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古代印度古典梵语名诗《云使》先后由藏文、汉文和英文译本转译成了蒙古文。其中,由藏文转译而来的译本时间早、数量多(两个全译本和一个六诗节的译文),有古代译本(18世纪)也有现代译本(20世纪),有集体翻译也有个人翻译,在印藏蒙古文学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文章在《云使》蒙古文译本、藏文译本和梵文原本之间详细对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梳理分析了从藏文转译的《云使》蒙古文译本整体面貌以及各自的翻译得失,进而探讨藏蒙文学关系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印度沙提修·强德拉·威迪亚布夏那的论述在现今的《西藏大藏经》中,没有与《正理门论》相当的篇目,而与《入正理论》相当的却有两本,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过。然而这是目前所弄清楚的情况,在数年前是并不确切知道的。1909年,沙提修·强德拉·威迪亚布夏那先生写了一本印度中世纪逻辑学的历史书,其中根据藏译本简要地介绍了陈那的《尼夜耶·布拉尾夏》——梵语音译,意为“入正理”。并指出陈那所撰的《布拉马那·厦斯特拉·布拉尾夏》有藏译本,而且是从玄奘的汉译本移译为藏文的。由于当时很少见到有人以藏译本作为资料进行研究和论述,所以我国对此十分重视,其中与汉译本不同之处都原封不动地保持下  相似文献   

3.
古代印度最伟大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长篇抒情诗《云使》于18世纪前半叶通过藏文转译成蒙古文。作为梵文原本的目的语文本和蒙古文译本的源语文本,藏文译本的得与失直接影响了蒙古文译本。从蒙古文译本的语序和用词特征不难看出其对藏文译本的依附性。但藏文译本究竟在哪些方面如何影响到蒙古文译本,以及这些影响与梵译藏过程中的问题又有何关联?本文在《云使》的梵文、藏文、蒙古文三种文本逐字逐句比较的基础上,解析蒙古文译本所受藏文译本的具体影响,并在梵文、藏文本的对照中找出造成这些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汉藏佛典对勘释读之二—《金刚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解题《金刚经》汉译本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又称《金刚般若经》;①梵文原本称为((?)rya-Vajra-Cchedikā-nāma-Prajnapāramitā-mahāyānaSūtra);②藏文本译作③据藏文本似应译为“圣金刚能断大乘般若波罗密经”。《金刚经》作为般若一系的佛经代表作,一  相似文献   

5.
大乘佛教经典《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在佛教北传的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其藏译题跋和文献记载,历史上该经典有6种藏译本且屡经校勘、修订和厘定。文章结合相关藏文文法典籍和著作,对藏译本《八千颂》4个不同版本中一些特定词语进行比较研究,对几个不同题跋进行汉译和分析,进而探讨藏译本《八千颂》几个版本在翻译、校勘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蒙古佛教史》是蒙古族学者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用蒙藏两种文字撰写的一部蒙古佛教史.自藏文本以《霍尔却穹》为名刊行后,先后有德文译本、日文译本问世,国内则有陈庆英、乌力吉的汉译本.《蒙古佛教史》是记述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早期著作,其史学价值:一是开启了蒙古族学者以藏文撰写蒙古族史的先河;二是承袭了藏族史学传统,以藏传佛教史为主线记录蒙古族历史,续补部分增入的则是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业绩及蒙古高僧大德的弘法活动,由此可见蒙藏文化交流的基础在于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7.
在《格萨尔》的百年英译历程中,译本大都以节译、编译、创译的形式出现,科恩曼英译本独辟蹊径,采用藏英对照、以诗译诗的传统翻译方式,诗意地展现了《格萨尔》史诗的原本面貌,这是在时代呼唤之下出现的忠实于原作内容风格、展现原作精神的全译本。挖掘科恩曼英译本的结构与内容、风格与特色,分析译者的文化语境处理和翻译倾向,对于我们结合当下民族志的深厚翻译理论、表演理论,打造《格萨尔》史诗英译的理想范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8.
北京木刻版《格斯尔》严格意义上的完整汉译本只有两种,即1960年出版的桑杰扎布翻译的《格斯尔传》与2016年出版的陈岗龙、哈达奇刚等翻译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本文结合北京木刻版《格斯尔》蒙古文原文,比较分析新旧两种汉译本,探究二者的体例、语言修辞特点,从而评述其得失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考察与藏译《法华经》相关的藏族史料文献,初步可认为藏译《法华经》最初是由吞弥.桑布扎翻译的,但现存的《甘珠尔》题记上写“由益希德(智军)翻译”。探析“厘定译语”及核对史料初步认为,和田出土《法华经》是814年以前的译本,可能是由吞弥·桑布扎翻译的,敦煌和《甘珠尔》中的记载初步认为是益希德厘定译语后的写本。对和田出土《法华经》上“三个写经生的署名”研究发现,这部和田出土的《法华经》是吐蕃时期的高层人物抄写的。  相似文献   

