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障碍及其克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甚至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因此,注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继承者,这是任何国家的大学教育都力求达到的目的之一.然而由于诸多现实原因,致使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出现一系列的障碍,影响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效果.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并提出了要从优化社会环境、教育改革和自身觉悟三个方面来克服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以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带来了大学生思想观念、教育方式、社会角色、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及行为方式的社会化。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这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政治社会化是青年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能否顺利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当前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政治社会化冲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政治冷漠、政治认同危机和反主流政治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有大学生个体的内在倾向性问题、政治社会化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政治文化的多元存在等。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对国家政治体系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论证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主体地位,阐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遭遇的一系列困境,同时,分析了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其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网络数字空间成为当前关注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不可逾越的重要场域。它具有承载和传播政治信息的先天优势,引发了大学生闲暇时间的私有化,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在数字空间的政治参与行为。网络数字空间通过延展政治生活场域来淡化现实政治自上而下的权威体系,通过自发、分散的同辈群体规模来化解现实政治压力,对大学生更具政治亲和力。适度规制网络数字空间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培育理性平和的大学生网络文化,是当前在大学生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6.
近三年来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资料表明,转型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展良好,政治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现象,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政治认知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政治情感困惑、政治参与盲目等问题。通过完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改善政治教育、占领网络阵地、拓宽政治实践渠道等方式,解决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与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静雅 《南都学坛》2006,26(5):132-133
网络文化在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政治行为、政治心理等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应采取优化网络信息、建设校园文化、调适政治心理、培养政治能力,参加政治实践等措施,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成为在政治上合格的社会公民的需要,其顺利与否,既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成才,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本调查显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创新,才能促进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素质,才能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虚拟社会的繁荣兴盛带来了网络政治的迅猛发展,其独特的吸引力以及虚拟社会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导致谣言开始借助网络渠道进行传播,对国家的政治安全形成了严重冲击,消解了政府的公信力,弱化了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扰乱了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因此,需要从政治层面探究网络谣言的成因,通过加强对新型虚拟社会组织的管理,对政府主体行为进行规制,提升社会公众的网络政治素养,构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良性互动,健全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规范等途径,在多种主体的共同参与下运用多种策略实施综合性治理,才能达到对网络谣言有效治理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播重构着当今社会的传播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基于对政治、文化、经济的认识、理解和赞同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同样面临解构与重构的挑战。在网络传播自由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质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知模糊、文化自信弱化、实践行为无序等问题日益突显,并直指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面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日益突出的多元化、矛盾化和盲目化趋向,高校应分析和把握网络传播和大学生国家认同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搭建网络实践平台等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展主流良好,大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坚定,政治责任感强,愿意融入政治生活,但也存在政治观念偏颇,信仰危机潜伏;政治参与热情不高,效能感不强;政治认知肤浅,评价功利化等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特性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4条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先进性,提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导向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开放性,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观念更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丰富性,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素质结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辐射性,明确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和行为,对大学生个人的政治社会化和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基于调研数据,通过出身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来分析社会分层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调研发现出身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之间的确存在着政治认同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未显示出规律性或倾向性,说明社会分层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不具有决定性.高校应重视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在政治认同中的差异,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对大学生人格的开放性、平等性、个性化和主体性产生了心理影响。通过对人格、网络的特性等概念的分析,着重阐释网络人格的涵义及特性,并深入探讨网络人格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具有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社会化和独立意识发展的一面,也有易弱化大学生现实交往和导致行为与心理分裂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孟静雅 《南都学坛》2008,28(2):134-135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的未来。然而由于诸多现实因素,致使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出现失衡、冲突、冷漠、盲从等一系列的心理困惑。我们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念、政治人格、政治情感,积极推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实践,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的外部环境,促使大学生更好地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样本的网络问卷调查构建了多项式回归模型,从人口统计特征、网络基本使用特征、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特征和对网络政治参与效果的态度四个方面,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结构与特征进行了探讨。这些特征主要是:参与主体为年纪轻、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赋有理性的群体;现实社会中职业声望与网络话语权并不完全匹配,甚至是对立的;社会化媒体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工具,特别是微博在网络维权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目的是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的政治社会化以其独特性反映赋予个人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影响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普遍适用性。具体表现为要对大学生对象身心发展过渡期、个性知识系统、政治精英情结的独特性;任务上要落实引导大学生产生高层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努力成为积极公民、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适应的校园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实践上要充分发挥理想化与现实可能性、单一途径和多种途径、弘扬主流文化与正确对待亚文化、个体自我要求与团队强制要求相结合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正面负面影响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较高,并呈现出了其自身的特点:开放、自由的方式,“草根式”自下而上的形式、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并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塑造大学生独立的政治人格,但也存在着政治参与信息来源不可靠、容易形成“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根据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应该从制度规范与精神文化两方面引导大学生有序、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传递工具越来越发达。大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关心国家政治生活,这无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课题。从高校思政工作的角度来说,通过比较传统大学生政治行为与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区别,可以完善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从事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9.
网络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政治亚文化,其发展状况对现实民主政治以及个体政治行为具有极大影响。以界定网络政治文化为逻辑起点,以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之间的反映—决定关系为基础,从反映内容、反映方式、反映结果三个方面论述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之间的错位现状。以网络政治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为视角,从输入环节和转化环节两方面入手分析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错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扭转错位的对策,以构建与现实政治实践相适应的网络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是国家民主政治和个人政治社会化的一部分。当前,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表现为积极进行结社活动,但存在功利倾向;参与行为与认知不一致,实际参与行为少,存在冷漠现象;制度性参与为主,非制度性参与时而发生。这主要与现实环境因素的制约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缺陷有关。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营造文明的政治文化环境来切实改善参与环境,培育大学生理性参与行为,强化理性参与行为。培育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