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正国 《中国藏学》2003,(3):115-121
藏族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与民族生命史历程 ,她的神话也就具有了民族学与神话学的重大价值。文章运用神话学的经典神话观与母题方法较为系统地观照藏族口头神话和文献神话 ,梳理其有限而独特的神话母题 :人类起源母题、宇宙起源母题、人类灾难母题、女神母题、爱情母题等 ,从中我们真切地感知到蕴含人类生命同时又超越其有限性的生命化自然的伟大与悲壮 ,以此剖析了藏族卓越、质朴、深沉、强健的原欲与智慧 ,并在比较神话学的框架内阐释这些母题的民族史与人类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巴林《格斯尔》文本中的三大类九个母题与海希西分类中的母题进行对照,发现巴林《格斯尔》史诗文本与巴林格斯尔传说产生了深度的互文交织,大量的传说情节被植入到史诗文本当中,重塑共性母题,形成与巴林山水紧密粘连的本土史诗叙事单元,承载着时代的和地域的新内涵,构成个性化的本土表现。这是巴林《格斯尔》史诗文本对整个蒙古语族《格斯尔》史诗传统文本进行地方化改造的产物,也是继承的产物,一定意义上延长了该史诗在本区域传承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的文化与思想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民间传说在口口相传中,与佛教文化思想紧密结合,让传说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关系等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佛"的烙印。本文以"西湖传说"为对象,探究了佛教思想的特点以及在"西湖传说"中的体现,挖掘了"西湖传说"独特的文化价值,以期更多人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莫一大王>型传说中"竹生甲兵"的母题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夜郎侯出生>的传说不属于同一叙事类型,很有可能是接受了敦煌变文<孔子项讬相问书>的影响生成的,是壮、汉文化交流的结果."竹生甲兵"的母题是讲传说主人公在遇到伤害时,具有与佛经中地藏菩萨一样的分身的"神力",因而这一母题很可能是基于佛教思想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杨志新 《西北民族研究》2013,(1):200-207,199
笔者从"表演"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宁夏韦州回族海太师传说的三个口头文本的民族志考察,展示了这一传说不同文本的动态形成过程,指出不同语境下讲述者与观众的互动最终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传说文本,讲述者的讲述倾向是造成传说文本变异的重要原因。在同一社区中,先贤传说的核心母题会保持稳定,它是传说得以被记忆并被再创造的语料库,传说口头文本的变异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6.
有关藏族历史上最初之王聂赤赞普的身世来历,藏文史料中记载了几种不同的说法,“天神之子入主人间”说即其中之一。但此传说却因其令人费解的神话色彩而长期受到人们的忽视。本文通过对诸说产生年代及史料出处的考订,认为此说乃是目前藏文史料中有关系赤赞普身世来历最古老和最具价值的传说。文章对这一传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进行了剖析,发现此传说不但与本教古老的“天神”崇拜有关,而且其内容竟与敦煌臧文写卷和吐蕃时代石刻文字中有关系赤赞普先世的记载有惊人的契合之处。为此,本文对聂赤赞普的身世来历及其与“吐蕃六牦牛部”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更为具体的、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本教古史传说与波斯祆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文字母系统创制于公元7世纪上半叶,而藏文的相对成熟并被广泛用来纪事述史、译经勒铭,则是公元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面对无文字记载而又十分漫长的西藏上古历史,除了零散的考古资料和邻边民族的一些传闻之外,对我们最能有所帮助的,也只有藏族的古史传说了。 1、藏族的古史传说 藏族的古史传说,内容庞杂而丰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大类:即(一)上古民间传说;(二)本教古史传说;(三)佛教古史传说。这三者密切相关。就总体而言,上古民间传说产生最早,也最朴素,如世界形成的传说、洪水传说、猕猴变人的传说等。其次  相似文献   

8.
湖神与水神在藏族地区大量存在。文章从藏族民俗现实出发 ,认为水神与湖神主要有三种存在状态 :湖神与水神分离 ;水神是湖神信仰的核心 ;水神与湖神的互置。文章分析了湖神与水神信仰相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壮族人民所生活的土地上有许多名胜古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出了许多关于这些名胜古迹来历和特点的解释性故事,即壮族风物传说.这些传说蕴含着壮族人民热爱乡土的淳朴感情,也使得本来就美丽的壮乡风物更加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10.
