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354卷,囊括上起战国,下迄五代的1362年的历史。《通鉴》包罗宏富,卷帙浩繁。它是由司马光主编,刘(分攵)、刘恕、范祖禹等协助,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完成的。作为司马光的助手之一,范祖禹在编写《通鉴》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过去讲《通鉴》时,往往只谈司马而少谈范与刘,这是有违历史真实的。对此,本文试评述之。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战线》2023,(4):283-284
<正>《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南宋宝祐五年(1257)赵与刻元明递修本。4函,42册。匡高26.3厘米,广19.2厘米。半页11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3159,现藏吉林省图书馆。袁枢(1131—1205),南宋史学家,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件为中心详记其始末,开创了史书的一种新体裁。在此之前,史书的编纂,通行的是纪传体和编年体,  相似文献   

3.
《黛吟草》附词一卷,沈淑兰撰。沈淑兰,字清蕙,号吴兴女史,浙江吴兴人。归安诸生吴方敉妻。生于顺治九年(1652),卒年不详。(沈淑兰《黛吟草》,沈尔煜序)有《黛吟草》,前有沈涵、申玮、金恺、沈尔煜序。附词一卷,收词58阕。康熙浣花轩写刻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菊窗诗余》一卷,刘慎仪撰。刘慎仪,号菊窗,山东德平人。刘加隆女,举人李图南继室,年二十九卒。有《和雪吟》一卷,有乾隆三十年葛周玉序,徐定邦跋。附《菊窗诗余》一卷,收词10首。嘉庆七年重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绣香居存稿》附诗馀一卷,陈结撰。陈结(约1611~约1692),…  相似文献   

4.
篁村诗集十二卷道光二十九年重刻本陆锡熊撰。锡熊字健男,一字篁村,号耳山,江苏上海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博学宏通。尝奉命编《通鉴辑览》、《契丹国志》、《河源纪略》、《历代职官表》等书,《四库全书》馆开,与纪昀同为总纂官,《总目》多成其手。累迁副都御史。卒于乾隆五十七年,年五十八。诗集与《宝奎堂文集》十卷合刊,初刻于嘉庆十年,吴锡麒序。道光二十九年,其孙成沅重刻之。王昶《蒲褐山房诗话》称,锡熊殁后,家人搜箧中得数百首,皆应酬之  相似文献   

5.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以下简称《考异》)三十卷,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目录》同时完成。胡三省为《通鉴》作注时,将《考异》条文分注于有关正文之下,《考异》与《通鉴》始合为一书,但《考异》仍有单行本通行。长期以来对于《考异》的研究,是《通鉴》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的环节。对《考异》的研究多限于《通鉴》研究的论著中有所涉及,专文论及的寥寥无几。白寿彝先生指出:“在考异著作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一书尤应受到重视。”(《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考异》确实在史学上有很大的贡  相似文献   

6.
黄丽婧 《江淮论坛》2012,(4):177-183
《唐会要》是我们全面了解唐代典章制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学界一般都认识到通行本(即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或出自殿本的排印本、点校本)《唐会要》卷七至卷十,是后人所补,非其原本。然而采用史源学、版本学、校勘学以及避讳学的方法,考察《唐会要》阙卷文字来源,亦可证明卷九二之“内外官职田”类及卷九三所采文字与明本《册府元龟》一致,而与宋本《册府元龟》有异,当是抄撮明本《册府元龟》,卷九四则全抄录《通鉴纲目》。由于其补作方式与卷七至卷十迥然不同,而与原本他卷没有任何差异,后人多受其欺,故视之为伪撰。今人利用《唐会要》须谨慎区别。  相似文献   

7.
司马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蜚声中外的史学家、编辑家。他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这部博大精深的史学巨著,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总计三百五十四卷;记述了自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周显德六年(959)止,长达1362年的中国历史。司马  相似文献   

8.
李建 《齐鲁学刊》2002,(2):113-117
司马光《通鉴》史论寓论于史,是《通鉴》全书的有机 组成部分。它的突出特点是,以“礼治”的思想为核心评论历史是非,以君臣为中心论述致 治之道,以“鉴古”“考今”为目的服务于社会现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述史事。《通鉴 》从纪事到史论都围绕着取鉴“资治”的原则,但史论部分更直接地体现了司马光的思想观 点和撰史目的,是《通鉴》的点晴之笔。  相似文献   

9.
《卷十·顺帝纪》(明二年正月 )辛未 ,镇军将军、雍州刺史张敬儿克江陵 ,斩攸之子光琰 ,荆州平。(中华书局 1974年 10月版点校本 ,第 196页 )按 :“光琰” ,本书《沈攸之传》、《通鉴》卷 134、《建康实录》卷 14、《南史》之《沈攸之传》、《张敬儿传》、《南齐书》之《高帝纪》、《张敬儿传》皆作“元琰”。考元琰 ,沈攸之之长子 ,明元年末 ,沈攸之起兵往攻京师 ,元琰留守江陵 ,至是为张敬儿所杀 ,事详见本书《沈攸之传》及《通鉴》卷 134。此“光” ,乃“元”之形讹。《卷十六·礼志三》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己酉 ,弘训羊太后崩 ,宗…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曲阜孔庙东庑碑林中,北起第二石座上有一块西汉刻石,阴刻“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十三个字。这就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五凤刻石”。最早发现并考证这块刻石的是金开州刺史高德曼卿。《销夏记》云:五风刻石系“金章宗明昌二年诏修阙里孔庙,于灵光殿基南三十步日太子钓鱼池取池石充用,土中偶得。”高当时为提控修庙朝散大夫,所以他得以最先看见和考略这块刻石。他摩勒于刻石之右的考略结果云:“‘五凤二年’者,宣帝时号也;‘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者,以《汉书》考之,乃馀孙孝王之时西汉时号也。”此后,明朝的赵崡,清朝的王昶、翁方刚等,对刻石皆撰考  相似文献   

