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自然美在美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历来存在许多争论。陈望衡同志的《简论自然美》(载于《求索》1981年第二期)一文,对自然美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是很有益的。但是他认为自然美产生的根源,“除了人类的生产实践之外,还有别的途径。有很多自然物,虽然人的实践没有能加之于它,但人的审美感官——视觉和听觉能够达到它。它虽不是人们生产实践的对象,却可以成为精神活动的对象”,“自然就通过人的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两个途径实现了‘人化’”。这一论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发表的《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的增长与自然经济的解体》(以下简称《解体》)一文,是笔者《中英封建晚期农民个人力量比较研究》的上篇,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它的下篇。中国为什么落后西方?尤其到近代,东西方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上如此不同的发展轨迹?国际上,从40、50年代道布与斯威齐引发的大辩论,到80年代布伦纳与沃伦斯坦“体系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西方“崇高”范畴强调由恐惧、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强调优美与崇高的区别和对立?为什么中国的“雄浑”范畴提倡豪迈宏伟的美感,提倡刚柔相济、优美与雄浑的结合?为什么西方将崇高视为最高的审美范畴?而中国却将温柔敦厚、平淡中和奉为金科玉律?要真正理解中国的雄浑范畴的深层结构,就必须从文化心理的深层做一番解剖分析。从西方崇高范畴的各家论述中,我们常常可以体会到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在威胁着人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美学家研究自然美学大多从艺术与自然比较开始,从中找出自然的独特审美个性,并强调自然审美的独立性;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同时也为自然美学带来巨大的理论误区。在历史上,我们无法想象艺术产生之前人类欣赏自然的情形;在逻辑上,没有艺术这一参照,自然美学似乎就无法建立。中国古代美学资源则支持另一种假说:自然审美很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自然审美不只可以独立于艺术而存在,它同时也为人类艺术创造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不是自然审美依赖于艺术,而是艺术创造依赖于自然审美经验。恰当的自然美学应当从对人类自然审美经验之独立、系统研究开始,而不应当从与艺术的比较开始。  相似文献   

5.
凌继尧(下文简称凌):价值哲学产生于19世纪,而价值学的术语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1902年法国哲学家P.拉彼、1908年德国哲学家E.哈特曼首先使用过这个术语。现在,价值学已经成为各种哲学流派都很关注的一门哲学学科。你多年来从事审美价值的研究,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你这方面的著作《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和《生活·创作·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在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中,从美国的桑塔耶纳、杜威到欧洲的茵加尔登、萨特,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价值理论。请问你的审美价值理论和他们的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6.
自然美,是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物(如天地山川、日月星辰、草木花鸟等之美。在人的审美历史中,把自然当作赏美对象,是人的审美感受与意识得到极大提高的标志之一。《古兰经》与《圣训》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包罗宏富,除有关伊斯兰教的教义、仪式和行为准则等内容外,还涉及到当时的社会制度与经济生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和哲学美学等。《古兰经》与《圣训》虽然没有论述自然美等诸类美学问题的专门章节,但它们在论述其他问题时涉及自然的一些阐述,已经包含了对自然美的一些深层看法。这里,  相似文献   

7.
胡洁 《社会科学家》2012,(1):21-23,28
西方哲学对自然异质化的理解使得自然的独立性不得彰显,基于此自然观的自然美被视为低于艺术美的美学形态,在西方古典美学中长期受到忽略。随着近现代对人本主义的反思,自然的独立性、客观性开始被哲学家、美学家所关注,与此相应的自然美学、环境美学纷纷兴起中国传统思想核心就是"天人合一"。郭象提出的"独化"的概念,呈现一个彻底自主自性的物性世界观,为自然美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提供哲学基础。同时,"独化于玄冥之境"的命题,否定了对事物的传统认识论,极大地消解了审美过程中人类和自然的二分对立关系,为自然美的审美体验提供了独特的方式,给现代自然美思想的构建以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写《资本论》首先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开始的。如果我们把美学研究的对象看做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那么美感就是这种关系中最简早的细胞。无论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还是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发生任何形式的审美关系,都必须通过自身对于美的实际感受。正如李泽厚以说:  相似文献   

