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学幼稚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学研究方法的贫乏和幼稚,振兴中国法学必须更新法学研究的方法。本文详尽地回顾比较了中西方法学研究的方法,指出了中国法学研究中存在的方法缺陷,在评说中提出了推动中国法学繁荣的方法体会。~~~~~~~~~~~~~~~~~~~~~~...  相似文献   

2.
法学方法论的更新与中国法学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法学方法论二十年之演进和中国法学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视角,对中国法学走向成熟的路径作一分析。本文认为正是中国法学在文化论上或“温和”或“激进”的西化,促成了中国苏联化法学传统的重构与解构;并借此进而认为,中国法学除了应继续重视学习与引进西方法学的方法论之外,还应立足本国民族思维的特点通过法学方法论的更新来构建原创性的法学理论;并最终使中国法学的传统、重构、解构及建构工作能够整合起来,以使中国的法学理论能够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陆文前 《江汉论坛》2003,4(8):110-112
本文从清末法制改革对中国传统法律在法律结构、法学语词以及法学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冲击来讨论清末法制改革的历史地位,认为清末法制改革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解体,促使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运动的开端,带来了法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相似文献   

4.
方法论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前提,但中国学术界对方法论普遍没有予以重视.不同的法学研究方法与法学流派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0世纪80年代是价值法学方法高扬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是规范法学发声的时代,新的历史阶段对法律社会学方法提出了要求,因而有必要从法学方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性视角来研究法学研究方法转换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研究法学应从基础即方法入手。作为新兴的方法之一,经济分析法学日益受到重视。经济分析法学是法学与经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吸收了两学科各自的优点。我国法学界应重视这一方法对法学研究的作用,对其优势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法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上,中国法学还没有自觉的意识。中国法学需要明确法学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法学研究的对象是本国现行法律,法学研究的任务是研究现行法律的不足、提出完善现行法律的对策。明确这一定位是中国法学脱离教科书层次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朱莉 《北方论丛》2008,(3):145-147
经济学分析法学具有自己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体系.就理论研究成果的着眼点和适用领域而言,经济学分析法学既可以作为经济学的流派,也可以作为法学的分支.站在法学的立场上、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对法律制度进行效率评价的经济学分析法学理论是法理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分析法学能够促进法律制度的有效设置和改革,其相关理论研究对于中国现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法学界对西方法学理论和方法的热衷是主流现象,同时苏联法学的一些陈旧观念仍在影响着中国法学界①,而对中国的传统和现实问题却缺乏切实的关注和研究.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学者开始呼吁注重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近期邓正来先生更是以"中国法学走向何处?"一题连发四篇宏文,对中国当下法理学的一些思潮进行批判与反思,"法学中国化"的提出即是对此批判与反思所作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在法学研究日渐繁荣的背后,主体迷失的现象也开始凸显。西方人、古代人经常取代当代中国人应当占据的主体地位,充当了法学研究中的主体。法学研究中的主体迷失现象,既根源于西方法学话语的强势地位,也受到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要走出主体迷失的泥潭,实现主体的回归,还有赖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仲裁活动的开展,迫切需要加强对仲裁法学理论的研究.以推动仲裁法学体系的建立,为仲裁立法及仲裁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就仲裁法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仲裁法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内容、仲裁法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关注,为早日建立我国仲裁法学体系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2006年6月10日至11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的“实践理性与法学方法——全国法学方法论论坛第一次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该论坛是由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五所高校法学院法理学专业的学者联合发起设立。本次会议在法学界引起了热烈反应。共有来自各大高校及实践部门的14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并向会议提交了63篇论文。一、法学方法论的立场和问题法学方法论的研究与讨论在中国法学界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中国的法学研究者对于法学方法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共识。何谓“法学方法”?它与中国法学…  相似文献   

12.
法学研究应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规范研究,坚持实证分析与价值分析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实现整合,以期使中国法学走向成熟完善。  相似文献   

