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赶超型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认为,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化的“赶超型”客观性质和发展速率,是认识和解决中国现代化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出发点。为实现赶超发展,必须把中国现代化的动力看作是“社会动力资源系统”。文章从社会的经济系统和社会整体系统、中国和世界、当代发展和未来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共性和个性、主体和客体等六个关系视角,揭示了这种动力系统和结构并从中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理论问题。作者认为,在今天把“代价”提升为科学范畴具有很大意义。从发展学的角度看,“代价”应属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花费的“社会成本”进行“成本—效益”或“投入—产出”分析的综合性概念。为此,作者还依据新发展观对代价范畴和中国赶超发展中的代价问题做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普遍特征出发分析了中国近代化的特点,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起点、阶段,概括了中国近代化的被动性、复合性、非自主性和非统一性等特点,分析了这些特点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方式和结果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的文化研究重新提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论证基本局限在精英文化的层次。研究的深入,有待扩大视野。从社会史的领域发掘大众文化资料,是这一课题取得进展的关键。社会的近代化往往以文化的近代化为先导,文化的近代化又必然以社会的近代化为依归,这两者的发展需要同步运行,却并非同时开启。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自明清之际,经历着开启——中断——再开启的过程。中国早期启蒙与西方人文启蒙的不同特色是政治伦理的启蒙,这主要表现在对忠君信条的怀疑与抨击,而且下延到广大民众,蔚为非君、非圣、非经思潮。早期启蒙的最高成就是提出“抑尊”思想,从非君到抑尊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本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之一。自1993年第6期《社会学研究》发表了刘崇顺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及其他——张琢同志“九死一生”理论初探》及张琢的《答刘崇顺同志》两篇文章以来,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所持观点与已发表过的几篇文章之见解均相异,认为,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以及人口、城市、儒家文化体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强大顽固性和坚韧性的巨大壁垒,在这一壁垒中,任何根本性的变革都不可能发生。社会学与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科的发展,但是在这种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力廓清学科间的界限,这是本刊的研究领域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是"近代化范式"的代表之一。近代化范式,是认为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在西方剧烈的冲击下,不自觉与自觉向西方学习,进行社会转型。农民战争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似乎与近代化格格不入。而中国近代史上又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与若干次小的农民战争。陈恭禄著的《中国近代史》又偏偏是绕不过去的。而农民战争相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讲,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状况下进行的。于是陈恭禄用近代化来评价近代农民战争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认定还存在较大分歧:陆学艺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认为,一个“洋葱头形”现代化社会分层结构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现雏形;而李慎明主持的“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则认为,我国已经形成了“两个阶级三个阶层”的“类金字塔形”社会结构;孙立平则认为,我国当前社会结构呈现为贫富差距很大的“蜡烛台形”。  相似文献   

7.
张雯迪 《职业》2023,(19):56-58
着眼近代历史对“教育、科技、人才”的认知跃进与革新实策,通过“中国式近代化探索”主题教学单元教学设计,把握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中逐渐完成了自我检视与迭代,明确了走“中国式近代化”发展道路,重塑了民族自信,以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应,实现了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有机关联,彰显“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始终是和中国的“三农”问题羁绊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三农”问题的沉重包袱,才使中国被动地走上了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道路;正是“三农”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才使中国的现代化获得了所必需的原始资金积累;正是“三农”问题的凸显和破解,才使中国跨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历史的沉疴在发展社会学看来,社会现代化就是用新技术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其集中表现为经济结构的转变,也就…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现代化试步时期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1949—1978年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实践,作者从现代化的理论视角进行了一番进程考察,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的试步时期,并肯定了其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总结了一些进展特征,并指出了对其后的现代化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周文书 《现代妇女》2014,(2):213-213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落后的大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运动方向,它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同时,它既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促进作用,也对中国近代化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趋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政工作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社会工作兴起并完善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二者在本质属性、基本理论、工作方法、实施范围和服务对象上都有区别。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呼唤着全新的民政工作。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理性化的表象之一,并非注定终身姓“资”。作者认为这几年“民政工作社会化”的实践证明,改革和重组民政工作的逻辑选择应是“民政工作社会工作化”,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性质、专业理论、专业方法、专业教育和专业意识,来充实、加强、提高和善化自身,以期建立新体制,找到新机制,增添新活力,形成中国式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当代中国青年思潮的诗化形式。作者认为,“朦胧诗”与“新生代诗”作为新时期中国青年诗坛的两大主要诗派,清晰地折射出中国当代青年思潮流变的轨迹。文章探讨了中国青年诗化思潮的价值意义及其审美趣味,指出“人”将始终是它关注的主题和围绕的轴心。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青年理论工作者协会、团市委研究室和香港“当代中国协会”于八月中旬,在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中国现代化之走向”讨论会。会议就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实现政治现代化、民主化的途径。一种意见认为,寻找一个既能加强党的领导,又能促进现代化进程的科学模式已显得十分重要。现代政党决非为政权而存在,  相似文献   

