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电视特技方式有千百种,合理地应用它,对于电视片的制作起着重要作用.而近几年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出现及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画面剪接形式,使电视作品更具艺术性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是电视新闻得以正常播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桥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电视传播媒体的广泛运用,电视特技手法日渐增多,这为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同时也强化了电视新闻的感观效果。  相似文献   

3.
影视后期制作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电视编辑则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现在基于计算机的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使剪辑手段得到很大的发展。它采用了电影剪辑的非线性模式,但用简单的鼠标和键盘操作代替了剪刀加糨糊式的手工操作,剪辑结果可以马上回放,所以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它不但可以提供各种剪辑机所有的特技功能,还可以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扩展,提供编辑机也无能为力的复杂特技效。  相似文献   

4.
电视作为受众媒体,如何给人美的视觉,更好地发挥引导和教育作用,其更好的包装程序和内容不容忽略。本文结合电视包装实践,从体现个性,选定角色专属声音、变与不变原则"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高鹏 《兰州学刊》2005,(5):331-331,339
当今世界,电视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电视媒体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完成了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这就决定了电视媒体包装工作必须不断向深层次发展.换一个角度说,一些电视媒体由于不注重应用美学进行艺术包装,在市场面前丧失了竞争力.提升电视媒体包装的营销力,就愈加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艺术是社会的镜子。社会什么模样,艺术就该有所反映。当电脑和各种科技成为你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视觉艺术工作者开始以电脑和数字科技取代纸和笔,一种被广泛称为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在20世纪末数字媒体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性获得了迅猛发展。电脑成功地解决了艺术数字化的可能,运用到数字技术的媒体已有电影、电视、资讯、传播、艺术设计、建筑、电信、旅游等领域。到目前为止,被归纳为数字媒体的艺术形式有:数码图像(包括数码绘画、数码摄影和数码录像)、电脑动画和全息照相作品、指读光碟艺术、包括电脑游戏在内的…  相似文献   

7.
车朝华 《理论界》2010,(6):170-171
当今随着影视作品娱乐化程度的不断深入,电视记录片在制作编辑的过程中,通过汲取公众关注题材和注重节目的包装形式,在客观真实地反映节目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地将娱乐元素渗透其中。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强调可视性、娱乐性和大众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制作,从线性到数字特技已趋向于普及化和多样化,表现手段也在经常翻新,并向难度、复杂化发展。电子特技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中应当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创意者有意识地利用电子特技处理画面以达到某种特殊效果,使新闻画面、文字“活”起来。  相似文献   

9.
细数目前国内各类型的电视相亲栏目,大大小小不下20个,各电视台为了保证收视率,都挖空心思大做文章,力争在同质化的现状中突出其特色。以目前最具人气的相亲栏目《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为研究对象,从栏目包装、模式、主持人和嘉宾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它们的同与异,进而肯定电视相亲节目同质化中的差异性竞争策略,认为这是电视相亲节目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受众欣赏品位的提升,电视新闻的制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编辑过程中,编辑创造性地运用音乐、特技、影视剧片断、漫画,甚至网络动画元素,以营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正变得常见起来.这种融入多种视听元素的编辑手法,共同完成对新闻事实的阐述和再现,使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也给未来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彭永泉是个热爱科技的有心人,有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一种电脑数码乒乓球运动机,把该机和电视机连接后,电视机内将出现乒乓球桌、观众和对手,玩者拿着红外感应乒乓球拍,就可以和电视机内的“人”打乒乓球。它自动计分,还能发出声音,打赢了或打到精彩处,“观众席上”还会发出喝彩声,像打真乒乓球一  相似文献   