13.
法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法学方法论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促进了法学的发展和法律实践的进行。在德国、日本等法制发达国家 ,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 ,中国法学一向疏于方法论的研究 ,法律系教师、学生和法院的法官大多欠缺法学方法论的训练 ,使中国法学和法律的发展颇受限制。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社会和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程度的日益加深 ,比较法作为一种法学方法论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国立法机关和法律学者也越来越频繁地就中外法律、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法律进行比较研究。但是 ,我国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生发于法治中国的建设实践之中。在知识论语境下,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学知识效应的发生机理、实践进路和法治现代化功能,是对法治中国实践成就如何由经验形态知识到原理形态知识转变的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涉及法治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促动知识转化的主体、知识生成的逻辑、政理和法理的联系、新概念到新范式的升级、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塑造、社会主义法学体系的构建和中国法治话语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有效沟通法治中国的实践成就与法学知识体系、破解法学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促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洪用 《天府新论》2015,(3):144-151
追寻现代法治治理目标的达成,已然成为当下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现实语境和共识所在。但如何研究和探寻"中国法学"的理论属性和建构路径,至今仍是亟需解决的课题。中国法学研究路径必须立足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迫切法律需求,具有自身的品性。标正主义通过前置理论的创设,为系统建构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契合中国法律法学传统,顺应世界法学潮流而又深具民族自足品性的法学理论,提供论证性前提,以期推动中国法学理论的发展和法治实践的进步,促成新的良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法学方法论生态化之要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守秋 《东南学术》2005,(5):155-156
一、环境资源法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法学研究方法,对于繁荣法学研究、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法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法律革命或法学变革,包括法律观念、法律内容和法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其中法学研究方法的变革是一项重要内容。法学理论和法学学派的多元化,突出地体现在法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要促进法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方法论。环境资源法学就是以往各种法学理论在人类面临环境资源问题和生态危机、进入生态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改进、变革、创新和新的综合。环境资源法学所倡导的综合法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学方法或生态学分析法。所谓生态学方法,又称生态学思维,是用生态学观点思考问题,研究现实事物。其主要特征和内容如下:是建立在“主、客一体化”研究范式即整体论  相似文献   

17.
《江汉论坛》2001,(10):96
王惠岩,政治学家、法学家。1928年3月出生于辽宁法库。1948年考入东北行政学院,1951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研究生班留校任教,先后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法学理论、宪法学、中国政治与法律制度史的教学与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法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现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政治学科评审组副组长,国家教育部文科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91年起享受国…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社会:一种法学思维模式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的法学理论的构筑需要新的思维框架的支援与支持。西方各国社会现代化、 政治民主化过程中形成的国家-社会二分及市民社会理念影响了整个20世纪。20世纪初 叶,中西学术交流肇始,中国法学获得了第一次现代化的机会,一度成为显学,自由、平等、人 权、法治、宪政、民主之说盛极一时。但中国 20世纪特定的历史命运和演进轨迹,并未给中国 法学带来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法学的百年徘徊,显然是因未获自身的话语模式和思 维模式所致。今天,法学界对国家-社会二元对立模式及市民社会理论的普遍学理关怀,显 示了中国法学要学术化的强烈本能,也在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法学学术化的路径与可能。  相似文献   

19.
以前有人说中国的法学是“幼稚的法学”,很是触动了法律人的神经,许多法学学者在文章中不断地引用这个判断,大有嘲讽之意,也暗含着不服输的劲头。因为据说现在的法学研究已经不再幼稚了.甚至能够和哲学史学等等并驾齐驱了。这是一个很乐观的判断。进步是固然的,但是我们细致观察一下,当前活跃在法学界代表法学界较高水平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自然法学、分析法学、法社会学逐步走向融合,两大法系不断趋同进化,法学教育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法学教师角色悄然转变。比较分析两大法系在欧陆的趋同,对于当前中国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和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深化法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