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汝惠是孤岛时期"抗建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表现了孤岛知识分子关于爱情的纯美想象,无论是爱情内容还是爱情叙述,都赓续了五四校园文学的浪漫遗风;但其大多数的创作都以抗战为题材,充分展现了国家和人民在苦难中的坚韧抗敌精神,并从宗教生命观角度论证了民族战争的正义性。其战时创作体现了孤岛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也说明了"抗建文学"的抗战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诸多高级情感元素中,爱情是其中最为独特、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由于人们思维存在共性,因此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常用具体的事物来隐喻"爱情"情感。本文从认知角度来诠释情感概念——"爱情",通过对其认知原型的分析来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关于"爱情"的隐喻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从儒家伦理思想和积极入世精神两个角度分析了儒家思想对二月河清帝系列创作的渗透,前者主要通过作者塑造的一系列圣君贤臣形象来彰显,后者主要通过一批优秀"士人"行为来表现;并结合《康熙大帝》等清帝系列作品探析了清初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对他们抛开狭隘的民族观念,以社会发展、人民利益为重的可贵精神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4.
"荒野"精神是美国现代诗人加里.斯奈德思想的核心,它类似于"道"。斯奈德的语言观与诗学观与其"荒野"精神一致,主张用自然的语言来表现自然。他认为中国古诗语言与其理想中的自然语言接近,而且中国古诗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非常完美。因此,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可视为一种创造更为完善的诗性语言的努力,其翻译也成为其创作的先锋与实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爱情歌曲迅速兴起并成为流行音乐的主导。音乐市场繁荣的背后,是艺术创作的价值混乱与责任规避。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行爱情歌曲创作的历程,思考其文化成因及走向,对当前音乐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辨析,提出音乐创作应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以"独立取向"与批判精神承担起音乐承载的伦理价值与责任。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编问卷对300名大学生就爱情非理性信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爱情非理性信念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消极评价"、"不合理期望"、"追求完美"、"错误动机"、"歪曲认知"、"绝对化自我要求"。并且,不同性别、年级、学科、生源地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爱情非理性信念特点。  相似文献   

7.
汉赋原是以"古诗之流"的身份出现的,作为《诗经》"美刺"精神的继承者,它不仅有"颂美"的功能,还兼具着"讽谕"的意图,但由于汉赋采用"谲谏"的方式,通过"推而隆之",由极见反的归谬法来讽谕,造成了讽谕意图的隐晦;更由于汉赋创作中必然的"尚美"倾向的冲击,其讽谕的意图进一步消隐下去,而只表现出"逞辞"、"媚谀"的面貌来。  相似文献   

8.
萧红和张爱玲是两位优秀的现代女作家。从她们相似的身世背景及情感经历比较分析入手,结合其代表作品《小城三月》和《倾城之恋》的比较解读,品味"双城"故事的爱情意味。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探究两人创作风格上个性差异及其相同的精神内源。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的"压卷"之作,它演述了崔张爱情故事,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冲破了封建樊篱,摒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下结合,崔张爱情最后以大团圆而告终。如果我们从佛教"有漏皆苦"的角度来解读崔张爱情,不失为对崔张爱情、甚至是对生活的另一种解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崔张爱情能够较好地体现佛教"有漏皆苦"中"求不得苦"、"苦苦"、"爱别离苦"、"坏苦"、"怨聚会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胡风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方法"持续深入的认识,与匈牙利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文艺观有深刻联系,这在他对"同路人"的思考上得到集中表现。因此,胡风文学批评局限又是以"自相矛盾"方式表现出来的。在近些年的"胡风文学批评"研究中,胡风并非真正"自我"和"有根"的话语方式颇受訾议。对于"胡风理论局限"的形成根源,更需要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生成和发展流程上认识,更需要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整体局限的思考中得到认识上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新世代女作家,在台湾"解严"之后众声喧哗的背景下开始创作,拥有着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精神资源.她们或以对政治问题的疏离和反讽,挑战主流话语秩序和台湾政治乱象;或以对两性关系、女性议题的冷峻审视,来拆穿爱情乌托邦,解构男权中心神话;或以戏拟化的姿态,反讽调侃的口吻,对社会人生进行拆解和颠覆,表现出新世代女作家的代际特征和创作态势.  相似文献   

12.
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代表作《基辅怨》中把主人公雅柯夫的受难与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以犹太民族的受难来反映整个世界的命运,从而深刻地体现了其"人人都是犹太人"的创作思想。本文拟对作者创作思想的形成,主人公雅柯夫的精神转变过程,以及文本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探究马拉默德"人人都是犹太人"这一创作思想的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最蓝的眼睛》以现实主义艺术为主导的同时,又广泛吸纳和融合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描写手法、结构章法和叙事策略,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上继承、发扬和创新的精神。这部小说具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艺术特色,是作者小说创作道路上一部高起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4.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创作了不少悲剧童话故事,以独特的叙事风格赋予悲剧作品深刻的内涵与意蕴。他在故事中融入丰富的想象与情感,抓住物质与精神矛盾的两极进行叙事布局与铺陈,以先"扬"后"抑"的叙事基调、静默的隐含作者、二元对立的叙事视角、宗教的救赎精神,以及暗合的同性恋观讲述悲剧主人公们无法圆融的爱情与人生。这些悲剧作品无疑潜藏着王尔德个人的人生路线,预言着他的最终归宿,并验证了他对生命与艺术本质的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15.
韩静慧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儿童文学作家,已创作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她的创作从内容上包括草原精神的真情抒写、城市现状的热切关注、"从草原走向城市"的哲理性反思三个部分,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在这种多元文化气质的表现中,"呼吁爱的回归"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6.
以《我的生命——一把上膛的枪》这部狄金森较具争议的诗歌作品的文本为据,从意象分析入手,联系诗人的生活及其创作体验,对该诗多重的思想主题作一评析。指出诗中的核心意象"枪"是诗人爱情与艺术人生的隐喻,它折射了狄金森的婚恋观及其对女性包括她本人从事文艺创作之困境的思索。对狄金森而言,爱意味着孤独,而文艺创作则是一种"殉美"体验,一种应该远离世俗物质诱惑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7.
元人爱情剧的题材与唐代传奇联系非常紧密 ,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从唐人小说到元人爱情剧 ,男女主人公的身份、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男女双方在爱情婚姻的主动权、在反抗外力的阻挠、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中 ,表现出的性格和精神是大不一样的。生产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时代的变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观念、习俗的变化 ;二是由于创作主体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8.
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代表作《基辅怨》中把主人公雅柯夫的受难与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以犹太民族的受难来反映整个世界的命运,从而深刻地体现了其"人人都是犹太人"的创作思想。本文拟对作者创作思想的形成,主人公雅柯夫的精神转变过程,以及文本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探究马拉默德"人人都是犹太人"这一创作思想的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朔用否定思维创作的小说,其否定精神不仅表现在小说的所指层面,而且表现在能指层面。体现在所指层面的否定精神,瓦解了中国传统的叙述形式。而这主要是通过颠覆叙述的可靠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归来"作家在新时期之初的人道主义立场和历史反思态度促进了当时启蒙思潮的生成和发展,促进了新时期之初"人的觉醒"。但他们的精神立场和创作也表现出内在的矛盾和困惑,在作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话语认同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归来"作家的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合法"身份的"老干部"形象,许多作品不断表述着"忠诚"的主题,这与"归来"群体的批判姿态和启蒙立场形成了矛盾。这些矛盾表明了新时期之初文学创作仍然受到意识形态合法性要求的强势钳制,也暴露出"归来"群体思想立场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