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木刻版《格斯尔》严格意义上的完整汉译本只有两种,即1960年出版的桑杰扎布翻译的《格斯尔传》与2016年出版的陈岗龙、哈达奇刚等翻译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本文结合北京木刻版《格斯尔》蒙古文原文,比较分析新旧两种汉译本,探究二者的体例、语言修辞特点,从而评述其得失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仁增  傅利平  桑杰 《中国藏学》2016,(2):201-208
书名是一部书的"品牌标志",也是其主题旨趣的"指示牌",因此,对其之翻译绝非小事。本文在介绍藏文书名的取法、构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藏文书名翻译成汉文的问题,提出三种主要翻译方法和三个基本要求,认为翻译藏文书名,在力求保留原文独特风格的基础上,更要关注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及译语读者的审美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目前的汉藏文化交流中,有效地实现藏文书名汉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藏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藏文历史文献汉译版陆续出版、发行,这不仅方便了国内外藏学研究者,而且对继承和发扬藏民族的优秀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对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译者们付出的艰辛劳动值得敬重。但是由于译者对原著理解上的偏差及出版界的校对、排版上的失误,有些译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曲解原文等问题值得深思并需要梳理。文章主要以《青史》为例,分析、归类了藏文文献汉译本中地名译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文献翻译中地名翻译的统一和规范化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两叶敦煌本回鹘文残片进行了拉丁字母转写、汉译,并在此基础上,对残片的年代、版本、翻译方法及夹写汉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回鹘语文、回鹘佛教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年轻无知》是爱尔兰作家帕特里克·卡瓦纳所写的自传。笔者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采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分析解决原文中涉及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翻译问题,论证了生态翻译学在爱尔兰文学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在个案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从意象、词汇、文化等角度探讨了壮族嘹歌壮语英译策略。指出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意象保留、移植、转换、浅化、省略、增加等意象翻译手段传递原文的意境,力求保留嘹歌的语言风格与本土文化特色,再现嘹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7.
杨宪益、戴乃迭"信"译鲁迅作品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是翻译标准的核心."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对鲁迅作品翻译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译著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译文与原文一样流畅通顺,达到了翻译的"信"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种语言文化的融通、交汇日益频繁。以目的论为指导并融入到俄汉翻译工作中,可以有效提升翻译工作的实效性,满足翻译的不同功能需求。本文对目的论的概念进行了剖析,探究了目的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策略,并详细阐述了对译法、增减法、转换法、分合法等不同的俄汉翻译方法,旨在为俄汉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民族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由周季文、傅同和共同编著的翻译教材《藏汉互译教程》。这是一部编排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而系统的藏译汉、汉译藏教材,值得向读者介绍、推荐。  相似文献   

10.
藏语地名汉译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特殊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各种文化信息。因此,其翻译不同于一般词语的翻译,应该特殊对待。但藏语地名被译成汉文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译写规则与管理等原因,译者各行其是,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既不利于相互交流和藏文化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汉语文的规范。本文就此展开探讨,对藏语地名汉译及其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旨在地名翻译趋于规范和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11.
翻译实践中具体的语境决定一切细小问题,语义的判别和语词的抉择都必须依赖原文的语言环境.脱离了语境的制约,我们无法谈论词句的意义,更谈不到准确无误的翻译.只有透彻的参悟语境,才能达到对等转换的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把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因此译文的词语及句式的选择必须贴切,原作的语言特色应尽量保留,译作应反映原作的不同性格的人物的不同语言,本文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评析了张谷若先生的中文译本.从而可以看出要传达出文章的风格,须透彻地理解原文,仔细揣摩.反复研究,才能译出好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仓央嘉措情歌的汉语译介出版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从翻译出版学的角度,分析仓央嘉措情歌汉语译介出版的不同阶段、译介出版传播的形式、存在的问题将给人们以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14.
反译法实质上就是反面着笔法,具体是由反面落笔处理原文所传达的意思,进而更好地阐述原意,确保译文的顺畅度,也可能是为实现一定的修辞目标.为更好地推广反译法,整体提升维汉翻译效果,文章介绍了反译法的几种类型,包括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正反转换三种;较为详细地探究这种方法在维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思路、要点及措施等,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告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被广泛运用,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功的广告语翻译是开拓国外市场必不可少的第一步。由于广告语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所以语用等效原则是适用于广告翻译的指导性原则。本文从语用翻译的角度,通过对英、汉广告特征的分析,来探讨使广告译文具有与原文同等功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英语借代修辞格10种表达方式运用都十分广泛.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和用法上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汉译方法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美的小说文本"。它向读者展示了湖南古香古色的小镇中的和谐生活状态,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而文化负载词则一直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得到相当多的学者关注,但大多为英译本研究。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根据"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翻译方法为切入点,研究维译本《边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分析译者是否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在语言、文化、交际上最大程度的相似,从而为提高汉维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理论指导,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维民族文化上的交流与交融。  相似文献   

18.
大乘佛教经典《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在佛教北传的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其藏译题跋和文献记载,历史上该经典有6种藏译本且屡经校勘、修订和厘定。文章结合相关藏文文法典籍和著作,对藏译本《八千颂》4个不同版本中一些特定词语进行比较研究,对几个不同题跋进行汉译和分析,进而探讨藏译本《八千颂》几个版本在翻译、校勘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山法了义海论>一书中笃补巴·西饶坚赞用来论证"他空见"的印度佛教经论的典型藏文译文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校勘研究的方法,从内在结构、内容诸要素到外在表达方式上比较了藏、汉两种译文的相同性和不同点,并将这些藏汉佛经翻译的典型个案与现代翻译理论相结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综合考察,由此揭示出藏汉佛经翻译的共性、特色及其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中日两种语言在量词的使用上和错位翻译中的重难点,来探究汉日互译的小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