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诗词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版)收有署名“春江钓徒”的诗共有22首,这些诗最初都发表在日本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的时间始自1915年11月,止于1916年5月,写作的时间当在此期间或稍早。这些“春江钓徒”诗原先并没有被看作郁达夫的作品而引起注意,以后一些日本学者由于弄清楚是“郁达夫投稿的作品”,将其看作郁达夫的诗作而加以重视。日本学者稻叶昭二除曾在新撰《郁达夫——他的青春和诗》一书中引用《寄永坂石埭武藏》一诗外,还将新检得的19首“春江钓徒”诗影印寄赠给自己著作的中文本译者蒋…  相似文献   

2.
外国作家和文艺思潮对郁达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四”时期的名作家中,郁达夫的文艺思想是独树一帜的。要了解郁达夫文艺思想的演变和形成,不能不探讨郁达夫与外国作家和文艺思潮的关系。“文学作品,严格地说,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是法国作家法朗士的一句名言。从郁达夫的作品来看,和法朗士的作品风格相差甚远。但郁达夫从法朗士那里接过了这个口号,同他所受到的西方和日本文艺思潮的影响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艺术见解。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自我小说”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本文试从郁达夫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中“自我”的差异这一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通过对郁达夫“自我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写作手法的分析,阐释了其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中自我涉及的空间和自我的情绪抒发上的差异,并从创作主体和个人地位境遇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原名郁文,表字达夫,发表文章大都著名“郁达夫”或“达夫”。他还使用过好以下几个笔名; 春江钓徒郁达夫诞生于富春江畔的富阳县城。表达他热爱故乡之情。在1915年11月日本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校友会杂志》第十六号上发表  相似文献   

5.
解读郁达夫小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郁达夫小说,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沉沦》的惊世骇俗,虽然可以用各种理论去说明,但又远非任何理论所能说透。要命的是,郁达夫的小说以它的艺术水准矗立在现代文学史上,因此,解读郁达夫,成了文学史的一个不可绕开的任务。文学史的每一次重写,都意味着必须重释郁达夫。重释郁达夫,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本文仅想作引玉之砖。一、不是“五四”,正是“五四”郁达夫的小说直接体现了“五四”的复杂性,它只能产生于“五四”。之前,不可能出现;之后,必定要变异。它像一颗高悬的孤星,永挂在时间的夜空,具有“五四”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周作人都是“五四”以来的散文大家。郁达夫在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时,虽然“忍心割爱,痛加删削,结果还把他们两人的作品选成了这一本集子的中心”,占了所选十六家散文作品总数的“十分之六、七”。这虽然和他的“偏嗜”有关,但是,“二周”在我国现代散文界的卓特贡献,也确实不能不使选家把他们提高一格来看待。郁达夫在散文集《导言》中强调指出:“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为最丰富、最伟大。”他对“二周”散文的这一总评虽未分轩轾,但以泛论而言,亦大体不失公允。  相似文献   

7.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  相似文献   

8.
邱睿 《殷都学刊》2008,29(4):97-101
郁达夫的《采石矶》以乾嘉诗人黄仲则为题材,初次体现郁达夫“借古讽今”的历史小说创作理念,借以影射郁达夫与胡适的一段纠葛。《采石矶》蕴含了郁达夫对名士“狂狷”精神的回溯,并揭示了以“立言不朽”来对抗“在世寂寞”的途径。郁达夫对黄仲则等旧名士的追慕,不仅仅止于其诗文,更是一种名士精神的坚持。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小说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郁达夫小说的题材、人物形象、艺术风格、心理分析和自卑心态五个方面对郁达夫小说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力求反映出郁达夫小说的某些带有本质规律性的东西来。一、郁达夫的小说题材在郁达夫的大多数作品里,男女之间的关系占了很多的篇幅。郁达夫之所以喜欢这类题材,与他受外国作家影响和其独特的审美趣味有着紧密的关系。屠格涅夫、卢梭等外国作家对郁达夫的影响深远,而这些作家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圣手,同时,郁达夫自已也认为,人类有一种感情是“比较的注重他人的安宁、快乐,而自已常处于一种牺牲的地位”。这就是爱情。“古…  相似文献   

