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熹释"义"为"心之制,事之宜",并认为"善善恶恶为义;"其"利"则有"自然之利"与"贪欲之私"两个层面的涵义。在"利"的"自然之利"的意义上,"义"即"利",两者有着高度的统一;在"贪欲之私"的层面上,"义""利"的价值诉求则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因此,"义""利"之间乃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而就朱熹的义利观所具有的超越历史局限性的普遍意义而言,它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历史典籍为根据,结合出土文献,对彻法、作爰田、"三农"等中国上古时期的农业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究。认为彻法是一种作田法,而非是赋税征收的一种方式;作爰田即把一亩地分成两块,轮流耕种;《周礼》中的"三农"不是指三种土地,而是指上、中、下三等人口多少不同、授田数量有异的农户,代指农民。  相似文献   

3.
"勇"是儒家"三达德"之一,它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子路和子夏同为孔门高徒,然而他们身上的"勇"却各具特色,子路所表现的是一种"侠义之勇",而子夏所展现的是一种"仁知之勇"。通过比较两人"勇"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清儒家之"勇"的内涵,分清生活中的"小勇"和"大勇",发扬儒家之"勇"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钱国宏 《中华魂》2013,(16):56-56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  相似文献   

5.
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斯芬克斯"之谜揭示了"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问题。在生成性、过程性思维平台,"斯芬克斯"之谜再次困扰众多思索者。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角,人之存在的本体论指证、人之存在是生成的过程、人之存在的本质向度、人之存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再揭"斯芬克斯"之谜提供了新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的宗教政策,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理"与"力"的结合,"理"是基本的,"力"是必要的,两者缺一不可。从人权的视角看,中国特色宗教政策之"理"体现在逻辑上和道德上、理论和实践中其内容的正当或正当性;中国特色宗教政策之"力"体现在其"理"的基础上的生命之"力"、逻辑之"力"、道德之"力"以及法律的保障力等。同时,论证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的界定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泥土之香"为核心,在"柔软"与"坚硬"两种对大地的想象中,可探讨余光中诗歌的梦想意识。"泥土"是一个极具趣味性的意象,既可以表现出"泥"的粘着性,又具备"土"的硬质性。从"盆地-乳香"到"厨房-饭香",展现出永恒童年的深度主题;"瓜果"、"香炉"与"壶"的形象,则蕴藏着内密性特质。晚近余诗涌现出更多"香火"味?"炉香"?"茶香"?"药香"等,这反映了关于大地的另一种想象模式,即坚硬世界的梦想。在"迷宫"的心理现象与坚硬"坯子"的启示下,可以看到某种"抵抗"意志,这种抵抗意志是向"低孤独"的宣战,是试图在"高孤独"情境中追忆永恒"童年"、感悟"宇宙性梦想"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九"体的认识,有简单粗疏之嫌。"汉三九"九章成篇、代屈立言、悼屈抒愤的形式和内容并不能有效地概括"九"体的特点。认为"九"体发源于先秦的"楚辞之三九",稍后在汉人手中正式定型。然自魏晋以来,其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尤其是宋以后,明确越过"汉三九",向"楚辞之三九"回归。内容上,凸显了两个新的主题,即抒写个人情思和祭祀。形式上,十一章与不分章的体制得到延续,另外,还出现了多种变体。  相似文献   

9.
晚唐“三十六体”到底是指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界有"三十六体"之说法,但历来有不同理解。刘昫在《旧唐书》中提出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是"三十六体"这一文学概念产生的前提和因子,宋祁在《新唐书》中"三十六体"之提法是这一问题引起关注的转折,而将其确定在骈文方面实际是对刘昫提法的一种解读,不应看作误读。"三十六体"并称的出现,最大可能是三人在诗文中大量用典和使用艳丽古涩辞藻的文学倾向,而这种倾向在骈文及艳情诗中都有表现。  相似文献   

