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灵通乘飞机去“无名国”旅游。一上飞机,小灵通就向空姐打听:“我们去的地方为什么叫无名国?”空姐笑道:“说来有趣,这个国家的人全都叫一个名字——无名氏,所以这个国家就叫‘无名国’了。”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制度距离理论,引入引力模型,构建由政府、政治、文化三个层面构成的指标体系,通过贸易总量和进出口模型分析,测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指数,并分析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国政治差异会扩大抑制双边贸易发展;政府制度差别有助于加强两国贸易往来,该正向作用随文化距离增大逐渐被削弱。“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伊拉克、科威特和斯洛文尼亚等14个国家,“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俄罗斯、波兰和以色列等21个国家,“潜力再造型”国家包括匈牙利、伊朗和阿曼等5个国家。中国与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贸易潜力发展空间,因此应关注“潜力巨大型”国家贸易需求,挖掘两国贸易合作动力。建议应针对国际贸易现状,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亲近度和文化认同感,实现双边贸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出现了喜人的发展势头。这其中,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两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亲缘性质,在各自心目中的形象也都比较良好,随着两国交往的不断深入,文化因素的积极作用得到凸显。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韩国方面处于相对较高的“强势”。如何正确看待最近几年兴起的“韩流”与“汉潮”,把握住中韩两国交流的时代脉搏,是关系到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乃至东北亚和平的重大课题,发展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对于民族认同及两国之间全面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节日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信仰,亦体现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七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民俗节日。它描绘着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各自的传统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七夕”节日习俗的基本形态及其衍生过程的考察与分析,探讨日本民族对中国文化传承接受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5.
针对位于欧洲的波兰和位于亚洲的中国这两个特定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被这两个农业国所接受;两国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加以解释、理解、贯彻和应用;在近现代历史中两国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发挥其作为指导思想原则的作用;在遵从本国文化传统的情况下,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转变其各自的思想和意识;两国间存在哪些异同;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经验中分别能够汲取哪些教训等等.重点放在这两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成功与失败的文化意义上.  相似文献   

6.
中美道歉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做出和接受(拒绝)道歉上,中国和美国有不同的策略。但这种策略的选择既不是完全由中美两国文化的不同所决定,也不完全是由于两个国家现实的政治选择。本文通过对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和2008年美国CNN主持人辱华事件的解决过程,和中美双方在如何做出道歉和接受,拒绝道歉上的选择的分析,得出既不是“文化决定论”又不是“现实策略论”的结论,及道歉受到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道歉语言选择上的模糊帮助解决了两国的矛盾,但这种解决只是表面的,深层次的矛盾还需要两国加强对彼此的了解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中法文化年:世界了解中国的又一扇窗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法文化年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和务实外交的丰硕成果,她不仅为两国在全球传播本国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开辟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交流、沟通的新形式,为我国在传播中华文化和树立国家形象方面多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马其顿共和国1991年独立后与希腊之间出现了马其顿国名问题争端,这里面包含着重要的历史因素。在马其顿地区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希腊化与斯拉夫化呈现交织进行的状态,形成了希腊人与马其顿斯拉夫人在该地混居的地域关系,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马其顿国名问题体现了希腊与马其顿之间的历史积怨与历史观的碰撞,两国在围绕谁才有权自我认同为“马其顿”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双方都想独享古代马其顿文化遗产与“马其顿”的名称,造成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争夺。  相似文献   

9.
马其顿共和国1991年独立后与希腊之间出现了马其顿国名问题争端,这里面包含着重要的历史因素。在马其顿地区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希腊化与斯拉夫化呈现交织进行的状态,形成了希腊人与马其顿斯拉夫人在该地混居的地域关系,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马其顿国名问题体现了希腊与马其顿之间的历史积怨与历史观的碰撞,两国在围绕谁才有权自我认同为“马其顿”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双方都想独享古代马其顿文化遗产与“马其顿”的名称,造成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争夺。  相似文献   

