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以文本为出发点,还是以批评家为出发点?答案是众说纷纭。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中考察了“文学批评”概念,其复杂性让人惊叹。却尔在《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中把对文本的解释作为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然而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猛烈抨击文学批评寄生于文学,认为需要“一种特殊的概念框架来论述文学”。无论批评是以文学还是批评家为出发点,都表现了相应的主体姿态。  相似文献   

2.
翻译文学批评对于翻译文学来说,非常必要,但做起来非常困难。它与一般的文学批评有共通性,更有特殊性。它是跨越不同语言的文学批评,必须建立在语言学批评的基础上。一般的文学批评可以“得意而忘言”,翻译文学批评却应该是“言意兼顾”,应该将语言学批评与关学批评结合起来;细节批评与总体批评结合起来;特殊的批评角度与全面公正的评价结合起来。为此,翻译文学批评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对我国翻译文学而言,“信达雅”是基本标准,“神似”、“化境”可以作为最高标准。在批评方式方法上,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的比较批评,即译本比较批评,在翻译文学批评中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3.
饶先来 《南都学坛》2006,26(4):56-59
文学批评具有一种理论创造的自觉,它主要是通过命名和阐释活动来进行理论创造和建设。近代来,文学批评实践更是一种富有成果的智性活动。在文学批评实践中,批评家通过这些命名活动有意识地来解释、评判当代文学现象,并试图以此来导引文学创作的方向。命名与阐释所产生的术语或概念,更是从现实文艺创作归纳出的文学新经验,体现出一种理论创造的努力。其中的一些术语、概念和观念经过传播、选择、加工、概括、变形和再造,验之于文学现象的阐释,而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创见,不仅推动了文学的创作,同时也建构和丰富了现代文学理论的话语和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学批评,无疑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由于它的研究对象——文学,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特点,文学批评又与艺术活动不可分离。又因为文学现象本身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所以,文学批评也要联系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横跨多种学科。文学批评活动的以上特点,也相应地对文学批评主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普列汉诺夫说过:“只有兼备那种极为发达的思想能力跟同样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的人,才有可能做艺术作品的好批评家。”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圣伯夫则要求文学批  相似文献   

5.
论文学批评三种态度的鼎立蔡桂林一文学批评(本文中的“批评”与“评论”作为同义语对待),在马克思恩格斯那儿是“使命”。他们不满文学批评中的庸俗作风,那种“永无止境的恭维奉承”,那种“调和主义的妄图,以及扮演文学上的淫媒和掮客的热情”①,要求文学批评具有...  相似文献   

6.
的确,翻开文学批评史常常会使我们陷入困惑之中,这二千年的文学批评史并没有为我们作出“什么是文学批评”的结语。文学批评的历史随着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书写下来,因而不可否认文学批评是一种涉及直觉反应和感情的精神活动,然而这种精神活动到底是依据于本文之外的某种客观对象的性质还是纯主观的审美判断活动呢?文学批评有没有客观标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文学感受之于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意义,指出当今中国文学批评存在忽视中国文学自身特点和批评主体的文学感受、以西方时髦理论架空中国文学的弊病,而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重视个人感受和印象、把批评当作特殊艺术、坚持批评的独立性和纯洁性,无疑为当今文学批评提供了一剂良药,对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坚持源于感受、忠于感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独特价值及审美衍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女性文学批评是新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它是泛指对女性文学的所有批评,而非狭义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代女性文学批评是把“发现”被主流文学批评曾经掩盖了的另一半历史的真实、构筑女性美学体系作为最高理论指向。现代女性文学批评自把女性文学视为“值得被研习的艺术”时起,经历了三个历史层面的审美衍进:一、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一个新颖的研究角度;二、挖掘被传统的主流文学批评所掩盖了的原本就存在着的女性文学传统;三、确立女性文学独特的审美标准,构筑女性美学独立的审美体系。  相似文献   

