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有人曾问过马雅可夫斯基:在俄罗斯古典作家中他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诗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契诃夫。一九一四年是契诃夫逝世十周年。年青的马雅可夫斯基也撰文纪念,写了一篇题名《两个契诃夫》的文章。在这篇短文中,年青的诗人提到了两个契诃夫。一个是被资产阶级文学评论所曲解了的契诃夫。这个契诃夫  相似文献   

2.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舞台呈现是构成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中的"契诃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契诃夫的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迟于对其的研究,但一经译介后即引发了广泛的影响;契诃夫戏剧作品的"非戏剧化"倾向对中国现代戏剧及其舞台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当代契诃夫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则表现出演绎化、多元化的特征。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这一角度考查"契诃夫经验"对于研究外国文学经典传播具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有人曾问过马雅可夫斯基:在俄罗斯古典作家中他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诗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契诃夫。一九一四年是契诃夫逝世十周年。年青的马雅可夫斯基也撰文纪念,写了一篇题名《两个契诃夫》的文章。在这篇短文中,年青的诗人提到了两个契诃夫。一个是被资产阶级文学评论所曲解了的契诃夫。这个契诃夫似乎是一个“黄昏的诗人”是一个“无病呻吟的人”……马雅可夫斯基旗帜鲜明地否定了这个契诃夫的存在,他认为这是资产阶级文学评论家们对契诃夫的歪曲。年青的诗人满怀激情地声称:契诃夫是一个“描写平民的作家”,是“坚强而又乐观的语言巨匠”。  相似文献   

4.
"静止戏剧"理论是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提出的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理论.与梅特林克同时代的俄罗斯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契诃夫在戏剧创作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自觉的运用与发展,开了现代派戏剧的先河,并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契诃夫戏剧的情节、进程、动作、语言几个方面去分析"静止戏剧"理论在契诃夫戏剧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5.
现在恐怕很少有人会象当年的民粹派批评家米哈依洛夫斯基那样,说契诃夫是一个无思想无倾向的作家了,比较多的倒是过于直接地从契诃夫的作品中概括出相当激进的政治结论来,把契诃夫的审美意识的独特性消溶于一般的社会性历史性分析中,似乎契诃夫和同时代的托尔斯泰、萨尔蒂柯夫—谢德林等怀着同样的社会情绪进入创作过程,从同样的角度审视和反映现实,以同样的心理状态面对创作对象。我们往往习惯于从客观上归纳作品的社会思想,满足于揭示进步作家对沙皇俄国现实所采取的批判性立场,而忽视不同作家艺术思维的特点和创作心理的特点。我们所描摹出来的契诃夫作品的思想图式有时并不符合原作的实际面貌和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绪。  相似文献   

6.
苏联的契诃夫研究方法的嬗变,可以说是苏联文学批评方法论变革的一个缩影。契诃夫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遭遇并不令人乐观。一部分人接过民粹派评论家的“棍棒”,指责契诃夫是“不问政治”的“旁观主义者”;另一部分人则以庸俗社会学的眼光看待契诃夫的作品,把他当作“小市民知识阶层的思想和情绪”的代言人。五十年代,契诃夫的命运有了转机,随着僵化的批评模式受到怀疑和挑战,许多人开始重新考虑前人对契诃夫的结论。在众多的理论新著中,叶尔米洛夫以他的《契诃夫传》和《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两部专著脱颖而出,为清除民粹派、自由派的陈词滥调,肯定契诃夫的历史地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叶尔米洛夫在“纠偏”的同时,又过分“拔高”了契诃  相似文献   

7.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舞台呈现是构成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中的“契诃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契诃夫的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迟于对其的研究,但一经译介后即引发了广泛的影响;契诃夫戏剧作品的“非戏剧化”倾向对中国现代戏剧及其舞台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当代契诃夫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则表现出演绎化、多元化的特征.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这一角度考查“契诃夫经验”对于研究外国文学经典传播具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的世界文坛,最引人注目的幽默小说家有两位,一位是俄国的契诃夫(1860-1904),再一位是美国的马克·吐温(1835-1910)。对他们的幽默,有人曾作过这样的评价: “他(指马克·吐温)的幽默流动在全书的字里行间,不断地涌现和更新,给人丰富的感受,如同血液的循环流动,既不炫耀也不喧嚣。”“世界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人能象契诃夫这样深刻地挖掘过幽默的宝藏,展现出它的数之不尽的种类,形式和细致入微的色调。契诃夫是伟大的探险家,他在喜剧性的广袤无垠的大陆上发现了许多新的国土和领域。”研究他们的幽默是饶有兴味的事,其兴味在我们来说并不亚于读他们的幽默小说。拙文  相似文献   

