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加快了资源消耗的速度。在综述人口承载力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计算方法上有很大的突破。而国内人口承载力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其中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测算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测算方法和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测算方法。相对人口承载力一般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来研究。适度人口测算常运用生态平衡的生态足迹模型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预测了河南省未来人口控制的指标, 并提出了河南省未来人口控制的政策导向: 突出稳定性和针对性, 致力于提高新生人口的素质, 考虑自然资源的最大人口承载量。  相似文献   

3.
黑河流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态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黑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运用非线性动态模型,预测未来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变化情况。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调整各类土地利用面积、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使用、有效增加土地面积,从而增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单元,其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都具有与一般区域不同的特点,表现为人口规模大而且密集,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生态系统既不完整更不稳定;系统高度开放,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环境极易受到破坏。如何协调城市地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而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正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然而正是因为城市本身的特征,导致城市人口承载力在概念、计算方法等各方面与一般承载力计算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6.
广西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选择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计算了 1 978~ 1 995年广西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极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 :(1 )广西的综合承载力始终处于超载状态 ;(2 )土地资源是广西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 ;(3)经济资源承载力有赶上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看,相对于土地资源而言,新疆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疆经济资源严重匮乏,区域经济发展迟缓,动力不足;从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看,无论是以全国为参照区域,还是与其他四个自治区相比较,土地资源仍然是新疆人口最主要的承载资源;从综合承载力看,新疆综合承载力虽大于实际人口数量,处于富余状态,但是,目前新疆人口质量总体水平仍较低,易形成对资源环境的掠夺性开发、破坏性使用和低效率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失衡。提高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现状出发,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多目标规划评价预测模型等,分别评价和预测了该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承载力以及大气环境、水环境和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参考单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提出提高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分析2002-2009年贵阳市及其各县区相对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具体情况,发现贵阳市目前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而且超载情况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应采取诸如限制人口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城乡之间人口转移进程以及加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措施,以实现贵阳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口均衡型社会着眼于从系统、动态、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规划和解决人口问题,不仅是对人口发展实践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提炼,同时也是人口发展理论的丰富和深化.从内在均衡和外在均衡两个方面对珠海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珠海市为适应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适时调整人口政策,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使其在整体上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但仍面临突出的挑战.对此,在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对策组合方面提出“三重转变”和“四个加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口红利是人口学领域及学科体系的扩展部分,也是人口学界与经济学界接轨而重点研究的领域.人口红利的理论和方法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是否存在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持续期长短及其人口红利消失后的隐患等问题的争论与研究上,但对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口红利的判定方法与模型的适用性研究不够明确.对模型所选用的基础数据的处理和修正交待不明确,对参数选取、结果检验等还需要进一步的标准化.合理的年龄结构、丰沛的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但它本身并不是人口红利产生的根本原因.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果,还需要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条件.如何抓住"人口红利"结束前的十几年时间调整人口战略,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涉及山东省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生育模式、人口素质及社会结构等5方面内容,共计16项指标的人口指标体系,是依据各项指标自身的变动规律,结合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所拟定的与未来社会发展基本适应的人口目标体系,将为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操作性的评价手段和可靠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对资源承载力是将理想状态区域作为参考标准,将研究区与参照区进行对比,得到相对意义上的资源在某区域内可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以全国为参照区,依此计算我国东、中、西部相对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富余较多,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资源承载力均处于超载;东部地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严重超载,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均处于富余状态。通过对资源承载力现状及相对资源承载力计算比较的综合分析,反映出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相对资源承载力就是选取更大的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来计算出研究区域的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人口过多是河南省可持续发展中的首要问题;经济相对欠发达是河南省可持续发展中的又一重要问题;环境保护不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也是河南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何素蓉 《中文信息》2013,(6):116-119
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我国历年人口数据来分析阐述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结构状况,来推算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总抚养比,同时测算出2011—2035年我国人口总量、每年出生人口数和社会总抚养等人口状况指标,通过测算出的2011—2035年我国的人口状况指标预测出: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基于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和现行计生政策给我国带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本文提出人口生育政策必须调整且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旅游承载力的构成着手,运用经济学效用最大化基本原理,对旅游资源与开发系统的承载力进行分析,并讨论了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旅游资源与开发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达到均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全国为参照区,通过对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一直呈富余状态,其中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则不断下降。这说明支撑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当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很大。东北地区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相对承载力,为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要增强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提高经济资源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最终实现整个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河南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科技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人口发展对环境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环境系统满足这一需求的生产力和资源供给、资源更新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口环境系统的基本矛盾。根据河南人口生产的现状,应充分考虑人口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充分利用人口资源给我们带来的比较优势,实现更好、更快、更协调地发展。分析河南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澄清认识,调整政策,实现观念认识及发展战略的更新与优化,促进河南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人地关系现状不容乐观。东北地区农民市民化能够从根本上缓解人地关系矛盾,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优势,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和战略高度认识东北区域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以农村城市化为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以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为基础,解除农民市民化的瓶颈约束;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保证农民市民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努力构建东北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20.
高新才  王方 《兰州学刊》2012,(11):101-104
文章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以全国和甘肃省作为参照区域,动态分析了1998~2008年兰州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兰州市相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且经济资源成为兰州市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实际人口、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不平衡发展是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