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渡江书十五音》是一本清末闽南方言韵书,关于它的音系性质讨论,有诸家看法。对韵书的韵字进行了穷尽式研究,将它的音韵系统与厦门、漳州(市区)、长泰三地方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渡江书十五音》以长泰方言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厦门的个别音类。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裴松之注音共92条(不计重复),考察这些注音的被注字、注音来源以及它们与《王三》、《广韵》、《集韵》等韵书在音系上的差异,分析某些特殊注音,可以为我们校勘《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提供有益的线索与证据。  相似文献   

3.
《安腔八音》是反映清末民国初福建福安方言音系的一部韵书。通过与现代福安方言、上古、中古声母的比较 ,论证《安腔八音》十七个声母的来源 ,进一步印证古无轻唇、古无舌上、娘日归泥、精组章组庄组三组合流、喻三归匣、全浊声母清音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4.
《康熙字典·贝部》:“,《篇韵》音躉(dun),别寄异物也。亦书作趸。”《中华大字典》在“”字下注“东本切,音躉,阮韵。别寄异物也。[见《篇韵》。]”《中文大辞典》、《大汉和辞典》亦均据《篇韵》音“躉”。查《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  相似文献   

5.
《孟子音义》中孙奭音注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36条与《广韵》《集韵》音韵地位不同的音注材料,这些音注材料所反映出的宋初实际语音现象有:云影、书生、以邪相混,浊音清化;仙元、锡昔相混,重纽有别;浊上变去。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系联法与比较归纳法,整理出《文选音决》韵类为52个,共176韵。其韵系有如下特点:各等重的已有程度不同的合的现象,但与《颜氏家训》及周祖谟先生注文指出的六朝用韵宽的情况似有不同,如支、脂不混,鱼、虞不杂,洽、狎分明,可说明《音决》所反映的音系似为当时的江南读书音。  相似文献   

7.
《孟子音义》中孙爽音注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36条与《广韵》《集韵》音韵地位不同的音注材料,这些音注材料所反映出的宋初实际语音现象有:云影、书生、以邪相混,浊音清化;仙元、锡昔相混,重组有别;浊上变去。  相似文献   

8.
文字是反映作品的重要载体,作品的价值和艺术魅力是靠文字充分体现出来的。万历版《金瓶梅词话》和崇祯版《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两个版本的文字存在着巨大差异,到底哪个是原版,关键还得从文本入手,通过版本文字的对比论证,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由《金瓶梅》伊始,将版本文字的对比研究同步延伸到《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各种名著的后版本对原版都做了无谓的文字删改甚至是篡改,这些文字主要体现在借音字、俗写字和方言口语等方面。借音字在《金瓶梅》等名著文本中具有使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且借音字的诸多文字篡改,是批书者任意妄为造成的。如果让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更规范更趋完美,就应该弥补这块缺失,借音字这个环节是怎么也绕不开的。我们提倡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整理的"回归文本",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回归版本,二是回归文字,三是深入解读。而借音字则是破解古典小说文字谜团的一把"金钥匙","借音字说"为回归名著文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台湾十五音辞典》是一部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辞典,编著者为台湾省云林县斗六镇的黄有实。其语音系统并不是单一的斗六方言,而是在斗六方言基础上"大量收录他乡别读"的偏漳腔闽南方言综合音系。《台湾十五音辞典》的语音系统极其复杂,既沿袭了闽南传统"十五音"韵书,又有自身独特创新之处;既有韵书编撰原则、目的的原因,也有著者生平经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汉书》音切校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华书局标点排印本《汉书》音切及与音切相关联的讹误字进行校勘,明确指出讹误字、造成讹误的原因、正字当作某。笔者主要采用内证法,即在考证颜师古音切声韵系统的基础上,证明反切上下字与直音用字的讹误;同时兼用外证法,即引证《左传》、《史记》等典籍证明某字当作某。本文既是校勘古籍的重要发现,又是研究颜师古(包括所引二十三家)语音系统的基础。只有纠正音切同字讹误,才能准确地考察颜氏音系。本文共有一百一十余例,这里选取三十余例,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1.
?音在汉语方言中分布广泛,自西向东形成一条“?音走廊”.汉语方言的?音从音系结构上可分为音位型和音素型,从分布区域可分为核心区和非核心区.?音标应被纳入到国际音标表内,其发音方法和语音性质须得到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2.
钱大昕论证举例 《切韵》音系的三十六字母中,舌上音有知、彻、澄、泥四母,舌头音有端、透、定,泥四母。但据清代学者钱大昕(晓征,1728—1804)的考证,上古音无舌头、舌上之分。即《切韵》音系的知、彻、澄三母,在上古时代,其音读与端、透、定无异。为了阐明这个观点,他列举了三十条经传上的  相似文献   

