宋之后,以学问入诗入词、用典过多以…  相似文献   

9.
1940年代南京汪伪统治时期古体诗词的回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是古典诗词传统深厚的地方,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两次复古的潮流都是在南京发端的。1940年代汪伪统治时期古典诗词再次出现繁盛,汪伪政府凭借政权力量支持了这一复古的潮流,一时间雅集不断,专门刊登古典诗词的刊物得到政府财政的扶持,汪伪高官在骚坛吟咏,集合了大量的诗人词客,可以说这是古典诗词在民国时期的文学公共空间的最后一次回潮。这一古典诗词的回潮在美学的基调上是以哀凉为底蕴的,这种人为的繁荣也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不仅具有个体美,还具有提高中国古典诗词审美情趣的综合美。本文介绍的是意象常用的三种组合方法,也是我们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审美鉴赏时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