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本《楚辞通释》保存有完好的辅文、正文,由此可知该书之刊刻缘起、选编及其编辑出版过程,《序》与《序例》所蕴含的船山屈子情结,说明船山借屈子以言志的《九昭》是《楚辞通释》不可分割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2.
<正> 《楚辞通释》是王船山借注释《楚辞》来表达其爱国民族思想的重要著述,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船山67岁)撰写,为船山晚年名著之一。在《楚辞通释》内,船山为避清廷耳目,以极为隐晦的笔法,寄托他的君国之思,借楚国的颠危来比喻明朝的覆灭,偕屈原的被谗比喻自身的遭遇,委婉曲折地表达他的民族思想和自身的  相似文献   

3.
“山鬼”漫议黄震云,蒋成德《楚辞·九歌》中有《山鬼》一篇,关于“山鬼”,洪兴祖《楚辞补注》说:“《庄子》曰:‘山有,。楚人所饲,岂此类乎?”只是一种猜测。《山带阁注楚辞》卷二干脆说是鬼的一种,颇为省事。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二以为是孔子说的木客,也就是...  相似文献   

4.
《天问》是屈原的一篇奇特的哲理诗,通篇问难,没有一个答案。因此,任何人注释《天问》,不管主观上愿意与否,都不能不暴露出自己的哲学世界观。王夫之是一个兼有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多重资格的思想家,透过其《楚辞通释·天问篇》,人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考察其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由于《天问》本身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通释·天问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夫之其他哲学著作的补充,因此它在哲学史上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 《楚辞通释》为王夫之注释、评析楚辞的专著,今收入岳麓书社整理出版的《船山全书》第14册。此次整理所见之版本凡五,即船山之子王敔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所刻的第一批船山遗书本,俞焜于清道光二十八  相似文献   

6.
<正> 《渔父》里的“沧浪水”的地理位置,历代学者对此众说纷纭。西汉西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潘冢道济,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司马迁将“苍浪之水”理解为《尚书·禹贡》中所写的“沧浪之水”。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写道:“按汉水东为沧浪之水,在今均州武当山东南,渔父触景起兴,则此篇为怀王时退居汉北所作可知。”“沧浪之水,初夏涨则浊,秋杪水落则清。”(原文见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七)  相似文献   

7.
《少司命》为礼命之官关于《少司命》,一般延用王夫之《楚辞通释》的解释:"大司命统司人之生死,而少司命则司人之子嗣有无。以其所司者婴稚,故曰少。大则统摄之辞也。"王夫之的根据是《大司命》中有"何寿夭兮在予"句。《少司命》中有"竦长剑兮拥幼艾"句。其实前者并未明言人之寿夭。至于挺着长剑,拥着幼艾岂能言司子嗣之职,实属想当然。幼艾,王夫之解为婴儿,拥剑护儿,使人宣子,所为司人之生命也(《楚辞通释》卷二),而《山带阁楚辞》却以为"幼艾,犹言老少。以喻良民也"(卷二)。诸书于此纷纭,无共识。考诸屈原其他作品,多次…  相似文献   

8.
《九歌》——楚齐联盟的颂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九歌》的创作缘起,王逸以为作于放逐到沅水、湘江之时(《楚辞章句》),王夫之以为作于放逐到汉北之时(《楚辞通释》),何焯、马其昶等人以为作于怀王十七年时(何焯《义门读书记》,马其昶《屈赋微》),郭沫若以为作于年轻得意时(《屈原研究》、《屈原赋今译》)。以上诸说虽然都有某些道理,但《九歌》诸神为何均有  相似文献   

9.
千百年来,研究楚辞的学者,对王逸《楚辞章句》中《九歌》的篇目与篇名不符总是迷惑不解——“章名曰九,而十一篇何也?”因而对《九歌》的结构提出了各种看法。大致有四种观点:(一)“九”是虚数,《九歌》原来就有十一章;(二)《九歌》实际上只有十章。比如,明代学者汪瑗认为《礼魂》是前十章的“乱辞”(见《楚辞集解》);而清代学者王夫之则认为《礼魂》是前十章的“送神曲”(见《楚辞通释》);(三)十一章可合并为九章,比如,明代学者黄文焕将《山鬼》  相似文献   

