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月1日成立后,效仿西方诸国,实行三权分立,议会、政党应运而生。在“五族共和”的旗帜下,藏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亦参与了国家的政治生活,在议会和政党中占有一席地位。尽管帝国主义分子在西藏问题上绞尽脑汁,使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出现裂痕,但是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未中断,西藏地方代表也较为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民国初年,国会参众两院即有西藏地方代表。以  相似文献   

2.
广角镜     
是民族关系,更是政治隶属关系最近一期的《中国西藏》杂志发表署名文章说,流亡国外的少数西藏分裂主义者鼓吹“西藏独立”的一种论点是:在中国历史上元、清两朝,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民族关系,即藏族与蒙古族,藏族与满族的关系,而不是西藏地方隶属中央政权的政治关系。文章以大量事实说明元、清两朝代表中央政权,绝不是仅仅代表蒙古族和满族的王朝。如果说蒙古族在建立元朝、满族在建立清朝之前,与藏族的关系是民族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西藏驻京僧人的主要职能是传播藏传佛教,协助处理政教事务。民国时期,因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原有的许多沟通渠道不通畅,因此,驻京僧人成为沟通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的主要渠道,其政治职能大大增强。在1920年后的十多年里,顿珠汪结、楚称丹增和降巴曲汪等西藏新派驻京僧人往返于北京、南京与拉萨等地的一系列活动本身,即是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保持关系的明证,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一时期,西藏地方多次按例选派僧人赴京任职,客观上维护了中央与西藏地方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由于英国殖民主义势力在喜马拉雅地区的扩张,以及英俄竞争对这一区域产生的压力,引发喜马拉雅地区的政治、经济局势变动,导致西藏地方与尼泊尔的关系呈现出"希望、挑战与挫折并存"的状态。这一时期藏尼间的政治关系因边界争端、贸易纠纷等长期存在,时常表现出冲突与矛盾,而两者间原有的宗教、文化及民间社会的联系仍绵延不断,为双方关系的保持与调整提供了多维的渠道。文章利用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两方面的史料,记述1918—1921年西藏协助尼泊尔修缮斯瓦扬布大佛塔等史事,力图呈现近代西藏地方与尼泊尔关系更加全面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5.
肖爱树 《中国藏学》2005,7(2):26-3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政局的动荡,清政府在西藏地方的统治进一步削弱,尤其是它在西藏的内政外交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错误政策,客观上刺激了西藏地方政府向外国寻求政治依靠的倾向.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自元朝以来所形成的传统隶属关系一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公元13世纪,西藏已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公元17~18世纪,清王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掌权时期,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治理,全面行使了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力.西藏地方事实上是一个行省.西藏地方政府完全隶属于清朝中央政府.本文试图就清代中后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政策进行探索,总结一些历史经验教训,并通过历史事实说明西藏地方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清朝中央治理西藏地方政策的制度化和系统化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派遣驻藏大臣总理西藏事务,是  相似文献   

7.
陈沛杉  蒋璨伊 《中国藏学》2023,(4):49-56+212
在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的过程中,西藏地方数量众多的政教首领竞相向中央政府请求职官封号而被纳入中央王朝政治体制。作为政治层面交往交流交融的集中体现,西藏地方政教首领的请封与中央政府的册封奠定了二者政治隶属关系的基础。西藏地方政教首领从自封到请封、从请封赞普到请封地方职官等一系列转变的发生主要源于藏族自身顺势而为的愿望及发展需求,是其自我反思与自主选择的结果,由此而形成的权益认同、政治认同和制度认同可以视为其之于中国国家认同的早期形态。  相似文献   

8.
还在清朝入关之前,在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和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首领四世班禅、五世达赖喇嘛等人组织下,西藏地方的各个政教首领就派出了一个使团到盛京也即是今天的辽宁省沈阳市与清朝建立联系,成为西藏地方与清朝发生政治和宗教关系的开端,对两百多年中西藏历史的发展以及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政治、宗教管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件历史重大事件,现在有许多著作、论文  相似文献   

9.
自元代中国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管理以来,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在主权管辖上一脉相承,中华民国时期亦是如此.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为改善与发展同西藏地方的关系,制定过许多政策和措施,体现了中央与西藏地方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中央与西藏地方的主权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央珍 《中国藏学》2015,(2):108-113
西藏地方的摄政及摄政制度在国内外的摄政历史上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对近200年的西藏地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围绕历史上西藏地方的摄政现象、摄政人选的惯例以及摄政人选的特例,对西藏地方的摄政人选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班禅系统与西藏地方摄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五世达赖喇嘛(1617~1682)进京觐见顺治皇帝,是清朝初年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它对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影响深远,对西藏地方的政治和宗教、西藏与蒙古各部的关系也有重要影响。五世达赖喇嘛的自传——云裳(1672年以后开始写作)一书中依据当时的记录对其进京的过程作了详细的记述,是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十分珍贵的资料,即使是许多细节的描述,也具有澄清史实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依据西藏人民出版社所出该书铅印本,并对照木刻本,将五世达赖喇嘛1652年3月从拉萨动身到1653年10月返抵拉萨的部分译成汉文,并作了一些注释,供有关研究者参考.因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各方赐教为盼.  相似文献   

