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隐喻当代理论的雏形现于1993年莱考夫(Lakoff)发表的长文,该理论近年来已成为隐喻研究领域的一块“压舱石”。语言学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诸多隐喻当代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助推“理论”蜕变成“学”,当代隐喻学呼之欲出。本文通过梳理1994—2023年当代隐喻学研究三十载发展历程,扼要盘点五项代表性成果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探索现状,依照隐喻现有研究指出有待继续深入挖掘的方面,并结合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对当代隐喻学予以展望。分析表明,当代隐喻学在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上不断扩充,切实出现了跳脱隐喻当代理论藩篱并破茧成蝶的革命趋向。本文希冀为该领域的深入挖掘和蓬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国社会曾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许多文人骚客不能直抒胸臆,表达政治见解,所以只能采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本文通过三句名句:“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大丈夫安能久事笔墨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中隐喻的使用来分析三句名言所表达的政治信念和态度。  相似文献   

3.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以马作喻体的隐喻,英汉“马”隐喻的偶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重合性;两种语言中“马”隐喻的失配现象,反映出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在地域文化、价值观念、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而英汉“马”隐喻的交融,则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中西文化随着相互借鉴与交流而日益趋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然后尝试以概念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该分析识别了用“吃”的动作和“吃”的内容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法。研究发现支持隐喻的体验性观点,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隐喻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隐喻研究开始早、成果丰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品格:大量实例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在隐喻言说上更加侧重“隐”,强调“暗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对隐喻的概念、原理、分类、功能、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隐喻理论;中国古代的隐喻理论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喜悦”作为一种抽象情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英汉童话中丰富的“喜悦”情感隐喻不仅为儿童理解“喜悦”情感提供了桥梁,更对其隐喻认知能力的发展抛砖引玉。本文以英汉童话中的“喜悦”情感隐喻为研究对象,从人类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角度入手,对英汉童话中的“喜悦”情感隐喻的异同点及原因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喜悦”情感隐喻在童话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为科技语言中词汇隐喻的存在找到了理论依据,系统功能学派提出的语法隐喻则进一步拓宽了科技语言隐喻阐释的广度。词汇隐喻使科技语言“熟悉化”,加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或亲和”,而语法隐喻则使世界事物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描述更具技术性、理据性、客观性。文章主要探讨科技语言中语法隐喻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云”隐喻在习语中的种种隐喻和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关“云”隐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发现“云”隐喻在这两种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隐喻的翻译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恨”在宋词中主要有4种概念隐喻:“恨是液体”,“恨是可衡量的事物”,“恨是可装载的事物”和“恨是植物”。其中以“恨是液体”,“恨是可衡量的事物”为数最多。另外几种隐喻虽然少见,但也非常新颖独特。这些隐喻都属于实体隐喻,用有形的物体来表现无形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弗莱一直因原型批评而受学界瞩目,但同时,弗莱的《圣经》批评实则也是一种《圣经》诠释,甚至是一种“《圣经》诠释学”。弗莱通过分析语言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发现《圣经》所用之修辞实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布道。其中,隐喻是关联词语结构与其隐喻意义的单元,布道是进行《圣经》写作与解释所用的修辞;隐喻是诠释的“先在结构”,布道是诠释的“解释”活动。由隐喻到布道的修辞诠释理路,将《圣经》的释义引入字面意义与第二位的社会文化意义双重语境之中,弗莱的“《圣经》诠释学”实则是以修辞为视角、以文本为基点进行的《圣经》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11.
语言如何从原始阶段发展到当前的水平仍然是个谜团,相关的理论假设不少,其中Hall1day提出语言的大部分历史是“去隐喻化”的历史。为了探究语言发展的可能情形,有必要对Hall1day的这一思想进行反思。如果把语言种系进化和个体语言发展同时加以考察,那么可以有理由说,人类语言在其进化之初就其体现形式的本质而言是一致性的,语言的发展史不仅仅是一个“去隐喻化”的过程,更是一个隐喻化的进程;人类语言发展可能是从一致式衍化出隐喻式,遵循“隐喻化”和“去隐喻化”的动态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12.
法隐喻理论认为意义的表达存在着“一致式”与“非一致式”,隐喻式就是意义表达的“非一致式”,即一种意义可有多种表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尤其是从语法隐喻视角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尚为少见,揭示诗歌语言的“隐喻性”本质特征能促进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探索译本中语言形式与其功能的辨证统一。有鉴于此,文章通过三个英译本(龚景浩,许渊冲和叶维廉)对比分析,试图证明语法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不同译本的评价和原诗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当翻译过程中面临不同“等价物”选择时,语法隐喻理论所提供的考虑因素能有助于译者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以韩礼德语法隐喻的理论假设为指导下的诗歌翻译具有更多优势,”非一致式”的表达能更好的挖掘内涵,三位名家的译笔精妙各异。  相似文献   