9.
海登·怀特对历史文本进行文学式解读,其历史研究是一种基于历史文本的文学批评实践。海登·怀特关于故事解释的模式是诸如原型批评、社会学和意识形态、新批评等多种文学批评理论的移植;话语转移理论则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因而,尽管都被称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对历史进行文学、文化批评的历史诗学,而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总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中。从文学与政治的“一体化”,到文学与政治、甚至社会的“疏离”,再到文学与社会的“亲密”,其间自然携带着沉重而丰富的历史内容,同时也敞开着通向未来的诸多可能性。在反思文学与社会“疏离”的文学观时,“直接、急迫是否一定是最应选择的态度”?“强调”本身是否蕴含着“遗漏”,并再次导向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社会批评为什么不能代替文本分析,以及文本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及意义何在?基础伦理学是否可以构成文学批评的惟一伦理学?在沟通文学的内部和外部方面,缺少的仅仅是某些“方法”,还是一种“围绕着自身特殊历史、特殊问题展开的处境感”,一种历史建构力?本期我们约请了几位学者,对上述及更多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的生成,与文学理论的生成一样,是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既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面的作用,也有理论主体、理论自身方面的作用.只要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文学理论的科学性是其本身固有的.对文学理论科学性的怀疑和否定,既有一定的词源学原因,也有一定的语用学原因:既有一定的理论原因,也有一定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2.
贾谊是十分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和认识作用的。他尤为重视其认识作用,而不太注意其抒情作用。如果从创作方面来看,贾谊不太重视文学艺术的抒情作用的话,那么从审美的角度看,也就必然不太重视文艺的愉情作用。当然要完全否定文艺的愉情作用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作用就是通过感情的愉悦进而影响人们的意志的。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狼图腾>引起轰动,是当下特有的文化背景及其创作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姜戎独特的生命体验使他的文学理想未能汇入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洪流,而90年代以来文学的逐步多元化和文学激情的缺失为他的小说创作及其轰动创造了条件;作者从新时期前夕直到浮华年代用半生的心血去写狼,并且赋予作品"小说"与"立说"的双重品格,这种"别一种另类"的创作既是<狼图腾>成为优秀小说的重要条件,又是它难免欠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艺术创作过程的分析,论证文学翻译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再创作。无论是创作冲动、艺术构思,还是艺术表达,文学翻译与艺术创作都具备同一性。但是两者并非完全相同,文学翻译受到原作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提倡创造性翻译,以实现译者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已远远超出了个体精神创造的意义,通过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不可或免地被纳入团体、政治和商业等制度控制之下。这些制度与大众传播网络的合谋,造就了现代作家创作的特殊生态。  相似文献   

16.
《古代·祈盼的青春》是一篇由8位海外华文网络女作家共同完成的接龙小说。这篇类似中国武侠的言情故事,却是非常典型而又极富特色的跨文化语境创作的作品,在表现海外第一代中国移民于中西文字、文化、文明的差异和冲突上尤见特色。小说巧妙地应用着中国式的象征手法,并把西方的、现代的意象与中国古典的意象超现实组合,展示了海外华文作品的丰富内涵,是一篇较为成功的接龙小说。  相似文献   

17.
"中间人物"是"十七年"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作为一个文学族类,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但从现象形态与创作主体角度审视,反映了那个时代作者的一种言说与形象表达,也是当时有见识的作家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认知与艺术解读,是特定历史语境下作家感知生活、表现文学"人学"思想的一种话语策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或可使我们重新认识那个历史时段文学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8.
舒曼作为一个集文学、评论、作曲为一身的艺术家,其创作除了逻辑严谨、寓意深刻,更兼具浓郁的文学色彩。"文学性"一词,不仅作为评价指针体现于舒曼对他人的创作评述中,在其自身创作中,更是贯穿于作品的构思立意、调性布局、和声语汇、声部织体等各个层面,体现着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独有的创作风格。本文以声乐作品《莲花》为例,从构思立意、和声紧张度布局以及伴奏织体所隐含的文学隐喻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以找到音乐中的文学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宁夏在明代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大发展,在文学创作方面由于往来文士的介入,同样也得到了很重要的发展.往来文士按照往来缘由大体可分为贬谪流寓、公务途经与为官赴任三类,他们振兴了宁夏边塞诗,组织了文学集团并丰富了唱和诗创作,在艺文类创作上大放异彩.这些特点受到宁夏本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多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明政府对宁夏的开发措施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0.
审美情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历来受到东、西方美学、文艺家的高度重视.审美情感的特质决定它处于文艺创作的核心、中介地位.审美情感关系到艺术创作欲望的萌发,艺术创作对象的孕育、传达,它能够使文艺家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活底蕴,能满足人们多种审美需求的文艺作品.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审美情感的消失,意味着文艺创造的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