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颜亮南迁猛安谋克始于正隆元年 (115 6 ) ,是实现其统一中国雄心的一个步骤。南迁的猛安谋克分四部分安置 :第一部分 ,将太祖等四猛安合并为合扎猛安 ,也就是侍卫亲军 ,在中都路安置 ;第二部分 ,将完颜晏等八猛安迁到山东安置 ;第三部分 ,将完颜宗贤家族安置在金的北京 ;第四部分 ,将完颜按答海家族安置在河间府。这四部分南迁的女真人共计约 42万人 ,大大促进了女真人和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杨时是两宋之际理学的重要传人。“理一分殊”是杨时学术思想中的重要范畴,相对于张载、程颢、程颐对“理一分殊”侧重于文化和道德修养层次的理解,“理一分殊”在杨时的学术体系中已被落实到具体的人伦规范。杨时的“理一分殊”所体现的是儒学的仁道精神及现实社会人伦规范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杨时以故里龟山自号,而北宋将乐县境内有两座龟山,其故里龟山究竟地处县北龙池,还是县南龙湖,说法不一。明成化六年,析龙湖属汀州府归化县,又引发杨时故里属地是延平府将乐县,还是汀州府归化县两府两县之异。根据文献记载的龟山地处特征与现实龟山地处特征相对照,龙湖龟山更适宜为杨时故里龟山。  相似文献   

4.
杨时诗歌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既有理学家的哲人之思,亦有文学诗人的一般情怀,这二者或表现为“诗冶与“思冶的较为完满的圆融性,亦表现为“道德相冶与“物象相冶的并峙两分,作为理学家诗人情怀发抒的作品则展示了理学诗人杨时多层次的心灵现实。杨时诗风主以中正平和、雅澹从容,亦不乏昂扬豪迈、雄肆苍健之风。  相似文献   

5.
《龟山集》四十二卷中多论及《春秋》,卷八《经解·春秋义》尤为集中。李明复《春秋集义》、胡安国《胡氏春秋传》、程公说《春秋分记》等书称引杨时《春秋》说,其中多有不见《龟山集》及新近出版《全宋文》之《杨时集》者,乃杨时《春秋》佚说。杨时对宋世《春秋》学非常关注,其说与宋世学者渊源颇深。杨时对胡安国“元即仁”说和“夏时冠周月”说进行了最早的批评。杨时曾多向程颢请教问疑。杨时与程颐都重义理而轻训诂,但程颐明显将传统《春秋》学纳入到其理学体系,刘绚、胡安国也沿此路数推而广之,而杨时立论衍说却甚少见此以“天理”、“人欲”为范畴的程门理学色彩。  相似文献   

6.
现存最早有关杨时著作的"原始目录",见载于吕本中和胡安国的两篇《杨龟山先生行状》中。通过对此所录和所遗的考察,厘清杨时著作在宋代的流传、明清时期《龟山集》的刊刻与传播、杨时著作的存佚及其版本源流等基本史实,以此弥补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短缺。  相似文献   

7.
宋代新儒学家胡安国高度赞扬其恩师杨时恬淡名利 ,为其做墓志铭以“然则公于斯世 ,所欲不存 ,果何求哉 ,心则远矣”总括之。杨时为宋朝廷一命官对老庄和佛教的超越尘世的思想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其“心则远”绝不会是“心远地自偏”的隐遁之意。而是“尚古人 ,志在天下” ,“视远惟明”的士大夫态度。以杨时的人和思想使消极避世的“心远”转变为积极用世 ;将隐士有心无用转化为儒家的“用心 ,至用”的儒家思想。这也正是宋代新儒家思想意识的高度凝炼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程学正宗"的杨时,是南宋之际理学的重要传人。他非常推崇《中庸》一书,特别对其中"诚"这一价值核心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阐发。在兼综二程"诚"说的基础上,杨时积极探寻"诚"的内涵,力求通过"诚之"的工夫即"致曲"将作为本体的天道与作为主体的人道统一起来,同时把"诚"论加以推衍,将《中庸》"诚"说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联结起来阐释"合内外之道"。杨时的思想承洛启闽,对后世特别是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起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中的重叠,并结合各壮语方言点四音格词的重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重叠是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最典型的构词手段,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与各壮语方言点四音格词的重叠相比,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文章还对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语型"……tha:i 53……ta:i 33"式和"……tha:i 53……nou33"式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其是重叠象似动因的体现和表达否定的主观感情色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杨时自从学程颢始,笃守二程道学,对其社会化的精神旨归甚为自觉,他全部道学问题的探讨,根本指向对此旨归的诠释和澄清。道论上,他主要承大程,突出普遍性原则与具体社会生活场域相即不离,道学是且应当与具体社会生活场域适应;心性论上,他综合二程之说,言性善乃人正常本然状态言,因所禀赋和心不正而反常有恶,圣盗在人心善利一念间,道学教化直接干预平民大众的社会生活,道学社会化的教化得以可能;工夫论上,杨时综合二程说,强调知止而至,突出社会行为实践落实的执中工夫和称物平施的方法。基于这一旨归,理论之外,道学社会化实践更是杨时道学事业的重心。  相似文献   