9.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作家和戏剧家,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纵览当时的俄国文苑,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独具一格,宛若一丛绮丽多彩的花朵,散发着温馨醉人的芬芳,滋润着众多的读者。1898年,高尔基在给契诃夫的信中钦佩地写道:“在俄国文学中还没有一个可以与您媲美的短篇小说家。”这话对契诃夫来说,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契诃夫短篇小说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完全可以说是俄国文学史上空前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结构新颖,题材多样,篇章短小,风格幽默。具有浓郁深厚的感人魅力。为了更好地继承契诃夫短篇小说这个丰富而精湛的艺术特产,本文拟以《套中人》和《变色龙》为例,对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契诃夫是世界工影响最大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人们在探讨短篇小说创作的各种问题时,除了莫泊桑,就必定提到契诃夫了。甚至像拥有莫泊桑这样一位值得骄傲的前辈的法国人也说:“恐怕没有一个法国小说家,能够断定他不曾受到过(直接或者间接地)契诃夫的影响。……在所有现代小说家的脈管里,都至少流动着契诃夫的几滴精神的血液。”契诃夫一生写了二百多篇中、短篇小说。从一八八○年到一九○四年为止,在这不算太长的二十四年的创作生涯中,契诃夫从一个幽默小故事的无名作者的地位迅速登上成熟的大  相似文献   

11.
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圣手;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构成了"小人物"灰色人生的三棱镜。俄罗斯文学是沉重的,俄罗斯精神是宗教性的。果戈理在继承普希金开创的"小人物"基础上,将"小人物"深层意识的展示与作者的基督仁爱理想合二为一,寄希望于上帝的拯救;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对"小人物"的内心剖析拓展为多声部的"复调",突出了"小人物"灵魂中谦恭、自我贬抑的宗教意识和宗教人格,寻求在虔诚的宗教信仰下的自我救赎;契诃夫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和人性发出质疑和反思后,将20世纪的现代意识注入到"小人物"内心精神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2.
彭家煌的小说创作深受契诃夫影响.从客观叙事原则、挖掘人物灵魂的叙事深度、生活印象的叙事方式、悲喜交融的叙事风格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既可重现彭家煌独特的艺术个性,又可把握住契诃夫在现实批判性、艺术形式、真实性等层面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契诃夫既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易于操作的范式,而中国作家又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契诃夫的小说智慧.  相似文献   

13.
契诃夫小说不同时期的幽默与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娜 《肇庆学院学报》2009,30(3):34-36,72
幽默与讽刺是贯穿契诃夫小说创作始终的艺术风格,在契诃夫一生三个创作时期,幽默与讽刺艺术完美交融。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色。选取契诃夫在不同创作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创作的幽默与讽刺艺术进行分析论述,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契诃夫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契诃夫的戏剧精神和风格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戏剧冲突的淡化处理、舞台抒情氛围的营造等戏剧表现手法方面。而这些戏剧表现手法背后实为契诃夫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对这一喜剧精神的理解决定了对契诃夫戏剧风格接受的程度。中国现代剧作家在各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契诃夫的戏剧表现手法,但对其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则还没有充分领悟和借鉴,尤其缺乏契诃夫那深沉的冷峻所蕴涵的荒诞意识。这是中国现代历史、文化的特性造成的,这种特性使得中国现代戏剧家的创作在接受来自契诃夫的艺术影响的过程中有不小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认为契诃夫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艺术技巧,与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类理想的严肃思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体指出契诃夫对中国新文学作家的影响.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契诃夫的小说与戏剧创作在中国具有着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自觉地向契诃夫学习,使自己的创作向更加完美方向发展的,首先是曹禺。曹禺不仅欣赏契诃夫的戏剧,而且深得契诃夫剧作的精髓,向更生活化的契诃夫戏剧学习,改变了自己戏剧创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契诃夫一生共写了六部多幕剧:《伊凡诺夫》、《林妖》、《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内中除《林妖》由作者后来改写成《万尼亚舅舅》,不大为人所知而外,其余五部作品均见之于文学史。然而,许多研究者在谈论契诃夫的戏剧革新时,总是首先提到《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比《海鸥》的发表还要早八年的四幕正剧《伊凡诺夫》。文学史家一般都认为,《伊凡诺夫》是契诃夫初次涉足大型剧作时的产品,各方面都不很成熟,因此在论及该剧时,或三言两语、一带而过,或干脆略而不评。其实,依笔者之见,正因为《伊凡诺夫》是契诃夫探索时期的作品,对契诃夫戏剧艺术体系的确立和形成,关系极大,故而更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况且契诃夫倾注于《伊》剧的心血,并不亚于上述诸剧。他在致亲友的书信中提到该剧不下十余处,并专门对剧中人物作了长篇解释和剖析,这在契诃夫的写作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大  相似文献   

18.
安·巴·契诃夫是俄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短篇小说和戏剧创作在世界文学艺术的长廊里,至今依然放射出独具一格的异彩。契诃夫没有写过专门性的文学批评理论文章,他的有价值的文学见解,大都散见在来往的书信上,《契诃夫论文学》(汝龙译,人民出版社出版)就是主  相似文献   

19.
契诃夫在他的儿童系列中,创造了一批率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他们是点缀在契诃夫那些“灰色人物”中的亮丽风景,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作者对未经扭曲的人性的张扬,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及浓郁的人文色彩。契诃夫是美好童心的真正歌手之一,其儿童作品是成年人反观自省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0.
契诃夫是一位在世界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其作品呈现出一种静态美。契诃夫的创作对以曹禺为代表的许多中国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曹禺通过借鉴契诃夫的写作手法,经过《雷雨》、《日出》的尝试,到《北京人》完成了自身风格转型,作品显现出一种静态美学特征。但曹禺也保持了自我的艺术风格,戏剧在平淡悠远中仍有内在的紧张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