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八亿多手机用户中有35%用手机上网,其中大学生是主体,他们用手机WAP上网和用即时通讯工具聊天使手机不仅具有人际传播功能而且具有大众传播功能。如果高校应对不力,手机上网可能会诱发和助长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以此通知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了手机如何变革了校园网络舆情环境,阐明了研判校园网络舆情应遵循的原则,指出了应避免的误区,最后从构建队伍培养机制、管理机制、引导机制、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文化熏陶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管理应对。  相似文献   

2.
校园网络舆情是指学生通过网络表达对学校事务、社会热点及社会公共事务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观点和看法。校园网络舆情的生成过程可分为发生期、高涨期和回落期三个阶段,结合校园网络舆情生成的阶段特征,探索应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对防止校园网络舆情的发生和扩大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网络、手机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悄然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在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具有传播主体多样、速度快捷、后果具破坏性等特征,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予以高度重视。高校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信息发布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公信力机制、教育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通过官方机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从而掌握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和引导的主动权,增强网络舆情传播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一种新形态的学生骨干应运而生,即高校网络管理学生骨干。高校网络管理学生骨干具有网络舆情收集、网络舆情引导、信息沟通交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高校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型能力培养、网络技术培训等方式培养高校网络管理学生骨干,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网络媒介以其便捷、快速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高校师生,其发展既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疏导带来了新的契机,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校园BBS论坛、校园贴吧、师生个人网页和博客等校园网络媒介具有"开放性"、"突发性"、"随意性"、"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文中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背景、特点和主要内容,提出建构高校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舆情引导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科学的引导高校舆情、及时化解校园冲突危机,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和高校管理阶层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题中之意.新形势下的高校舆情工作应继续发挥传统引导途径的优势,同时积极整合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社会第三方等新途径;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求同存异法、事实发布法、权威访谈法、议程设置法以及网络新闻评论法等来化解校园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7.
网络媒介是舆情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高校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使用互联网也更加便捷。网络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不同于与其他群体网络舆情的特点,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控机制,对于推进高校管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是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控制不良网络舆情,维护校园稳定,是高校管理者重要而又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依据互联网的特点,探讨如何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控机制以及如何疏导舆情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舆情生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其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即形成移动互联网舆情.移动互联网舆情具有跨时空性、泛在性、强互动性、零时延性、群体极化性、井喷型爆发等特点.在舆情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舆情的表现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手机等移动载体对于舆情参与程度的变化,以把握舆情变动规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和业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要清楚地看到,面对网络的迅猛发展,高校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只有认真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了解学生的舆情方向,才能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网络舆情观,维护校园的稳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表现出信息传播的直接与快速,表现形式多样化复杂化,舆情内容的从众化等特点,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MMC(Monitor Management Control,监测管理控制)预警机制的构建,可以及时发现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并掌握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做到准确预警,积极进行疏导,化解舆情危机,消除不良影响,使得高校校园网络成为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  相似文献   

12.
浅析新形式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大学生座谈会和大学生上网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出发,分析了大学生上网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叙述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并从校园网络文化定位、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和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论述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可 《国际公关》2023,(22):155-158
在互联网互动平台繁荣发展的今天,网络舆情已经对学校造成了巨大压力。高校辅导员深耕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校园管理决策类以及安全类、师德师风类、带学校标签的学生生活作风问题类等的舆情时,高校辅导员应该在舆情孕育的初期消融舆情,在舆情扩散的前期抑制舆情,在舆情发展的后期引导舆情正确走向,从根本上防控舆情,肃清校园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4.
关注网络舆情,把握舆情发展动向业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的生成机制,具有开放性与虚拟性、复杂性与多元性、即时性与交互性、波动性与非理性等特征。当今,大学生思想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引导和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关节点。因此,多视角探索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无疑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以及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与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高校网络舆情,即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如何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和谐的网络环境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推广和应用将大众带入全媒体时代,也将高校网络舆情推向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关乎校园的安全稳定,也关乎大学生对高校声誉的评价、对自身行为的理性认知以及对社会的情感投射。本文以梳理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作为逻辑起点,厘清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从掌握舆情治理的主动权、遵循舆情回应的基本原则、建立舆情应急处理机制、提升舆情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素养等方面提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和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使活跃在网络空间中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这一特殊群体逐渐崛起,并在引领校园舆情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探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现状及培养,是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营造和谐校园网络舆情环境、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突发校园舆情事件时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在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纠错”作用并科学高效地处理舆情事件。为此需要完善高校应急网络舆论防范机制、监测机制、处理机制;掌握处理校园应急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动权,培养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和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维持高校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9.
以"北邮人论坛"为调查分析对象,选取2010年4月——2011年3月间每周回复量最多的50大发帖(总计2600条帖子),使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话题内容将发帖分为社会、学校、个人及其他四大类,从话题结构、舆情主体特征及发展趋势等多个角度探析北京邮电大学校园网络舆情产生、发展和传播的规律。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校园网络舆情分时间段管理和重大事件管理、建立分层预警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为学校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婷 《国际公关》2023,(13):129-131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频发且复杂多样,严重威胁了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本文从社会网络中强弱关系视角出发,根据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划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网络强弱关系人群。基于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与特征分析,提出了依靠强弱关系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实际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