11.
两宋之际,程门高弟杨时为尊师门,力行工程之道,不仅利用宋室南渡后自己政治地位的提高,在现实政治中主张罢黜王安石配享孔子及其新法,更从理论上批判了王安石新学的不知天道、不知性、溺佛道、重财利等众多的"不知道"之处,以此提升洛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影响.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理论批判,不仅体现了宋代学术的门户之争,更展示了洛学与新学这两种学术思维路向及价值取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理学家杨时先后师从程颢、程颐兄弟,其最为后人所熟知与称道的是"程门立雪"的修行美谈,近代学者认为其间蕴含着禅宗面壁工夫的内涵。二程去世后其学说面临失传的境地,杨时不遗余力地收集和校订二程的遗稿,通过聚众讲学的方式传播二程理学思想。杨时生逢南北宋之交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由于他的审时度势和积极努力促使二程思想成为理学正宗。杨时在理学道统传续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程朱理学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杨时(1053—1135年)为宋代著名学者、理学家,字行可,后改中立。世居福建南剑州将东县北的龟山(封山之脉),号龟山先生。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十一月,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四月,终年83岁,谥号文靖。杨时先后师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元佑八年(1093)和游酢一起到洛阳拜程颐为师,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又与罗从彦、李侗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日的友好往来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宋代是古代中日友好往来繁盛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和唐代一样,宋代中日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而两国的贸易则超过唐代。北宋时期,中日之间的民间贸易已经相当频繁。两宋之交,由于金兵侵扰和宋廷溃败,中日贸易一度中断。宋廷南迁后二、三十年,平清盛控制日本中央政权后,两国贸易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达到了宋代中日贸易的鼎盛时期。宋朝的明州、台州、泉州和秀州的华亭县  相似文献   

15.
程门立雪     
杨时是北宋时人。他聪明好学,曾在颖(yǐng)昌(地名)拜著名学者程颢(hào)为师,后来程颢病逝。为掌握理学精髓(suǐ),杨时决定奔赴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yí)为师,继续求知。当时,他的好友游酢(zuò)与他结伴同行。路上,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到程颐家时,正巧程颐在案头打盹儿,于是,杨时和游酢便恭(gōng)恭敬敬在站在窗下,静候先生醒来。程颐醒来后,见到窗外雪人似的杨时和游酢,感动不已,忙将他们请进屋内,倾力相授。后来,杨时和游酢终于都成了厚学之士。出处宋《二程全书·外书十二》含义意指尊师重道。程:程颐,宋朝著名的学者。立:侍立。…  相似文献   

16.
杨时,是我国宋代著名理学家,福建将乐人。晚年隐居故乡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他是二程的得意门生,与谢良佐、游酢、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他二十九岁先拜程颢为师,别时有“吾道南矣”的传说,成为理学家们的美谈。四十一岁又拜程颐为师,所传“程门立雪”的故事,足见其求学之诚心。杨时浸淫六经,推广师说,是北宋末南宋初传播“伊洛之学”的首要人物。他的学生有一千多人,著名的有王萍、吕本中、关治、陈渊、  相似文献   

17.
蜀人南迁考     
史载,蜀王族曾有南迁之举。然记载简略,疑点颇多,前辈学者虽作了一些探讨,但尚有问题未能解决。因此,有必要再对蜀人南迁问题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贞祐二年(1214),经过激烈争论,金宣宗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随后,女真人南渡,这是继太宗、熙宗、海陵之后女真人第四次大规模南迁。南迁女真人集中分布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河南各地及今天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女真人南迁是在蒙古攻金的形势下被迫进行的,此举虽然增强了河南等地的抗蒙力量,但破坏了北方抗蒙的军事部署,加重了河南等地的民户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金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9.
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于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直到隋初全部裁撤,前后二百余年。这一措施,对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安辑北方流民,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南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东晋王朝开始的大规模地设置侨州郡县,是为解决当时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流民问题,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西晋末年,由于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并  相似文献   

20.
儋耳乃是耳挂重环,使耳下坠拉长而得名,因为国名。始于任姓,居于黄河以北,约于商初已南迁于岭南,以后再通过雷州半岛而进入海南岛,又逐步南迁到岛南端的儋县。后来骆越人、黎人迁入,儋耳人融入于越、黎人之中,到汉代时,儋耳已成为郡,逐渐消失其民族特色。到唐代时,已不见儋耳族人的名称了。一、儋耳的来源儋耳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云:“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无君。”又《任数》云:“其以东至开梧,南抚多(?),西服寿靡,北怀儋耳。”高诱注:“北极之国”。即把儋耳列为北方之国。儋耳又被写作(?)耳,毕沅谓:“《大荒西经》作‘(?)耳’。”松皋园谓“儋耳在南海,宜以(?)耳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