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西藏通史》是我国藏学专家学者用十年之功,集中外藏学研究精粹,集体创作的鸿篇巨制。全书依中国历史时期分早期、吐蕃、宋、元、明、清、民国、当代8卷13册,850余万字,各卷后均附"大事记""专有名词汉藏对照""参考文献论著目录""人名地名索引"等,是第一部连贯记述西藏地方自远古以来迄今各个时代史实的学术专著,全面、系统、真实、客观,还历史本来面目,匡正国际视听,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因其意义、价值之重大,卷帙多而文字浩繁,撰著者近百位,中国藏学出版社在接受《西藏通史》编  相似文献   

2.
筱洲 《中国藏学》2003,(1):107-109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 ,全区面积约为 1 2 0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 2 .8%。西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连 ,东面与四川省、云南省相连。另外 ,西藏从西北到东南沿喜马拉雅山脉漫长的边界线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接界 ,国界线长达 40 0 0多公里 ,是中国的国际边界线最长的省区之一。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自清以来 ,一直是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区域之一 ,有关学术专著也频频问世。其中 ,关于西藏历史的著述也不在少数。不过 ,以通史形式展现西藏历史的著作并不多见 ,截至目前 ,据笔者所见 ,国内面世的较为…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究课题<西藏通史>,经过6年多的工作,目前已经进入课题成果编写定稿的攻坚阶段.回顾6年多的工作,在课题负责人拉巴平措总干事的领导下,针对历史所人员少,工作头绪多,资料缺乏,缺少组织大型课题的经验的困难条件下,经过历史所全所同事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得到全国各个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西藏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和参与,课题总的来说能够顺利开展进行.到目前为止,课题已经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的成果,正在进行收尾工作,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题,出版课题的最终成果--10卷本的<西藏通史>.  相似文献   

4.
正由拉巴平措和陈庆英担任总主编、张云为执行总主编的8卷13册、850余万字的巨著《西藏通史》历经14年的编撰,2016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不仅是我国藏学界的盛事,也是中国边疆研究学界乃至中国史学界的大事,首先应该表示热烈祝贺!原因有二:一是《西藏通史》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完整、全面、系统阐释西藏地方历史的通史性著作。二是《西藏通史》在2017年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出版  相似文献   

5.
正《西藏通史》~①正式出版了,可喜可贺!这部历时14年、由近百位藏学家和各领域专家共同完成的巨著,不仅是首部完整、全面、系统阐述西藏历史的通史著作,亦是进入新世纪后能够代表我国民族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在以下两个方面,该著作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是摈弃西藏历史上的唯心史观与有神论思想,充分发掘、正确诠释包括汉文、藏文在内的大量史  相似文献   

6.
第一章西藏远古史一“博”称谓的由来吾侪之境域,最初便唤之为“博”。此称呼如何形成,其内涵又是什么,在西藏王朝史和宗教源流史中没有发现对此术语之解释。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根顿群培在其所著《自史》中,对此称呼作了最初考证。详细论述参见该原著。其中指出:“所言‘博’一词,诠显何义耶?或是此乃随意立名,无意义可言也。”继而又说:或是将王名立为地名也。如依“雍仲本”教派所见,“谓初名本境,后渐转变成博境。”此等说法尽管作为参考材料提出来,并未断言,然而更使我们赞同这位学者的用意。何况,根据  相似文献   

7.
8.
正《西藏通史》是国家财政专项拨款支持的重大科研课题,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总干事拉巴平措研究员主持,历史研究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全国3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94位专家,经过14年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2016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欢迎,还在2017年的中国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评审中获得殊荣,在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的评审中获得特别奖。回顾  相似文献   