11.
《竹云堂诗馀》一卷,沈宜撰。沈宜,字在甫,号大悟山人,又号拙直,湖北孝感人。生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年不详。明吏部左侍郎沈惟炳子。诸生。顺治元年(1644)授宣府推官,历杭州司理、镇江推官。(程世揆撰《拙直先生传》,《竹云堂稿》附。)著有《竹云堂稿》十二卷,卷一有吴伟业  相似文献   

12.
《卷八·和帝纪》(中兴元年秋七月)丁卯,鲁山城主孙乐祖以城降。(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第113页,下同)按:是月癸巳朔,无丁卯。考上文出辛亥,为月之十九日,下文出己未,为月之二十七日。辛亥与己未之间有丁巳,为月之二十五日,此“丁卯”,或“丁巳”之讹。《通鉴》卷一四四记此事于丁巳日,是也。《卷八·和帝纪》(中兴二年)夏四月……丁卯,梁王奉帝为巴陵王,宫于姑熟,行齐正朔,一如故事。(第114页)按:据《梁书·武帝纪中》、《通鉴》卷一四五、《南史·梁本纪》,萧衍于是月丙寅已即皇帝位。是月己未朔,丙寅月之初八日,丁卯月之初九日。此仍…  相似文献   

13.
葛焕礼 《文史哲》2012,(2):101-110
关于纪事本末体之创始,传统观点多归于南宋袁枢撰著《通鉴纪事本末》,但史学界还存在着几种未经深入辨正的说法。不可忽略的是,"纪事本末"被确立为独立史书体例的标志,是清修《四库全书》"纪事本末"类目的设立。据四库馆臣所认知的"纪事本末"类史书之基本特征辨正诸说,其中属纪事本末体者只有《通鉴纪事本末》和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后者实先于前者而撰作,故虽然主要靠《通鉴纪事本末》及其效仿者而确立起纪事本末体,但其创始之作,当归于《三朝北盟会编》。  相似文献   

14.
《全清词·顺康卷》失收词别集补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蓄斋集》附词,黄中坚撰。黄中坚,字震孙,号蓄斋,江苏吴县人。清顺治六年(1649)生。顺治间诸生。康熙五十八年(1719)卒。著有《蓄斋集》十六卷、《蓄斋二集》十卷。《蓄斋集》卷一六附词二十首,卷七有《诗馀自序》。康熙五十年棣华堂刻五十三年增修本。冷士嵋、魏世傲等序,其子黄会谨跋。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藏。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捌集第二十七册。《操斋集》附词,蔡衍锟撰。蔡衍鎤,字宫闻,号操斋,蔡祚週子。福建漳浦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生。康熙五十六年岁贡生(《光绪漳浦县志》卷二一)。著有…  相似文献   

15.
一、施顾注本之价值 南宋宁宗年间,施元之、施宿、顾禧合撰的《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编年体苏轼诗注本,简称《施顾注坡诗》。该书具有不容忽视的版本价值和资料价值,这可从四方面加以论证。 一曰编年胜于分类。自南宋至清,流传最广的苏轼诗注本是《百家注分类东坡诗》。此书有宋、元所刻二十五卷本及明、清流传的三十二卷本,二者皆以类相从,编收苏轼诗。《施顾注坡诗》乃按年编次,更为合理。清儒考订苏诗编年,颇有建树,都是以施顾注本为基础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总集之存于今者,以昭明文选为最古.至唐已有千卷之《文馆词林》编成,惜此书早佚.《文馆词林》幸存于今者,皆见于东瀛,尚有二十馀卷.清嘉庆九年至二十三年(公元  相似文献   

17.
承示《语嵩语录》求之十年,不知贵阳近有刊本,陋甚。民国廿四年江苏图书馆第八年刊,曾载语嵩塔铭,撰《滇黔佛教考》时,亦未之见,盖自事变后杜门索居,见闻不得不陋也。属为塔铭书后,无甚新意,年来从事《通鉴胡注表微》,诸内典早束高阁,仅就记忆所及,疏其一二,幸垂教焉。塔铭为钱邦芑撰并书,篇中“并书”二  相似文献   

18.
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4,(5):130-134
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 ,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 ,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迄 ,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 ,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 ,其内在的叙事结构也基本上是“通鉴”式的 ,其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 ,也明显受到了《通鉴纲目》的影响。因此 ,研究《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应充分重视《通鉴》和《通鉴纲目》曾经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宗传》二十六卷,清初大儒、河北容城人孙奇逢撰。此书完成于康熙五年,前后曾三易其稿,逾时三十年之久。《理学宗传》在编纂体例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研究二题陈鸿祥关于《宋安化王祠碑》《宋安化王祠碑》,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之子百家撰,编入其自选的《学箕初稿》卷二,附于黄宗羲《南雷集》刊行。据撰者自注,该卷文字起自清康熙丁巳(1665年),则碑文之作,当去此不远,或即在当年。这篇碑文,是为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