9.
赵永平 《东岳论丛》2004,25(4):199-200
美学是研究美的一门学问 ,但从审美理论而言 ,丑可以并且应该成为美学中的一个范畴。《奥德赛》与《尤里西斯》在审美风格上有重大差别 ,一个表现生活的美 ,一个袒露生活的丑。《奥德赛》与《尤里西斯》美学上的巨大落差 ,浓缩了西方美学史上不断的美与丑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0.
记者:我看过余敦康先生关于你的《周易的自然哲学基础》的书评,发生在《哲学研究》上、你用营卫理论或营卫动力学充当《周易》的演绎基础,从另一个层面重构了《周易})的理性基础。能不能首先谈谈你对你自己这一成果的估价,以及你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抓你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前提.要想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写成我的第一本书,这要将我所想要完成的整个工作列出个次第,那它所谓的重要性或者说没有办法绕开它的原因,才会变得清楚。我所关注的问题,用准确而比较完整的语言来概括,须称之为“一般组织系统秩序结构的…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作家们纷纷将叙述的对象定格为机关题材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许多的“选题的雷同”?这中间孕含着哪些文化背景?对这些小说应该作何评价?本文从审美的、人性的、文化的角度切入 ,分析了这一颇具意义的小说创作现象 ,从中探寻了作家审美趣味及价值取向的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自然美散论     
美的形态在审美关系中形成。自然美是自然物中潜在的美的因素经由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中转化而成。自然美的生成不能离开自然对象对审美主体的功用意义。自然审美在古代和现代都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审美对象问题,是现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审美对象是引起审美反应的客观对象,是使人产生美感的东西。艺术的审美对象是什么?或者说,在艺术中到底是什么东西使艺术鉴赏者产生美感?艺术鉴赏活动中的审美反应到底是针对什么而发?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艺术必须取得一定的物质存在形式。文学是写在纸上的文字,绘画是涂在画布上的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大致可分三大阶段。① 第一阶段,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期到殷代前,是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简单:我国原始社会晚  相似文献   

15.
“如画”作为自然美学领域的重要审美模式被运用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对象的审美观看中,其观看方式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权力意图与立场表达,透过审美活动赋予自然美意识形态性。在“如画”审美的凝视下,自然对象被转译为审美形式的物性集合,自然美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合理性话语的审美表达。“如画”审美刻意忽视自然环境中劳动者的真实境遇,自然美被塑造为精英阶层的特权,潜在地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既定秩序与生活方式。同时,“如画”以仰视的方式将自然美打造为民族记忆与情感的神圣凝结,构建多民族文化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当代,“如画”嬗变为“超真实”的幻视,在拓展自然美边界的同时也消解了自然美的物性根基。面对“如画”观看的弊端,“生活世界化的自然”肯定了人与自然的根源性联系,为推动自然美的意识形态性与本真性走向平衡提供了启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审美融合。  相似文献   

16.
自然美是美学研究中的难题,自然美是以精神观照为前提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与人结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自然美成为审美的关注对象,是因为人从物性中看到了本质力量,是人的精神为自然美注入了永恒的魅力。从物性中发现精神,是审美的必然结果。用分类的眼光看待自然和发现美的不同形式,其前提条件是建立外在形象与内在本质之间的联系。有了这一前提,才能在发掘其物性的基础上将自然人化,真正地领悟到蕴含在自然中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古典短篇小说在各自民族叙事传统的形成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其自身在演变、定型过程中所形成的叙述形式,又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叙述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效应.如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完善并总结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叙述形态,而卜迦丘的《十日谈》则开创并确立了西方古典短篇小说的话语形式.因此,对中西方古典短篇小说叙述艺术进行比较与研究成为小说叙述理论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评《审美概论》陈咏芹南京艺术学院顾永芝先生的《审美概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方法论,吸收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美学的合理因素,对以人类的审美活动为中心的诸种审美实践和审美现象作出了比较系统、深入的阐释。《审美概论》着重突出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并旗帜鲜明...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记》),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悦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泰山奇观(《雨中登泰山》)。可以说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  相似文献   

20.
人的审美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对同一种事物或现象,有人认为是美,有人却认为丑?对人的审美心理研究,国内的学者多集中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领域的艺术创作与赏析方面。李红教授自师从我国美育心理学创始人刘兆吉先生研究美育心理、审美心理以来,数十年孜孜耕耘,致力于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探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探索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变化。继参与编著《美育心理学》、《美育心理研究》之后,2004年1月其专著《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与教育》又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1999年获批准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