13.
《四声通解》俗音、今俗音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声通解》是十六世纪初期朝鲜著名语言学家崔世珍根据申叔舟《四声通考》改编的一部用正音文字转写汉语语音的韵书。它以《洪武正韵》反切音系为框架,运用“就同注异”的方法,著录了《洪武正韵》反切音系、《蒙古韵略》音系、俗音音系、今俗音音系等多种语音材料,是我们研究汉语语音史的珍贵资料。《四声通解》里,所谓“俗音”,就是《四声通考》所著录的俗音,所谓“今俗音”,则是崔世珍自己著录的俗音;申叔舟和崔世珍都说,他们所著录的俗音,是当时  相似文献   

14.
古音规律性地向现代音演变。这里,我们把表示音节的古反切依语音演变规律折成的普通话读音名为规律音。反映中古音系的《广韵》,收字26194个,分属206韵3873个反切。所收之字绝大多数的今读与它的原来反切的规律音相吻合。麻韵写邪切收一字“些”。此字今读与反切规律音俱读xiē。  相似文献   

15.
清代说文学大师段玉裁在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校改中,广泛涉及语言文字学知识;《说文段注》的校改,涉及《说文解字》的形系统、音系统、义系统三方面的内容。形系统包括正字和重文、后起本字和初文、假借字和先起本字等,音系统包括音源、音同或音近、合韵,义系统包括总名和专名的关系、二名同实、义的聚合。  相似文献   

16.
《博雅音》声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雅》原名《广雅》,隋避场帝扬广讳改名《博雅》。《博雅音》是曹宪为《广雅》作所的音释。曹宪,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关于《博雅音》的撰写年代,周日唐书·儒学传》卷一百八十九载:“……宪又训注张揖《博雅》,分为十卷。杨帝令藏于秘阁。”据此,知《博雅音》写成于隋大业年间,即公元前605年~公元617年之间,仅比陆法言于公元601年写成的《切韵》时代稍晚、这样,《博雅音》不仅是研究隋、唐时期语音的重要资料,而且是印证《切韵》音系的重要材料。关于《博雅音》音系,已有厦门大学黄典诚先生作过整理,但黄先生的主要兴趣在…  相似文献   

17.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反切上字有明显的选用原则:(1)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韵的,其反切上字用的是重唇音字。(2)反切下字是传统重纽三等韵的以及是庚:、清、职、之韵字和幽韵明母字、麻:韵明母字的,其反切上字也用的是重唇音字。(3)在东三、锺、微、虞、废、文、欣、元、阳、尤、凡作反切下字时,则选择轻唇音字作反切上字。胡三省时代,共同语的标准读书音系统中轻唇音的分化已经彻底完成了,因而他在作音注时,轻唇音反切的上字一律选用轻唇音字,而不像《广韵》那样轻重唇音不分。轻唇音在胡注的演变是奉母已经有清化现象,非、敷已经合流,微母与奉母混同、微母与明母不分的现象也存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六个典型字例的训诂音韵资料的历史考索,揭示古今辞书中以又音别义的现象及其在字词的声韵演变和义项引申系统等方面造成的混乱。最后,指出了它与四声别义在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考察西夏文献《番汉合时掌中珠》,夏汉对音和汉夏对音中西夏文几乎没有四品舌上音类字,而《五声切韵》和《同音》中却都列有“四品舌上音”类。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简单地“直抄”,而有可能是实际语音的反映,也说明 12世纪的汉语舌上音类正处在一个变化时期。西夏语的四品舌上音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舌上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助六个典型字例的训诂音韵资料的历史考索,揭示古今辞书中以又音别义的现象及其在字词的声韵演变和义项引申系统等方面造成的混乱。最后,指出了它与四声别义在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