14.
刘江  赵海月 《现代交际》2024,(2):77-85+123
中国式现代化是带有中华文明特质规定性的现代化,其生发逻辑与价值面向体现着“和”文化基因。从渊源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规引。其中,“与天和性、天人合一”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宇宙观,“与邦和谐、协和万邦”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际观,“与人和睦、和而不同”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观,“与心和解、人心和善”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5.
2006年2月7日,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中提出了“2050年国民最低月薪超1300美元”的提法。中国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是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目标。但这个“现代化”指什么?由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领衔,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  相似文献   

16.
一部近代化研究的新作——评《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莉博士的《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是从生活方式和社会伦理的近代化发展来考察上海社会变迁的。读罢此书,我对近代化和晚清上海的社会变迁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正是来源于本书的新颖。我认为书中有“三新”,即角度新、史料新,对妇女解放的认识新。一、角度新一说起近代化,人们更多想到的是飞机大炮、政治制度。建国以来以革命史为  相似文献   

17.
章必成 《老年人》2004,(10):56-57
误区一:认为肿瘤不能预防,也无法治疗。肿瘤已经被证明是受环境影响很大的疾病其发生与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等密切相关比如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大肠癌的发病率也升高了。专家认为,预防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是不吸烟和合理膳食。肿瘤也 并 非 不 治 之 症 , 如 能 做 到“三早”(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其治疗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如I期宫颈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和鼻咽癌的治愈率均在90% 以上;早期绒癌、早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治愈率已达到或接近100% ;有“癌中王”之称的肝癌,现在也有可能治愈早期…  相似文献   

18.
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开展的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的讨论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对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的发展过程缺乏周密的分析;2.对人口控制与人口素质“逆淘汰”间的关系做了错误的评价;3.对人口素质“逆淘汰”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研究缺乏辨证观点。基于上述原因,作者认为对人口素质“逆淘汰”很难有特定对策。  相似文献   

19.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各行各业的近代化,作为文明基础的教育的近代化也被提上日程。日本教育的近代化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西洋化,再到与日本国情相结合的日本化的过程,其真正的近代化则是在战后由民主改革后才完成。本文将通过探讨日本教育的近代化,得出给予今天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时下众说纷纭的人口“逆淘汰”问题。作者认为,与其说中国存在人口素质的“逆淘汰”,不如说是人口的“逆淘汰”来得准确,并据此明确界定了讨论对象。作者对以往论者所假定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提出三点质疑,认为不能用生育率的相对差异去简单替代人口素质本身的诸多差异,这是必须澄清的一个基本认识。再者,本文的分析表明:局部地看,“逆淘汰”问题理当引起关注,但从全国范围看,没有理由认为“正淘汰”不是主要的(人类文明史也可佐证)。比较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及其程度是人口淘汰机制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人口控制方式及其力度的作用是其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