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运用后现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历史真实"与"文本虚构"糅合在一起,不仅生动真实地再现了非洲裔美国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而且对现实主义的历史再现观和现代主义的文本主义提出了根本质疑,从而颠覆和重构了西方主流社会有关奴隶制叙述话语,彰显出鲜明的后现代历史元小说的"反本质中心"创作观念与"多元化"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两希文明的"对话"与"熔融",让<圣经>的智慧烛照西方文化的各个角落,它对文学、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领域的影响超过任何一本书.<宠儿>与<圣经>的"对话"来自于莫里森对<圣经>故事的仿写.莫里森通过后现代叙事所重现的黑人历史,穿过基督教文明的厚幕,在仿写的催化下,构成了对<圣经>的戏谑与暗讽.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其文本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特征.通过对小说文本叙述者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叙述者之间存在镜像关系,小说文本的叙述者问题就是纳博科夫的一场游戏和词语狂欢.不可靠叙述者的叙述干预背后隐含着作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和纳博科夫其他作品中的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小说的突出特征就是对小说及其创作过程的自觉,自我意识无处不在,这必然导致对传统文学的解构与反讽,元话语与元叙述随之产生,元小说风行一时.人们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文学的枯竭"与小说家"才思枯竭".其实,元话语与元叙述的产生既是小说家自我意义的体现,也有认识论的必然,揭示"文学的枯竭"的观念误区,有利于文学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照巴金小说<家>及其材料原型,发现"文学的<家>"与"历史的‘家'"形成了典型的叙述复调,由此探讨文学文本所采取的形式策略、编码规则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预设,以及在20世纪中国何以"历史"经常比"文学"更丰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建军的新著<小说修辞研究>,在国内众多相关(叙述学)著述中独树一帜.他不仅批判性地承继了布斯<小说修辞学>的许多观点,而且广泛地借鉴了世界上哲学、文学大师的有关论述,提出了许多十分有益和中肯的论题及观点.表现出继承传统而又突破传统,创建符合中国国情和读者审美鉴赏习惯的小说修辞理论.  相似文献   

7.
《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质疑客观真理、拒绝价值判断、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时时暗示其中叙述的故事并非真实,并将多种传统文体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杂合体.作者还通过对经典文本进行剪辑拼贴,以游戏的心态进行模仿,以轻松甚至油滑的笔调叙述严肃紧张的场面.不少词汇和短语经过作者巧妙的分解及重组,与情节、人物结合起来,营造出奇幻的美感.整部<洛丽塔>体现出强烈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8.
历史与伦理构成了格非小说叙事的核心.从早期的先锋小说,到近年来发表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等作品,无论文学是从历史回归修辞,还是通过叙事为历史寻找筑居之地,他都在尝试建构历史与伦理之间的叙事张力,以打开文学探索的空间,发现未来的主题.在历史的叙述中对人的存在、心理深度的探询,体现出一种现代性的叙事伦理取向,坚守着一份文学创作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9.
经由刘备形象塑造问题,深度揭示<三国演义>文体性质.历史叙述与文学描写交织在<三国演义>的文本之中,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影响到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的经典论述,是在忽略<三国演义>文体性质的情况下作出的误判.从动机上看,小说历史叙述的部分并未完全回避刘备性格中"伪"的方面.从效果上看,文学描写部分所作的"长厚"的性格规定也受历史叙述的影响而失去权威.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小说的现代性叙事结构、心理暗示性的叙述话语、传统文学因素的留存三方面出发,阐述小说<石秀>在挖掘了一种现代性意味的心理--被压抑的性心理的同时,也实现了文本对西方现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因子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罗拉快跑>是一部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影片,游戏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形态.游戏性表现在故事的讲述、情节的设置以及人物关系的构建上.这类影片的出现导致了电影的不纯粹性,或许这正是电影发展到当代的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12.
约翰巴斯的小说《敦亚佐德》聚焦于小说作为人造品的地位,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元小说是指涉小说自身的小说,关注故事的虚构过程。在元小说中,揭露叙事艺术优先于叙述本身。《敦亚佐德》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事技巧,重新演绎传统经典《一千零一夜》,主要体现在露迹、戏仿和反向框架,是实验写作与传统经典的“碰撞”。解读小说中的叙事技巧,能够揭示巴斯的后现代创作观,寻找一种可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的小说形式,体现后现代作家普遍倡导的一种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3.
《白雪公主》中的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小说在颠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和结构 ,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反思、颠覆和解构的同时 ,也形成了自己的“重构”趋势。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 ,以其非线性的叙述、嬉戏的形式、极端的幻想与日常生活的细节相结合 ,鲜明地表现了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与参与、构成主义、内在性等后现代主义重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叙述学角度看,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与读者有一种亲和关系,作品被认为是现实生活的延续;而现代主义小说作品则对现实世界产生怀疑,作家与读者和现实相脱节,小说叙述向客观化、非个人化方向发展.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的距离更大,作家将多元、破碎的文本迫使读者介入,由于本文神秘、不可解读,读者往往望而却步.后现代主义小说要走出误区,就必须建立文本与读者的联系,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5.
朦胧诗后的先锋诗歌为寻找诗歌艺术的可能性,常常致力于意象与象征艺术的消解,重视日常性叙述和多元技巧综合的创造性调试,在艺术上有一种后现代主义倾向.这种原创性的实验和创新相连,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诗坛难以产生经典的恶果.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丽人》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片《美国丽人》以莱斯特和菲茨两家为代表 ,描述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人们欲望的虚幻、道德的沦丧和追求生命本真意义的徒劳。导演运用诸多后现代手法 ,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解构人与人的冷漠关系和展示当代美国生活中的丑陋性和悲剧性  相似文献   