《格萨尔》母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伟 《西藏研究》2005,(1):59-65
文章对史诗《格萨尔》的几个代表性文本所蕴含的母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并尝试性地归纳出几类母题--幻变母题、寄魂母题、英雄救美人母题等。通过对这些母题的深入剖析,从更深层意义上凸显了史诗的价值,也为史诗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西藏民间广为流传并在多种典籍中有记载的"猕猴与罗刹女"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藏族起源的传说.跨越遥远时空代代相传的故事由历经沧桑巨变的族人集体加工,凝聚了藏族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生存的价值追求,对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出发,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的内容及其途径,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五龙传说"是陕北无定河流域镇川镇村民们口耳相传的一个地方性传说。据现存的碑文记载,"五龙传说"自明成化年间流传至今。在五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五龙传说"由一个传奇的描述性故事逐渐地被建构成与世俗社会有别的神灵活动场所,并且发展为当地无可取代的民间信仰。目前除了黑龙祠、青龙祠有明确的活动场所外,五龙中的另外三条即红龙、黄龙、白龙的具体庙宇地址村民们众说纷纭。"五龙传说"在当地一代代村民的反复描述和演说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当地村民的信仰起到了一个坚固的维系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与历史的真实始终如两条平行线一般,并驾而行。本文择取迄今流传于江南的防风传说为个案文本,试图对历史与传统,历史记忆的选择与历史重构,国家叙事与地方性知识建构之间的关系,透过防风传说这一文本,进行一番梳理、思考。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民众历史记忆并不一定必然地走近或接近"历史真实"。民众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表达的常常是其生活原型、社会背景的诠释。通过对民间历史记忆的解读,了解口述资料对区域历史重建与历史解释的多重意义,这是防风传说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藏族《格萨尔》是一部反映古代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产生、发展、形成的历程堪称是一部记载藏族古代社会发展的形象史书。纵向发展的历史可追溯至藏族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制度萌芽时代的古代社会;横向传播极其广泛,在藏族地区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乃至在与藏族地区毗邻的国家及民族中广泛流传。文章通过对藏族与土族《格萨尔》中主人公——英雄格萨尔的诞生、求婚及称王母题的比较分析,试图探讨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的文化与思想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民间传说在口口相传中,与佛教文化思想紧密结合,让传说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关系等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佛"的烙印.本文以"西湖传说"为对象,探究了佛教思想的特点以及在"西湖传说"中的体现,挖掘了"西湖传说"独特的文化价值,以期更多人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唐代志怪小说中,变形母题异常丰富,它的形成有其源远的历史文化原因和对前代变形母题的继承.它既继承了以往的变形母题,是与神话和六朝志怪中的变形母题一脉相承,又是唐代“始有意为小说”,作家有意加工、创作的结果.另外,在唐代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道、佛宗教对唐志怪变形母题影响很大.本文将从佛教的视角讨论佛教对唐代志怪变形母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史诗“母题结构”的研究对英雄史诗“母题结构”的研究,是对史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属于史诗“结构分析类型”的研究。如果我们把许多不同内容的英雄史诗的情节结构加以分析和相互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不少史诗的情节,大都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组织而成。也就是说,在不同内容的不同英雄史诗中,常常有着许多相似的“情节结构”。这种相似的“情节结构”,人们把它称为“共同母题”。国际上,少数学者对英雄史诗的母题结构,曾进行过一些探讨。美国N·波相曾把蒙古英雄史诗的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里面又分…  相似文献   

18.
正由本人主持的一项课题,叫"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2014年,应学术委员会"要实地拍摄藏族群众转山转湖实况"的要求,趁马年是藏族转山之年,课题组按计划对藏族等广大信众的转山祭祀活动进行了调研和拍摄。课题组历时六十多天,行程二万多公里,共考察了大小十几座山、十多条江河源头和多个湖泊,以及13座藏传佛教寺院。其中重点调研和拍摄了珠穆朗玛、冈仁波齐、阿尼玛卿、尕朵觉沃、杂日、墨尔多等有代表性神山的转山状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9.
关于藏族的起源有三种说法,其源流明显属于两种传说系统:一种是佛教的,一种是苯教的。透过这层宗教的迷雾,可以看出远古西藏高原形成和人类活动的雏形和规模,它与现代地质科学结论和人类学者、考古学者的论证惊人的接近,并为今日考古发现的大量实物所证实。从这个角度去探讨藏民族的起源问题,许多难解、费解之谜,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20.
“家西番”之称谓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人们把生活在青海省湟中、湟源、大通等地从事农业生产,使用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称呼为"家西番"。认为"家西番"是"住家耕田"的藏族,"家"是"有固定住房的意思",区别于游牧的藏族,这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笔者认为"家西番"是一个藏汉合璧的称谓,"家"即藏语汉族(■)的音译,"西番"又是汉族对藏族的叫法,"家西番"义为"像汉族的藏族",类似的叫法在藏族内部也有,安多藏区牧民就把农业区的藏族叫作"家绒娃"(■)、"家绒"(■),义为"像汉族的农民",嘉绒藏族的族称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