9.
何宗英 《西藏研究》2001,(3):111-116
去年春天,我在《被篡改的历史——评(西藏通史)(汉文版)中的一段译文》(《西藏研究》汉文版2000年第2期,第80、81页)一文中,坦率地指出了《西藏通史》汉译本中存在的个别有违学术规范的倾向性问题,而对汉译本中触目惊心的误译并未一一提及。我在文末提醒读者“汉译《西藏通史》并非原汁原味”,确属扼腕三叹之的论。此文付梓后,知我罪我,自有公评。近闻《西藏通史》汉译修订本可望在不久的将来面世,令我感慨系之:无论汉译第一版出了什么问题,这毕竟是恰白先生领衔主编的《西藏通史》走出藏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11.
本刊记者讯 《西藏通史》明代卷、清代卷、吐蕃卷、元代卷等分卷提纲审定会分别于 2 0 0 2年 1 2月至 2 0 0 3年 3月间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央党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的部分专家学者和《西藏通史》课题组成员召开了提纲审定会。会议均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兼《西藏通史》课题副组长陈庆英研究员主持。中心领导对此次会议也十分重视 ,总干事兼《西藏通史》课题组组长拉巴平措同志也参加了多个分卷的会议 ,并作了重要指示。会议议程一般分为 4个…  相似文献   

12.
正拉巴平措、陈庆英总主编,张云执行总主编,巴桑旺堆、周源副总主编的多卷本《西藏通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并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笔者认真地阅读了总前言、总后记、各卷的前言、章节目录和后记,以及一些卷的部分章节,深深感到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鸿篇巨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在出版界和史学界起了引领的作用。一是立意深远这从《西藏通史》的总序、总后记中都可以看出来。一部书的立意非常重要,决定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中国历史组成部分的《西藏通史》,以其8卷13册850余万字的规模,展现了西藏地方、藏族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与内地、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空长卷。这是中国藏学研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奠定登高望远新高地的巨大成就。在此,我首先向这部巨著的总主编拉巴平措先生、张云教授以及各卷主编和包括海峡两岸的藏学作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4.
正1月1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关于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表彰决定》,揭晓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相关情况,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西藏通史》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课题《西藏通史》是国内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西藏地方历史的通史著作,由近百位藏学专家学者经14年呕心沥血完成。全书共85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5.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任何历史都凝结着人类的智慧。任何民族都珍爱自己的历史,任何明人都懂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古训。任何民族、任何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汲取历史经验,接受历史教育。所谓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的内聚力等,也得靠历史知识的长期熏陶和潜移默化。历史所开拓的人们精神境界,所哺育的素养,所启迪的灵性,所反射的感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而特殊的力量,有效地作用于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精神文明的丰富,这是毫无疑义的。  相似文献   

16.
正《西藏通史》(8卷13册)荣获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中国藏学研究领域最高奖——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等奖。《西藏通史》获得如此殊荣,是对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以下简称历史所)十多年来辛勤努力、编撰完成《西藏通史》这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西藏历史通史著作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蔡志纯 《民族研究》2003,(5):105-106
《北疆通史》是中国边疆通史丛书之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赵云田研究员主编 ,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 ,于 2 0 0 2年 1 2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北疆通史》论述的范围是中国古代的北部边疆 ,包括大漠南北和北方广大地区。作者均是长期从事民族边疆史地研究的人员 ,对该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历史、社会、习俗以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等 ,曾经做过深入的研究 ,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剖析和论述。各编既可独立成篇 ,同时又上下相通 ,有机结合 ,突出了历史发展的线索与前后的继承与演变 ,使《通史》呈现出独特的、新颖的面…  相似文献   

18.
19.
贾益 《民族研究》2004,(2):105-106
作为《中国边疆通史丛书》的一种 ,《西南通史》(方铁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2 0 0 3年版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西南地区通史 ,而是作为中国边疆的西南地区的通史。这样一部通史 ,需要“既从边疆地区发展的视角 ,阐述特定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同时又兼及历代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管辖 ,由点及面揭示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形成、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边疆地区成为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必然性”(马大正 :《“中国边疆通史丛书”总序》)。因此 ,某一特定边疆地区的“通史” ,不能仅仅局限于梳理地区发展历史脉络 ,而更要深入一步揭示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日学界所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都是以汉族政治社会思想和活动为主,忽视了西藏等边疆民族主义.清末,英国侵略西藏地方产生了西藏激进民族主义.这是中华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主义理论成为应对西藏激进民族主义的较佳选择,展现了民族主义建构民族国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