10.
董运庭 《云梦学刊》2005,26(3):29-34,37
楚辞的长期流传,首先是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进入汉代通过三条线索得以汇编结集。今本《楚辞》是一部体例极为特殊的文学选集,它在实质上乃是“屈原一家之书”,所收作品也似有经、传之分。《汉志》不录《楚辞》,并不能否定刘向的编纂之功,刘向编《楚辞》是他在废弃期间的“个人行为”,而他后来奉诏典校经书则是“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1.
《楚辞》、《诗经》双宾式及其同义句式的用例比分别为8:17、62:16。主观情态因素"语义焦点"是《楚辞》双宾式的主要制约因素,篇章因素"诗歌整齐美"、"诗体体例"是其同义句式的主要制约因素;篇章因素"四言体"诗歌体例在《诗经》双宾语结构中起强势作用,在符合节律的条件下,主观情态因素"语义焦点"才在其双宾式中起作用。这种语用差异是由二者的文体特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正> 《九昭》是王船山晚年的重要诗作,收在他1635年完成的《楚辞通释》卷末.王船山之所以写这首诗,诗前小序有所说明:“有明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而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爱作《九昭》……以旌三闾之志.”明白地说,就是他在通释楚辞的过程中,有感于自己事南明桂王的一段经历和心志与屈原有类似之处,于是仿效屈赋作此篇。诗篇采取代屈原自白的方式,又于诗句后自加诠释,都是为了便于借屈原写他自己.撰写这种“仿骚体”的诗,早有先例。稍后  相似文献   

13.
王逸、朱熹、蒋骥三家的《兰辞》注本,在训释篇目和训释体例方面各有异同。从训释篇目上说,三家注本所选择的楚辞作品,各有侧重,从训释体例上说,三家注本无论是总体体例,还是具体作注的体例,既是传统训话的影响,又有着各自的特色,且各有优劣。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三家《楚辞》注本在训释篇目和训释体例上,从形成到成熟的渐进发展过程,而且还可看出古代众多《楚辞》注本在这两个方面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哀郢》究竟作于何时?为何而哀?历来说法不一。 自王夫之在《楚辞通释》内提出《哀郢》是“哀郢都之弃捐”的说法以后,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而郭沫若,游国恩对王说的进一步肯定,使王说风靡至今,似乎成了定论。其实是大可质疑的。  相似文献   

15.
《楚辞·天问》是一篇千古奇文。诗人在《天问》里到底要讲什么,“天问”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屈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奇特的作品,两千年来众说纷纭。王夫之生于明朝末世,地处屈子“怀沙”之乡,常以屈子遭遇自况。他的《楚辞通释·天问篇》,也没有完全解决上述问题。但以他的才学和知人知世,其于《天问》的有些见解,颇有精到之处。至今对于我们研究《天问》,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卜居》《渔父》作者考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当代《楚辞》研究者,多怀疑《卜居》《渔父》不是屈原作,然其怀疑的三大理由均无一能成立。以《楚辞》成书之体例看,这两篇作品被收入的唯一条件,乃因作者是屈原。结论:《卜居》《渔父》油“屈原之所作”,应是毫无问题的。  相似文献   

17.
检各家有关《楚辞·远游》的研究著作,对“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句的“勤”字,少有确诂。王逸《楚辞章句》于“哀”句下仅云:“伤己命禄多忧患也。”洪兴祖《补注》只曰:“此原忧世之词。”降至后世,若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尽释“哀”句上下文,独“哀”句无释。而王夫之《楚辞通释》则以“斯既生人之大哀矣”释之。近人谭介甫《屆赋新编》号称賅博,于此竟告阙如。疏通“哀”句,关键在于弄清“勤”字的涵义。  相似文献   

18.
《楚辞》研究二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楚辞》为刘向所集无可疑;其不见著录于《汉书·艺文志》,问题在其体例本身。《汉书·艺文志》之“屈原赋25篇”,即《楚辞章句》中《渔父》以上25篇题“屈原之所作”者;据今存文献,没有汉人对这批作品之归屈原持异议。  相似文献   

19.
《郑笺》成绩斐然,代表了汉代《诗经》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代注释之作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垂范百代。《郑笺》的释词之例、训解方法及其表现出的文学质素对《毛诗传笺通释》都产生了影响,《郑笺》与《毛诗传笺通释》在传统训诂、文学、义理上均有相通之处。《毛诗传笺通释》对《郑笺》全面地继承发展。从汉至清,诗经的注释之学紧密传承,可见中国学术之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楚辞》中的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这四篇汉人作品是纯粹的对屈骚的模拟之作,内容空洞,没有任何价值可言。本文通过对汉人这四篇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写作体例等问题的考察分析,认为此四篇作品并非传统理解的是对屈骚的单纯模拟之作,而是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解读之作,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屈原的文学性评传。它们是汉代极值得重视的评论楚辞的文献资料,在楚辞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