10.
佛教史大宝藏论《佛教史大宝藏论》即《善逝教法史》,因藏名《布敦却郡》,故俗称《布敦佛教史》。该书主要内容,一是对佛教显密各宗教法理论的纲要性阐述;二是对藏文佛学典籍目录的编纂,涉及佛教史的文字比重不大。因之,单一地称其为“佛教史”殊为不妥。最新出版的郭和卿先生译本题为《佛教史大宝藏论》,名实相符,较为妥贴。  相似文献   

11.
谢国先 《民族论坛》2012,(18):105-112
马林诺夫斯基研究西太平洋岛民的民族志名作在我国有两个常见译本,即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张云江译《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这两个译本都基本正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思想内容,却都存在明显缺陷。《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漏译多,较不重视细节。《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误译更多,译名较乱。学术名著重译应具备必要性和超越性两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马启成 《回族研究》2015,(2):127-134
1988年7月,由中央民族学院(现改名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阿汉文对照(上、下册)和汉文本两种版本的《〈古兰经〉韵译》,是《古兰经》在我国的第一部完整的汉文韵译本,译者是林松。这一译本独创一格,以韵散结合的文体,抑扬顿挫、鲜明和谐的节奏和音韵铿锵、顺口悦耳的旋律,赢得了各国穆斯林尤其是华侨朋友的普遍关注。这一新译本按问世顺序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第八位译音奉献的第十部汉文通  相似文献   

13.
阿日那与蒙译本《西游记》扎拉嘎在18世纪蒙汉文学关系史上,阿日那与他的蒙文译本《西游记》,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部蒙文译本《西游记》以其厚实的篇幅,简洁优雅的语言,以及原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与哈斯宝之《新译红楼梦》、无名氏之蒙文译本《今古奇观...  相似文献   

14.
李连荣 《中国藏学》2022,(6):190-200+220
《格萨尔·贵德分章本》因其最早被发现且被完整汉译,在我国《格萨尔》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该文本的藏文原本散佚且仅存汉译本,学界对于该汉译本的情节内容持有怀疑和完全肯定两种态度。文章参照与该文本具有密切关系的“同属抄本系统”的几个藏文抄本,尝试分析了该汉译本在情节内容上的变异特色及其在学界产生的影响,认为该汉译本在情节内容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华甲艺人“阐释”和“增添”的能力,同时也留下了王沂暖根据时势需要和研究成果“修订”的痕迹。但就该“同属抄本系统”的整体来看,它们不仅提示了抄本形成的时代特色,而且也反映了抄本传承中地方性文化互动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杨杰 《中国藏学》2015,(2):127-135
在著名的汉译藏传密教文献集成《大乘要道密集》中,收录有一篇宁玛派文献《服石要门》。本文首先对该文本的藏文原本的出处及其所属的教法系统作了初步的分析,继而在藏汉文本对勘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一个新译本。最后通过借助宁玛派相关的道次第论著,详细解读了该文本所涉修法的具体内涵与旨趣,并对该修法在宁玛派乃至整个藏传密教中的地位与意义作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胡岩 《中国藏学》2003,(2):101-105
为《西藏追踪》写一篇读后 ,已经成了我数年来的一件心事。《西藏追踪》的作者帕特里克·法兰区 (PatrickFrench)不是藏学家。他的这部书 ,原名为《荣赫鹏 ,最后一位伟大的帝国探险家》(Younghusband ,TheLastGreatImperialAdventurer) ,1 994年由哈勃—科林斯出版社 (HarperCollinsPublishers)出版 ,不久又先后有了海外和国内的中文译本 ,取名《西藏追踪》(译者为郑明华 ,将荣赫鹏译作“杨赫斯本”。海外译本书名为《西藏追踪———追寻杨赫斯本探险传奇》 ,竖排上下两册 ,马可波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 999年出版 ;国内译本书名为…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西夏文《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实际上分属两个不同的译本,即11世纪的初译本和12世纪的校译本,后者在1194年由智能法师奉罗太后敕命校订并在纪念仁宗的法会上散施。本文首次公布了校译本的一则发愿文和一则题记,加以汉译和注释,并且通过不同译本的对勘展示了校译的细节。  相似文献   

18.
《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焓 《民族研究》2005,11(6):85-91
本文对迄今尚无学者做过专门研究的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它所据的汉文底本既不是当时官定的《武经七书》本,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宋以前的古本,而是与《武经七书》本和古本均有联系的本子,但与古本的契合程度更高。这种内容上的双重性反映了该版本在《三略》的流变史上处于从古本向以《武经七书》本为代表的今本过渡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1990年,喜饶尼玛(郭卫平)在《中国藏学》汉文版4期发表了《英国在藏机构沿革及其活动概述》一大,这是国内首次发表这一题材的论文,很有价值。喜饶尼玛同志从事民国西藏史的研究已有多年,此文主要使用了汉文史料;他使用的英文史料来源于外丈著作汉译本,而从事这一课题的  相似文献   

20.
藏文《贤愚经》在吐蕃时期译自汉文,一般认为是高僧法成所译。然与汉文本相比,藏译本不仅品次有缺,内容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原因引人深思。近代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就此进行研究,取得不菲成果。文章结合史料记载,对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