12.
吕亚尼  朱德涛 《西藏研究》2023,(4):87-96+158
结合盖印档案、印章实物及文献史料,对清朝西藏地方政府官印的使用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后认为,清朝西藏地方政府所用官印可分作中央政府封授、西藏地方制作和明朝遗存旧印三大来源体系。其中,中央政府封授官印与西藏地方自制印在使用过程中,它们的使用场合、受用群体、钤盖载体,以及发布公文权力的来源和文告的行政措辞都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并且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明朝遗存旧印是西藏特定时代背景和政治格局下的历史产物,其使用特点与清早期西藏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上述问题的讨论,对于认识和理解清朝西藏地方政治制度以及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余华 《西藏研究》2023,(4):78-86+158
阿尔布巴之乱爆发后,判断准噶尔部是否介入是清廷治藏政策制定与调整的关键。历经出兵、暂缓出兵变动后,清廷在综合分析西藏地方内外部因素的情况下,选择于颇罗鼐战胜阿尔布巴这一时机派兵入藏。最终,川、陕、滇三路清军入藏,平息阿尔布巴之乱,实现清廷维护西藏地方稳定与边疆安全的目的。在应对阿尔布巴之乱时,清廷从维护国家政治权威与实践国家治藏方略角度出发,支持代表国家权威的颇罗鼐,以昭示国家权威的严肃性与不容挑战性。  相似文献   

14.
境外一些人通过肆意曲解国际法相关概念,编造出了"民国时期西藏是独立的政治实体"的歪理邪说。本文以国际法为视角,对辛亥革命后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变化,西藏地方政府及祖国其他地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变化比较等进行了史实梳理与法理分析,并从国际法判断与识别一个国家的人民、领土、政府、主权等构成性要素来审视,得出了民国时期的西藏从未独立过的结论:其人民是中国国民的组成部分,其领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其地方政权是中国主权管理下的一个地方政权。  相似文献   

15.
何洁 《西藏研究》2002,16(3):84-89
西姆拉会议是民国二年 (1913年 ) 10月至三年 (1914年 ) 7月英国策划的在印度西姆拉 (Simla)召开的所谓“中英藏三方会议” ,是英帝国主义阴谋策划将西藏地方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中方代表陈贻范迫于压力在草约上签了字 ,但拒绝在《西姆拉条约》上正式签字 ,会议宣告破裂。英方与中国西藏地方单方面于 7月 3日在《西姆拉条约》上签字 ,是完全无效的。陈贻范作为中方代表 ,一开始就是袁世凯民国政府妥协的产物。而在西姆拉会议的整个谈判过程中 ,英方代表和西藏地方某些代表相互勾结 ,对议案密谋策划 ,并给陈贻范施加压…  相似文献   

16.
《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 一部全面、系统地公布有关历史档案的大型文献——《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计划期间重点研究项目《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问题的研究》的成果之一。此项课题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组织承担,并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合作编辑。 该书共选辑档案史料3200余件,以元代、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  相似文献   

17.
十八世纪的《卫藏战争》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著名的西藏首领颇罗鼐即是在这次战后被清廷封为贝子,总理全藏事务的。在他执政的二十年间,“遵奉谕旨”,“克尽忠诚”,加强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促进了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西藏地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和繁荣。颇罗鼐之所以能够成为西藏历史上煊赫著名的藏王,是与这次战争有密切关系的。本文拟对这次战争进行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冯智 《西藏研究》2005,(2):7-16
清代用兵西藏是清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驻兵是用兵之后清政府在西藏进一步开展政治、军事工作的继续与发展。文章宏观地分析和研究了这一重要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和影响,认为清代用兵驻兵西藏是清政府管理西藏地方过程中形成的一项制度,直接体现了清朝对西藏行使主权的力度和层面,其意义深远。它保卫了边疆、巩固了国防、安定了西藏、推动了西藏地方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促进了西藏地方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积极发展,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冯智 《西藏研究》2009,114(2):1-12
清代,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占据统治地位,"政教合一"制政体和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贯穿这一时期的整个历史.在清中央政府多层面的管理下,西藏地方各个时期的政教建制和沿革等方面都突出了清代的变化和特点,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西藏人民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总揽此段历史,认识其特点,对清代西藏地方历史及社会的深入研究均具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继续完成全国解放事业的伟大壮举。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作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并进行了大量的政治争取工作。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至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谈判,于1951年5月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国人民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