10.
试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申洁玲关于郁达夫和日本的关系,历来已颇有些研究,或者将他作为抗日义士来纪念,或者探寻他的小说和日本私小说的关系。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即通过细读郁达夫的小说,来分析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并探讨性别在其中的意义。对于一个以...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从灵谷的《郁达夫小说》这篇文章算起,那么,新加坡的郁达夫研究应该从1928年开始。但是,郁达夫引起新加坡学者的注意,则在1938年他去南洋之后,到1945年被害的短短几年里。新加坡的郁达夫热心者、崇拜者、反对者至少有三十多人写了不少于四十篇文字。这一时期,新加坡的研究者们似乎对郁达夫小说的兴趣不大,在为数不多的作品评论中,也都集中在对他的诗词的评论上。值得注意的是:一、新加坡学者对郁达夫下南洋宣传抗日救国给予了高度评价;二、1939年初马华文化界发生了一场由郁达夫《几个问题》而引起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纪念郁达夫殉难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5年9月,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浙江分会、浙江省文联等十个单位发起的“纪念著名作家郁达夫烈士殉难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富阳县召开。 这次会议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了讨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以饱含抒情的笔调将“我”贯入小说之中的,郁达夫虽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却是最有影响的一个.当时写作这种包含作者身世“自叙”的作家很多,有早于郁达夫的鲁迅,也有晚于郁达夫的王以仁,以至女作家庐隐等.可是真正把“我”带入文坛发扬光大,而且经久不衰的要算郁达夫了.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我”的不幸,突出地映衬着国家和人民的不幸;“我”的悲哀,始终流贯着时代和社会的悲哀.“我”,是郁达夫在全部创作中精心塑造的一个艺术典型.当我们今天希求以客观的态度评价郁达夫时,不能不注意他这些为数众多的“自叙传”小说,注意小说中“我”的变迁与作家生活及社会时代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思想文化的第二故乡,他们在那里度过了十年左右的青年时代——那是一个人求知欲望最强,最富于热情和理想的时代——贪婪地吸取了世界文化的乳汁。倘若他们不曾留学日本,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必定又是一个面目。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都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都由学医转事文学,都在五四前后名重文坛,并成为我国新文学的代表性人物,这一历史性的巧合,似乎展示了一条完全相同的路,然而细察起来,三者的出身、经历、思想、气质,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至同在日本留学,他们接受外国文化的方式和内容,他们的文学爱好和创作个性,也都很不  相似文献   

15.
刘芳 《船山学刊》2006,(2):120-122
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是一群“迷羊”,他们的性格特点是迷、弱、善。郁达夫之所以选用“迷羊”视点,是其本人性格和时代、社会造成的。这种“迷羊”形象具有独特的意义,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在一些郁达夫生平传略的记叙中,关于郁达夫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活动,说法颇不相同,令人莫衷一是。为了准确把握郁达夫的生平活动,特别是很好了解他少年时期的思想情况,有必要把这段史实核对清楚。这里说郁达夫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行止,是指他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考入嘉兴府中学,至一九一三年秋随其兄郁华赴日本留学这一段时间的活动。关于郁达夫在这一期间的活动,于听在《郁达夫》中是这样写的:“一九○七年,‘春  相似文献   

17.
者先前曾考证了郁达夫的《小说论》的写作和出版时间(载本刊八○年二期),纠正冯雪峰同志的一九二九年说。近阅读《近代日本文学辞典》(久松潜一、吉田精一编,一九五五年版),方知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小说《不如归》,自一八九八年问世后,至一九二七年九月该《辞典》出版时,翻印在一百九十版以上,郁达夫在《小说论》中说“已经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的小说中有不少性心理的描写。多少年来,许多人都只是简单地认为这种描写是自然主义的,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有人甚至讥讽作家是什么“颓废者”、“肉欲作家”。近几年来,人们在不同意上述种种传统说法的同时,显然还缺乏一些科学的、实事求是理论分析。鉴于此,本文对郁达夫作品中的有关性心理描写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87-92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东京帝国大学建校以来具有师承关系的几位代表性中国学家——冈岛献太郎、笹川临风、森槐南、久保得二、盐谷温以及仓石武四郎、长泽规矩也等人,对《西厢记》展开了持续的翻译与研究。他们的研究具有特定的学术谱系,这种研究在日本的中国戏曲小说研究谱系之中也具备不可或缺的地位。从日本近代以来的中国学研究视阈来看,其在近代日本中国学学术建构中也具备开创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本近现代历史小说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意识与观念发展的结果,“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小说”的定义与区分,影响到鲁迅和创造社作家郁达夫对历史小说的理解,他们分别创作出“新编体”历史小说和纯主观的“历史的小说”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开创了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