10.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出现了喜人的发展势头。这其中,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两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亲缘性质,在各自心目中的形象也都比较良好,随着两国交往的不断深入,文化因素的积极作用得到凸显。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韩国方面处于相对较高的“强势”。如何正确看待最近几年兴起的“韩流”与“汉潮”,把握住中韩两国交流的时代脉搏,是关系到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乃至东北亚和平的重大课题,发展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对于民族认同及两国之间全面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迪斯尼镜头下的花木兰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花木兰及其他人物在中美两国的文化定位,指出迪斯尼是把“美国木兰”放到中国背景中,有意误读了原来话语,给原作中的精神实质“忠”“孝”赋予现代的意义阐释。同一母题在两个国家的不同解读,揭示了中美的文化差异。迪斯尼公司精良的制作也构成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的语言定型是认知主体对该国的主观认知在语言层面的投射与表征,会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借助语言定型理论,以俄罗斯国家语料库中的涉华文本为语料,考察“中国形象”的语言定型,能够进一步精确俄塑“中国形象”,挖掘影响形象建构的精神文化因素,以期有的放矢提升国家形象,增进中俄相互理解,深化两国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韩国的国民心态来看,韩日之间与其说是构筑“面向未来”的关系,倒不如说“清算历史”才是当务之急──这是韩国报纸不久前对近年来韩日两国关系的一段总结评论。日本和韩国是亚洲最富有、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两个国家,都是战后崛起的新兴工业国家,两国同属以美国为主的战略集团,在商业经济领域也有不少共同利益。但是,由于日本当局在1910年到1945年期间侵略占领了朝鲜半岛,并奴役着当地人民,韩日两国的关系一直比较冷淡。近年来,虽然日本官方和各首相都接连发表讲话,表示要对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亚洲国家进行道歉和反省,但是总是…  相似文献   

14.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朝两国音乐文化之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直接影响了每一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在长时期的频繁交流过程中,中朝两国不仅相互吸收、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不同时期音乐文化的特点,而且在促进本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两国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关系史上的创举,极大地推动了双边各层次宽领域的经贸交流。然而,“国家年”活动的举办可能不会很快给两国贸易带来任何具体的效果。针对当前中俄经贸合作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全面分析了两国经贸合作的态势,提出了日益凸显的两国贸易不平衡与贸易摩擦问题将具有长期性等观点,并对维护我国对俄贸易产业经济安全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修身在齐家”指出,只有通过修身培育道德感,才能营造道德的家庭生活,为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立足点。“治国在齐家”表明了儒家“家国同构”的基本内容,即,伦理理论上“家国同理”;社会观上“家国一体”;在政治生活中必须以“大家”为重,以“恕道”为行为指导。“平天下在治国”则突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含义,即,文化价值观的合理化对于实现一个“德风开放”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愈发密切。作为与我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加强中老两国的文化交往对于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老两国交往的历史源流作为切入点,介绍了强化中老两国交流发展的基础,并基于强化文化软实力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创新传播方式、打通交流渠道、推进旅游合作及发挥学术交往优势等层面,阐述了在中老两国交往中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策略,以期为有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和美国都是世界上典型的移民国家,20世纪7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在两国悄然涌现。从其缘起、实践和影响来看,两国多元文化主义既有相同和差异之处,也有相互影响的地方。多元文化主义对多民族、多文化国家处理一国内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提供了一种典型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所有的两国关系中(只要不是完全敌对或隔绝的两国),恐怕都会存在合作与矛盾两个侧面,而这种合作与矛盾的内涵,则会因不同的两国关系而异,本文拟分析一下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与矛盾的内涵,并对中日矛盾中的一个特有的问题──历史观问题以及中日美三国关系作一讨论。中日两国的合作是必然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保持中日两国的和平共处友好关系的一个关键,在于如何保持中日合作与中日矛盾这两者之间的“和平共处”。中日之间的合作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厂广泛的对话与合作。这…  相似文献   

20.
对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者在产生根源、表现特征和所发挥的政治功能上的异同,认为,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都具有狭隘、非理性的特征,但由于中国的新民族主义与国家当前的整体利益不符,所以它并没有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而由于日本的“新民族主义”与日本右翼力量相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已上升为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而更具有危险性和危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