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工作,努力奋斗。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从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入手,分析、探究了当代社会现代化病症及根源,提出要化解现代社会的危机,实现社会和谐,根本出路在于"重建交往理性"。哈贝马斯的"重建交往理性"思想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因此,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提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维范式。从实践上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国内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华魂》2007,(11)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和谐也是应对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既是党中央基于对现实社会的考量而提出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公正。经济公正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校作为社会科学文化的前沿,应当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率先垂范,从而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巨大作用.本文从高校工会工作的职能出发,探讨高校工会工作如何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提出高校工会在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可以大有作为,应该发挥也必须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方面特征的三个原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要求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了突出地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大量矛盾和问题以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也决定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分配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配正义是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鉴西方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讨论了中国当代的分配正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要在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实现和谐制度安排,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但分配正义是实现和谐制度安排的本质所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最后对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分配正义实现路径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价值应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核。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社会价值变化,重视社会价值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构建和谐文化,塑造社会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社会发展,引领人和社会的前进方向,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属性在观念形态上的集中反映,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目的性与工具性、一元性与多元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普世性与特殊性的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实践中,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与特征,立足于中国现实,借鉴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并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一致、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坚持了其思想体系的一贯精神特质,即历史的、人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和谐人际关系视角下的社会心理环境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极其深远.环境因素包含社会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等.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有利于团结、进取的局面的形成,从而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而消极的社会心理氛围,妨碍人的积极性的发挥,甚至泯灭人的良知,使人道德沦丧.为此,必须从社会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等方面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中,有观点将社会和谐看作人类社会的共同属性。该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切入点,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作了分析,指出社会和谐并非是任何社会都能实现的,惟有从社会的根本制度出发去理解这一问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鉴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理念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根据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社会工作被历史性地推向了中国社会的前台,并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稳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不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重视并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解决处理好相关问题,必将对民族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好地实现民族团结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系承传华夏古代的礼乐文明,吸收百家之长而成,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中国道教作为一种历久不衰的精神文化,不仅对广大信教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的基石之一。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政府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今的世界倡导道教博大宽容的平等精神,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也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从道教和谐社会观的理论基础、道教和谐社会观的实践基础、道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贡献三个方面看,道教可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人和”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形成“和谐文化”并指导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以“和谐文化”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各结构各层次之间的有序和谐运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咨询机制,使社会管理决策逐步实现科学化,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评价机制,通过机制创新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信息反馈机制。这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路径之一是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文章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支撑与介入。研究和探讨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对于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和正确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