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汉字教学,特别是中小学的汉字教学应该确定怎样的教学原则,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从事汉字教学的语文老师自然可以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然而萧启宏先生倡导的“全息教学法”尽管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从汉字的主要功能、汉字教学的目的、以及汉字规范化的要求等方面出发,阐述笔者对汉字全息理论的看法,分析“汉字全息教学”的利弊得失,希望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以便引导语文教师们在汉字教学中,分清学习的对象,确定科学的教学原则和合理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申遗这种病,最大的症状,不在于申请过程中的胡乱建设、巨大的投资和浪费,而在于一旦申遗成功,所在的地方,就像白捡了一棵摇钱树,大家都来摇,都来摘桃子。自打中国人知道了有世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回事,申请文化遗产,尤其是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了传染病。  相似文献   

3.
以居都仡佬语为例,阐明濒危语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但不宜作为主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濒危语言这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我们可以寻求其他更适宜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4.
蒙白跳园是贵州中部苗族一年一度的重要节庆,而它作为一个地方概念又被构想成一定的通婚空间、社会交往空间、生产和生活空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之间互动与交流的频繁,尤其是非遗介入使跳园成为多元表征空间——作为蒙白自己的跳园、作为非遗的跳园、作为旅游资源的跳园与作为商品交易的跳园等。跳园作为生活、感知以及象征性和体验式的表征空间,不同的人在跳园中运用相同的符号,述说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表达了不同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民族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各民族的精神支柱与精神财富。分析了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特点、保护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6.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比,我国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缺憾,缺少"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内容,因此容易引起肤浅化的理解。这不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还是对和谐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7.
汉字规范化一方面要根据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结合社会用字的实际情况,确定使用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在社会上推行这种标准,使人们用合乎标准的文字进行交际,以提高交际的效率。这对我们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书同文字以及汉字信息技术的使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规范汉字——兼谈语言文字立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些年来,社会用字出现了严重的繁体字回潮,使很多人产生了究竟什么是“规范汉字”的疑问;学术界有人提出了“识繁写简”的主张,有的甚至公开提出繁体字就是规范汉字的观点。这些情况对语言文字立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对“规范汉字”的表述与我国语言文字政策相矛盾。本文在对这些观点和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规范汉字”提出了新的表述:“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已简化的汉字和经过整理未简化的汉字。”并简要阐述了这一表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用汉字发展的史实印证了西部文化名人吴宓先生见地独到的汉字观,评述了他承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与学术主张;以此为鉴,进而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对待学术争论,如何积极推进学术研究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汉字性质问题是20世纪汉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对汉字性质研究中的一些主要不同观点进行了介绍,对汉字性质问题成为关注热点及形成分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汉字性质研究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存在着四大差异:一是确认主体不同;二是价值评判的着力点不同;三是认同人群不同;四是保护方法不同。明确这四大差异,对于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自21世纪始进入中文视野,2004年在辽宁地区重新引起社会重视,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诸多原因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消失。虽然保护和抢救的时机稍纵即逝,但是开发利用却可以长久地进行,其中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应注意民间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的结合,开发和保护并重;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管理,同时合理引入旅游市场机制,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思维方式与行为活动的整合体,其本质是非物质性的活态文化.并依附于人的存在而存在。通过高度人合性的过程,使得文化内蕴与文化表现形式有机融合并向外表达,共同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属性,并反映特定群体的文化生活特征与思维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衍生的物质产物和作品只是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应区别于文化遗产本身。  相似文献   

14.
重振手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活态流变性是手工生产方式及其传统技艺的基本特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只有以造就差异性为技术本质的手工生产方式,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即切实维护其文化差异性,提供现实的生存基础和根本的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本文在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探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并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传统文化现代化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丰富多彩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频临消失和灭绝。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和保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条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失传的形势日益严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的量化评价,可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和特征的分析,结合常用的社会调查、定性描述、定量评价等方法,归纳整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在遵循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且参考以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符合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以达到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评价模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它们的结合日趋增多.在传衍的发展过程中,内卷(involution)与演化(evolution)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共生共衍的两个不同向度,在诸多实操案例中亦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多数内卷所产生的影响多为负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诸多桎梏的缘起问题所在,对其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与之对应,多数的正向演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则是对内卷的反向拓展,也是未来实现更多维度价值、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通常又称为"无形遗产"。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了国际法的范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内容给予了界定,对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定责任、国家保护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都作出了确切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