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国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4):108-113
道教史学编纂肇自魏晋,其发展大势,则自隋唐两宋始。此一时期,除教士外,教外士宦亦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史著大幅增加。同时,道教史家打破了魏晋单一的由私家完成的编纂模式,御制、奉敕编次、私家撰修等编纂方式的出现,使史学编纂呈现多元化特征。弘扬道教;维护统治秩序;参与、记录儒释道间的融合与冲突以及促进道教史学的建设,构成其编纂旨趣和目的。隋唐两宋,道教史学编纂渐趋成熟,这种成熟也是中国道教史学迈向繁荣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3.
林国妮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73-76,113
隋唐两宋时期的道教史学日趋成熟,表现之一即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诸多观念:竭力宣扬道、佛的主从关系,传播道、儒的高下之分,从而形成统摄儒释的独特的正统观;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努力宣扬道教独立于君权的思想,从而形成神权独立的自主观;又呈现了难能可贵的依托道性的平等观。 相似文献
4.
尹伟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3):46-62
隋唐时期的西北地区,畜牧业是绝大多数民族传统的占优势的经济类型。无论是以农业立国的隋唐中央王朝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都鼓励和支持发展畜牧业,并积极进行绢马互市、粮马互市、茶马互市,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西北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地域辽阔的西北地区不仅具有适宜畜牧业发展的气候、草场条件,而且勤劳智慧的西北各族人民还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育出了许多优良畜种,为传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旭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2)
两宋时期我国自然环境遭到大规模破坏 ,灾害频繁并且严重。自然环境恶化的因素很多 ,但人为因素对宋代自然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表现在四个方面 :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军队屯垦 ,大兴土木 相似文献
6.
摘要:传统医学用语到了隋唐时期进入了总结、发展的阶段,需要整理总结汉晋以来相当混乱的用语,而客观上用语的分化又已经达到细密的程度,本文主要说明这种演变情况、当时医学用语的特点及其与整个古代语言背景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7.
李取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9-43
隋唐时期制瓷业发展迅速,北方地区制瓷业发展较快的除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等地外,山东地区的制瓷业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其生产的瓷器,作为商品,已具有内外销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陈玲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隋唐时期台湾科技有了一定的发展:农业方面,掌握了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和酿酒技术;纺织方面,掌握了贝衣和罗纹白布的纺织技巧;建筑方面,已制造干栏式建筑.但与祖国大陆相比,此时台湾的科学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隋唐时期台湾科技的发展深受祖国大陆的影响,织贝、腰机纺织、铁器、干栏式建筑等无不深刻地打着大陆古越人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郭可悫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1):30-35
隋唐时期,洛阳的重要节日有上元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盂兰盆会等,无论民间还是朝廷,都积极参与,十分热闹隆重。这反映出该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传统习俗的发展和中外融合的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10.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两宋自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就加大力度重视社会教化,经过长时间的教化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社会教化体系,并发展了一些全新的教化方式,主要通过学校、地方官员、长者、乡规村约等实施引导社会教化。这些方式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教化民心。 相似文献
11.
杜文玉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8(2):51-59
本文首先考证民隋唐时期设置的行台省数量、名称及设置与罢废时间,其次,考察了这个时期行台省的内部结构,官员设置及其职能权限;再次,研究了行台省设置的原因,作用,特点,批驳了种种否定行台省积极作用的晚点。认为唐代后来出现的行政区别性质的道,其实是行台省以另一种形式的恢复,和宋金时期的路,元代的行省都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2.
两宋自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就加大力度重视社会教化,经过长时间的教化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社会教化体系,并发展了一些全新的教化方式,主要通过学校、地方官员、长者、乡规村约等实施引导社会教化。这些方式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教化民心。 相似文献
13.
曾谦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4):5-9
崤山南道在隋唐之前就是一条比较重要的交通通道。隋唐以后其取代崤山北道成为两京之间最重要的交通通道。隋炀帝和唐高宗时期是崤山南道修建的高潮时期。修建后的崤山南道不仅扩宽了道路,种植了树木,沿途还修建了很多行宫和驿站,景色优美,行人繁盛。安史之乱后,皇帝基本不再巡幸洛阳,但仍有很多士人和官员行经于此,直至唐末。 相似文献
14.
杨健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6):138-142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隋唐时期中国民间流行的色彩民俗,认为,统治者硬性的规定和社会的主流观念是这一时期民间色彩民俗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秦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101-104
两宋时期,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被打上了很深的战争烙印。虽然连年的战争对军粮的大量需求刺激了陕西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大批西北驻军的粮食给养,但也导致了大量劳动力人口的锐减、农田的荒芜和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等。 相似文献
16.
GAO Chang-hong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3)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产物,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它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它只是一个点,有着自己的影响区域(腹地或集散区)。隋唐时期陆路交通、大运河和海外贸易线路的发展和完善,使其沿线中心城市和重要港口在其影响区域内成为焦点或核心,与腹地之间产生强烈的互动关系,带动整个区域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朱奎泽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97-101
在两宋时期的乡村治理体系中,"耆"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建制层级,曾在诸多乡村社会事务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在历史沿革中日趋细密和复杂。从诸多情况推论,"耆"的建制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且成为"乡"或"管"之下分设的建制单位,职役人员配置较为明确且能随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18.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集大成阶段。佛教兴盛建立在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统治者的扶持及佛教自身发展等基础之上,这一时期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佛教的发展与兴盛。佛教徒所翻译佛经中含有大量与科技知识相关的内容,促进了科技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佛法本具的圆融无碍精神也成为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重要助力。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经过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过滤、转换和折射,在其可能范围内对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相应的推动。 相似文献
19.
卜祥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2)
河洛地区地处"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隋唐时期,河洛地区凭借其交通枢纽的位置、功能齐备的城市设施、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诸多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周边少数民族内迁河洛地区。少数民族的到来,给河洛地区带来了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大大促进了该地区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天时与战争历来有着紧密的耦合关系。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崛起,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为了争夺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各民族之间剑拔弩张、战争擢发难数,而两宋时期的气候条件正处于由温暖期至寒冷期,再到温暖期的循环变化过程中,期间还包含着大量变幻莫测的季节气候变化和异常气象条件。气候变化作为战争之自然背景,对两宋时期的战争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