10.
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死",强调人之"知生死"就是"知命",即明白"死生有命";面对"求之在天者"而非"求之在我者"的生死问题,人所能做的就是以"践仁"来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并借此获得对个体生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文学领域中对"小资产阶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小资产阶级"文学形象的研究;二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研究;三是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检索平台,从研究的内容和数量上看,文学形象研究占据主流;从研究态度上看,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作品中"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的态度还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态度都有一个由贬斥到褒扬的转变,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虽相对薄弱,但也有逐渐推进之势。由此,对"小资产阶级"相关命题的关注与研究可以成为理解现代文学、文化发展动力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非范畴化指在某种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中典型特征的过程。网络流行语"×哥"是一种典型的非范畴化现象,其非范畴化包括三个方面:结构的非范畴化、语体的非范畴化和语义的非范畴化。"×哥"族词语中,其结构出现多样化、搭配不稳定等特征。从情感意义来看,原有的亲属称谓中的褒义、尊敬之意已经弱化,出现褒义、贬义和中性意义。"×哥"其亲属属性特征已经脱落,而且其年长的特性也不稳定,而且随着"×哥"意义的丰富,其语义的男性特征也有脱落的迹象,可以指女性,也可以指物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作为建党重要人物的南陈—陈独秀和北李—李大钊却没有出席这次意义重大的会议。作者认为有以下四个原因:一、直接原因;公务繁忙;二、根本原因:对中共"一大"会议不重视;三、个人原因:心理和性格因素;四、地域原因:中共"一大"不可能在广州、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4.
郭象是魏晋玄学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提出了"适性"而为的理论,他认为事物是"自生"的,每个事物的"性分"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每个事物只能顺自己的"性分"而为,而且也只用"适性"而为。郭象的"适性"而为思想中有很浓的万物一体境界,体现了万物相通相融,体现了事物间的一种共通感、一种责任、一种尊重和一种平等。  相似文献   

15.
关于"所"字的词性,历来学者认识不一,文章综合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周法高先生所提倡的"代词性助词"较为合理。通过对《说苑》中的"所"进行穷尽式的量化研究,认为其中"所"作为代词性助词使用频率最高,占97%,名词"所"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假设连词"所"基本消失,其中有3例可认为是假设连词,也可认为是代词性助词。根据这一标准,"所"字为代词性助词。  相似文献   

16.
释“鼎”     
"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礼器,历史文化含量极重,所以该字演变发展出许多引申义。汉语中的"鼎足而三"、"鼎足三分"、"鼎足而立"均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鼎食"指列鼎而食,古代只有生活富裕的贵族阶级才可以列鼎而食,因此用"鼎食"比喻富贵人家的奢侈生活,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一般认为语气助词"呀"是"啊"的语音变体,但在近代汉语中,"呀"却有着相对独立的语法地位,直到清代才被逐渐纳入语气助词"啊"音变的轨道。同时,从比况助词"也似的"到"呀似的"、"那似的"、"哇似的"的词形变化中可以发现,在汉语史上存在从"呀→啊→呀、哇、哪……"演变的语音链条,"呀"存在丢掉韵头音变为"啊"的语言事实,因此我们不排除"呀"为"啊"一个来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境”字借用到文艺作品中来 ,到唐代较为多见。王昌龄是用得较多且较早的一位。王昌龄诗论中的“境”有的指客观物境 ,有的指内心之境。他在佛教“境”说的影响下 ,提出了“诗有三境”之说。分析了佛教法相宗之“境”说与王昌龄诗“境”说之间的逻辑联系 ,并认为王昌龄在意境论发展史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学者戴震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治学和教育经验。在教育实践上,戴震贵"知"。他认为"知"是人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戴震的"知"并非先验论的"良知",而是偏于"知识性"的"知",其实质是"心知",这种"知"是依附于身体的"血气"而存在的,"有血气,斯有心知"。"心知"论表明了只有在后天学习的基础上,才能认识到真理,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20.
"风骨"一词在汉语诗学批评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汉文化中,它最早源于人物品评,随后转向诗文、书法、绘画等多个艺术门类。值得研究的是在我们多民族大家庭里,特别是在我国彝族发达的诗文论里,"风"、"骨"有别样的内涵,它们同样在自己的诗学理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