17.
哈罗德·品特的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不只是一部用后现代形式包装的爱情故事,它同时也是嵌入新历史主义思考的反历史叙写。它通过“轶事策略”将女主人公的“疯癫”作为重新审视维多利亚时代道德史的突破口,同时在结构上运用“或然历史”的手法将19世纪与20世纪两个时空下发展的平行叙事进行交叉、替换,最终达到消解、重构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嵌套式结构(“嵌套式结构”中文语境未见成规译法,笔者试译)这一元小说技巧主要涉及中国盒子式的结构或嵌套结构不同层次的复制问题。它是最常用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技巧之一。冯内古特在他的两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五号屠场》和《冠军早餐》中分别从三个层面使用了这一技巧。它们是故事层面,文体风格层面和叙述层面。  相似文献   

19.
电影《小时代》系列以进行时的方式讲述了四个少女的青春、梦想,体现了小时代视阈下的“中国梦”叙述。与宏大叙事相反,它是一种“小”叙述,是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小”叙述,它并不反抗体制,甚至某种程度上,不自觉与体制达成共谋。它也是消费时代的小叙述。《小时代》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选择“郭敬明”为经典的青少年群体在消费文化浪潮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诉求;郭敬明的小说和电影,成为了这群青少年最佳的自我替代性叙述文本。电影《小时代》的粉丝中,以女性青少年居多,某种意义上,《小时代》是中小城市爱做梦的女性青少年的欲望替代叙述,它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城市形象建构、镜像语言风格与“酷”行为模式四个方面,塑造了当下女性青少年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罗伯特.库弗在其短篇小说《卡通》中使用碎片化叙述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小说以碎片化的形式叙述了"撞人"事件,创造了一个迷乱、困惑的世界,一个荒谬、混沌的社会,从而把真实与虚幻,写实与夸张,严肃和嘲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本文以碎片化特点为视角,通过对小说情节、人物以及场景三方面碎片化特点的具体分析,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中心荡然无存,碎片突兀而立"的主题,表明了碎片能够反映后现代社会的混乱无序,以及人类自身的支离破碎,由此进一步展现小说现实与虚构交织互融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