13.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比较塞尔“传统隐喻观”和戴维森的“无意义隐喻观”的基础上,文章以后结构主义哲学视角探讨隐喻,认为隐喻具有几个特征:隐喻就是使用;对真值和指称的回答呈现出隐喻的多元化、开放性与创造性;隐喻的不确定性和对语境的依赖性提升了隐喻的语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隐喻在《道德经》中普遍存在。在老子哲学观中,老子形而上的宇宙论是为了更好地回答其人生和政治问题而创立,其人生论、政治论的主隐喻是“水隐喻”,而宇宙论中,“母隐喻”作为主隐喻用于阐述“道生万物”的过程,与包括“水隐喻”在内的其他隐喻共同说明“道”永恒与深邃的特点。水之自然三性系统地对应老子的“不争”“致柔”“守静”,体现出古人独特的“比德观”。《道德经》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得益于“水隐喻”对其他隐喻映射特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隐喻由字面意义与修辞意义(隐喻意义)构成。古典修辞学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语言--日常语言与隐喻语言,而今人则认为它们不过是语言内部两种不同的语义表达。隐喻位于“意义与指涉”的“断堑”以及“所言说者”与“所意谓者”、常规或字面表达与迂回说法之间的“空当”(space)处。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隐喻的意义都产生并存在于意义的空白或断裂之中。因此,在语言内部进行着一场隐喻跨越意义断堑追寻本义的水恒游戏。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语料库在线检索程序Sketch Engine词汇特性素描功能,构建英汉以“梦”为目标域的动词性隐喻概念模型,并结合“临川四梦”张光前英译本中“梦”的隐喻,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发现:1)Sketch Engine词汇素描功能可有效识别不同词汇搭配关系,进而归纳得出动词性隐喻模型;2)目标域“梦”英汉隐喻模型内隐源域主要包括运动体、有价物、易碎物、事件、人/动物五类,其中运动体源域所占比率最高;3)针对文化特征明显的动词性隐喻表达,译者趋于规避隐喻机制内隐的名词性源域,试图为英语母语者塑造更好的审美效果。基于认知隐喻理论,定性定量研究中国典籍的英译有助于向西方展示中国独特的认知识解方式,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奇鸟行状录》是村上春树首次直面历史记忆的长篇小说,作家在历史记忆构建的过程中,运用隐喻的手法不动声色地将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集合起来。“拧发条鸟”象征了历史记忆的回溯,“猫”暗示了个体记忆缺失与记忆复位的过程,“井底之水”的隐喻表现了记忆的失而复得,“痣”隐喻了记忆的代际间传递与疗愈。作者通过隐喻唤醒了尘封的记忆,展现了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18.
疾病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无法避免的难题,中国古代落后的科技发展和医疗水平也促使了诗人赋予疾病神魔化的意义。“病”最初是一种医学术语,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疾病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含义,疾病书写成为中国古代文人骚客抒发胸臆、寄寓情感的一种独特手法,反映了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有其独特的艺术象征特质。中国古代诗歌对于疾病主题的描写,隐喻着诗人对于自身和对于社会的不同精神态度,同时也蕴含了古人的生命观和艺术观,是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隐喻作为人类理解世界最有力的工具之一,通过把社会实在“拟人化”,使我们能够把握抽象的世界,因而在科学理论的建构中隐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关系理论中,遍布着隐喻的理论思维。新现实主义将国际体系隐喻为“纯粹竞争的市场”,新自由主义则将国际体系隐喻为“市场失灵”的市场,而建构主义则将国际体系隐喻为社会。  相似文献   

20.
“山寨”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语义泛化,主要表现为从原义到喻义,喻义泛化成为基本义。隐喻是“山寨”语义泛化的主要机制,其实质是附加属性义间的多重映射。“山寨”隐喻性泛化的构词形态表现为词义隐喻和构词隐喻。泛化后的“山寨”语义丰富,满足了语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