12.
黄晓英 《中文信息》2013,(7):117-117
电视节目精彩与否,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随着电视制作技术跳发展,后期合成作为节目的包装,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不可缺少甚至是关键的环节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流程。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普遍存在理性缺失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媚俗文化的泛滥,如节目内容极度浅显甚至低俗、节目形式缺少创新等。电视娱乐节目中理性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逻辑的入侵和操控,娱乐节目被包装成一味迎合观众需求的、亟待出售的商品。而大众传媒则为娱乐节目的商品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经过大众传媒的中介,娱乐节目被转换成为了模式化、同质化的消费主义文化。事实上,电视娱乐节目仅仅满足了观众低层次的、虚假的需求,而压抑了人们真正的主体意识,削弱了其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肖琳芬 《社会科学家》2006,(Z1):219-219
在电视进入品牌时代的今天,品牌节目意味着高收视率、高回报率和高品质的媒体形象;主持人是品牌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举足轻重.在当今日益盛行的综艺节目中,注意在形象包装与发展空间等多方面为主持人提供有利条件,这成为打造与提升名牌主持人主持风格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5.
频道专业化已成为当前电视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化、细分化的潮流中,教育电视台面对竞争与发展,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转变办台理念、重视吸纳人才、建构品牌栏目、注重频道包装、整合营销,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信息爆炸向后信息爆炸的转变,大致发生于世纪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数码阅读从总体上说已经获得普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新的增长点。后信息爆炸时代数码阅读的特点是:在社会层面,将数码土著当成标领风骚的阅读主体,将参与者视为数码产品预设阅读对象,认为机器识别技术及其开发商是日渐重要的阅读中介;在产品层面,主要诉诸超文本、多媒体与超媒体等阅读手段,将多层代码作为阅读内容,从比特流的角度把握阅读本体;在运作层面,推重作为阅读方式的人机交互、作为阅读环境的虚拟社区、作为阅读机制的经典重组。和传统阅读一样,数码阅读是获取信息、娱情悦性、启迪心智的途径,具备相应的实践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所不同的是它将数码媒体当成主要信息来源,将数码艺术列入主要娱乐产品,将数码阅读学视为主要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17.
薛瑶瑶 《理论界》2012,(4):175-176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在成长期,所以无论是教育还是娱乐,都应该给予格外的关注。看电视作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视节目在帮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方面,承担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如何编排好青少年节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青少频道节目编排的时间、内容、以及包装三个方面阐述节目编排的一些特点和方法,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少频道的传播优势,提高该频道整体的收视率和吸引力,让青少年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打造青少年喜爱的频道。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信息科技支持下崭露头角的数码艺术具备迥异于传统艺术的诸多特点.有一门学科从本质上为之定性,这就是数码艺术哲学.它具备漫长的前史,在当代语境中是哲学、艺术学与信息科技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数码艺术哲学将“艺术世界”作为自己的主要视角,将文理融合作为这种视角的依托.由此出发,数码艺术的特色在于:通过数码编程创造艺术世界,通过非物质性的数码文本展示艺术世界,通过联机性的数码媒体扩展艺术世界,通过可计算性的数码文化建设艺术世界,通过超中介性的数码现实进入艺术世界,通过人机共生性的数码进化丰富艺术世界.在从事数码艺术哲学建设时,既要汲取数码艺术所提供的新鲜经验,又要超越数码艺术具体实践的眼界;既要关注哲学与数码艺术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又要注重培养跨领域感受性,推进数码艺术与艺术哲学的双向思考.  相似文献   

19.
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是当下叙事理论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作为跨媒介叙事的一个种类,数码叙事与新媒介技术发展关系密切.新媒介为数码叙事文类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改变了讲故事的方式,同时,这种文类也赋予媒介美学意义和艺术内涵.互动性和叙事性是数码叙事的主要特征.多元媒介间的跨越和多元主体间的互动构建了多维互动的数码故事世界,对它的诗性解读是数码叙事研究的主要动向,也是人类对可能世界中多种叙事可能性进行的新的考量.  相似文献   

20.
科海新潮     
去年年初才开始在发达国家流行的MP3便携式数码录放机前不久由深圳一家公司开始生产,它为人们欣赏网络音乐提供了方便。 MP3便携式数码录放机是继磁带便携机、CD便携机和MD便携机后的新一代便携机。这公司生产的PTIC-845型MP3便携式数码录放机只有香烟盒大小,除具有下载、存储和播放MP3格式音乐及语音功能外,还有数码录音机、计算机电子硬盘、外语学习复读机的功能。 据介绍,MP3是指一种声音的压缩格式,它是用芯片储存CD音质音乐或语音文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