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式家具代表了中国古典家具艺术的最高成就。明式家具风格是在继承五代简洁风格和宋代完备的家具形制基础上,依赖于明代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经过数百年的实践过程于明代中后期演替而成。通过研究和论述明式家具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简要历史,以及对明式家具风格在世界现代家具中的表现和成功商业案例的考察,提出了中国家具现代化的主要对策:植根民族文化,重视产品设计,努力培养自己的设计师团队。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不失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长久命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明式家具形成的社会条件、明代家具的种类和明代家具的木材及其家具特色,论述了明式家具造型简练、作工精巧、风格典雅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论明式家具及其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具是人类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和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明式家具以其典雅、简洁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家具民族形式的杰出典范和代表,是我们民族传统中不可多得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通过明式家具这一物质对象来研究凝结于其中的文化艺术内蕴,是家具史研究和艺术品鉴赏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大同地区关于家具的考古资料实物有随葬品、冥器模型、石刻以及壁画等,集中反映了北魏、辽、金、元时期的家具状况和水平。在南北融合、东西交流中家具发生了变化;北魏时期为渐高型家具时期,辽金时期高型家具逐渐走向成熟并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种类式样繁多:元代家具一改宋代家具简洁隽秀的风格,形成了造型上厚重粗大、装饰上繁复华美的风格,对于高型家具由宋代的普及型向明代的成熟型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陆的建筑与家具设计教育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家具设计教育与中国现代家具产业的发展同步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家具教育与中国现代家具产业走过持续多年的跳跃性发展之路,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家具教育体系与中国现代家具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家具受到西方家具的冲击和影响,一方面中式传统家具被西方列强带到西方国家,在西方开始传播,另一方面西方家具也进入中国,在中国开始流行.近代中西家具的这种交融对中国传统家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新型的"海派"家具,"海派"家具是中国继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以后的又一重要家具发展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传统家具现代化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家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家具产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家具要走向世界,就不能忽视中国传统家具的现代化研究。中国传统家具现代化的研究应立足于继承、创新和发展,着眼于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和生产应用,在风格精神化、造型元素符号化、材料多元化、结构可拆装化、生产过程的现代化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中国木质家具贸易发展迅速,2005年已成为世界最大木质家具出口国.中国为美国首要木质家具进口国,美国为中国木质家具主要出口对象.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美木质家具贸易的互补性进行分析,通过产品相似性指数和显示性竞争性指数对中美木质家具贸易的竞争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美两国木质家具贸易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和较为激烈的竞争性,且中国较美国有竞争优势,中国应向美国出口木质家具.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中美两国克服竞争影响、争取双赢提供实证支撑,为中国木质家具产业结构升级和木质家具进出口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家具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取得的艺术成就备受世人瞩目。明式家具作为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以明式家具为研究对象,从造型、材料、装饰、构造等多角度探究了明式家具“道”与“器”的美学特征,阐释了“道器合一”的造物理念,以期引发更多关于明式家具的美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
海派家具在材料运用、结构形式、装饰元素以及追求的意义方面传承了中国传统家具的诸多特点,但为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产生了形态转化,为实现某些新功能以满足大众对新生活的追求而产生了功能改变,为适应西式风格的居住环境而进行了风格转变。海派家具为中国现代家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后世中国家具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家具也从简单到复杂,进而发展到艺术与实用并重的明清家具。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家具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文化在家具造型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迹。造型的变化与特定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联。我们应从中吸取营养,同时参考日本的经验,以促进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世界家具消费、生产、贸易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具生产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世界家具需求不断增长 ,尤其家具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惊人。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占据了世界家具消费、生产和贸易的主体 ,但发展中国家的份额正逐渐上升 ,世界家具生产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该文认为 ,世界家具业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并针对中国家具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中国家具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明式家具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从它身上散发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明显看出正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赋予了明式家具艺术的奇妙境界。而今在世界范围内正掀起一股研究明式家具的热潮,国际上已经将中国明式家具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予以研究。因此,在后期的发展中会越来越注重精品明式家具品牌。今天借鉴、总结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家具艺术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瑞雪 《中南论坛》2009,4(1):83-84,86
明清家具代表着中国家具的黄金时代,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今天的家具设计和制造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它们进行纵向的对照、比较,横向的分析和辨别,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家具的发展脉络,从而为更好的设计今天的家具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中国清代椅凳类家具风格样式和同时代西方欧式古典家具风格样式的比较,探讨相互之间的影响因素。经过分析比较,证明这一时代东西方的椅凳类家具风格特点样式有着一定联系及影响。清代中晚期家具的造型样式,其主流为中国传统的清式家具风格,中晚期受西方家具的影响,产生了很多中西合并风格的家具。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中国传统家具艺术史料数据库对于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家具是一种文化形态,只有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家具才能理解家具艺术的意义.建立此数据库应以家具发展各历史阶段和家具品系为索引建立数据库,介绍家具的实证案例、造型特点、形制、装饰特征、技术特征等.我们可以选择Visual Basic.NET为开发平台,借助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进行数据库设计,使该数据库具有查询、输入、输出、浏览、修改等功能.  相似文献   

17.
家具在中国的发展与运用较世界其他国家早,同时中国家具在精美与实用上的体现也为世人所称道.但在我国家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今天,需要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并在家具的功能、造型、结构、材料、色彩等各个方面进行保留与改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以独特的风格特征与精神内涵标立于世界艺术史册,折射着中华主流文化思想的光芒.从美与善、文与质、功利与非功利、养生与人伦等方面,就儒道思想对家具审美的影响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儒、道对以上问题各有偏重,并影响到具体的家具审美心理:儒家对文、善、功利及人伦方面较为重视,是中国传统家具的主流审美思想;道家则表现出对家具艺术的质美、非功利、养生等特性的追求,是中国文人文化理念的代表.中国传统家具形式内敛、装饰规范但又在用材、工巧及品位上讲求自然适度,正是儒、道审美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以2005-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家具企业为样本,运用ACF-OP法测算中国家具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了空间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家具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中国家具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密度图接近正态分布。二,空间集聚不利于促进家具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验证了威廉姆森假说。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家具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且空间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二者的互动效应显著地促进了集聚经济的正外部性及家具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三,出口对家具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验证了家具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存在。同时,研发创新和企业年龄对家具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中,室内陈设的布置,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清代官式建筑做法中列有陈设一作,专门论述象具器玩的制度与布置方法,这足以说明古人对于室内陈设的重视程度。传统概念上的陈设,可分为几榻类、服饰铺垫类、灯彩类、饮食器皿类、文房用具类、古董珍玩类、书画类、花草类等。其中的几榻类又可统称为家具,为日常生活所必需,是陈设的主要部分。其余各类,在功能上与家具梢比,均相对次要,有些仅供玩赏,并不会直接引起生活的重大变化,但对于室内情调的创造,则又必不可少。几榻类陈设,种类繁多,据明代文震亨(长物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