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文精神是人们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和各种生活问题中所体现出来的以强调人的发展和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为内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陕西地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精神内涵极为丰富。着力弘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炎黄文化精神;"崇德尚义,贵法重功"的周秦文化精神;"开放包容,大气磅礴"的汉唐文化精神;"勤学深思,继往开来"的关学文化精神;"艰苦奋斗,务实创业"的延安革命文化精神,对重塑陕西人的精神风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钟形罩》是美国当代女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以女主人公埃斯特独特的眼光和身体洞察,感受"父权制"文化的虚伪、丑陋和专制,是知识女性充分利用"看"的权力,对不公平的社会文化的反抗和消解,是女性主体性的充分体现;而埃斯特被精神分析、监控的身心体验揭示了女性个体在"父权制"政治权力下的"被看"和被客体化的社会地位。文章从女性文化视角解读《钟形罩》文本中"钟形罩"意象的涵义,揭示普拉斯悲剧的社会文化本质。"钟形罩"意象阐释为笼罩女性的"父权制"社会文化的一切产物;"看"与"被看"象征了女性个人主体与社会文化权力和地位之间的关系。埃斯特在"钟形罩"里"看"与"被看"的权力较量彰显了女性主体性表达的强烈愿望和女性身体被政治文化客体化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连云港市中医院在推进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认为"形象、文体、品牌"三大工程促进中医院文化"形"的构建;"名医、德育、关爱"三大战略提升了中医院文化"神"的塑造;"形神兼备"的中医药文化促进了医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中国当代社会进入新世纪,举国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的精神内核植根于儒学的人际和谐和道学的人与自然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中,与西方社会的人本思想本质不尽相同。以此对"以人为本"正本清源,阐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能真正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对全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夯实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未来社会人的不断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认识"自然辩证法"之"自"、"然"、"辩"、"证"、"法",有别一种含义。对自然辩证法而言,"自"所体现的是顺应自然、大道自然,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体现了务虚、无为的思想;"辩"体现的不仅是杨朱的无为、老庄的道法,更是佛家的参禅悟道,实际上,自然辩证法的根本不在于"辩",而在于"悟";"证"体现的是致良知;"法"所体现的应是固守世界伦理金规则。一言以蔽之,自然辩证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大道自然、突破樊笼、法平如水。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旗手","鲁迅"在延安时期已经成了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延安新文化的象征。"鲁迅"之所以在延安深入人心,是与其作品在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广泛传播分不开的。"鲁迅"在延安是以如下几种形式得以传播的:鲁迅作品在延安被大量编辑、出版和改编;在延安举行了多场的大型鲁迅纪念活动;"鲁迅研究"在延安已成为"显学"。1942年前后,在延安出现的以"鲁迅"为名目的文艺新潮,正是由这场"鲁迅热"催生而出的。  相似文献   

7.
"前宗族形态"指有聚合无世系,其历史趋势是以源于一宗的父系世系整合族类关系;"后宗族形态"指有世系无聚居,其历史趋势是父系世系与传统的族居形式逐渐脱离,并衍化为一种文化性范畴。中国明清以来直至近现代社会中广泛发生的联宗活动以及所由形成的联宗组织,就具有进入"后宗族形态"的基本特征。而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后宗族形态"有可能成为中国宗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民族构成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在一些多民族杂居分布的地域社会中,文化现象并非以"民族"为单位而呈现出某种地域整体性特征。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侗等族社会中流行的"款"这一传统的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地域共性特征的分析,进而比较了苗族三大方言中黔东方言的"黑苗"与湘西方言的"红苗"在清代苗民起义中组织形式的不同,揭示了地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跨"民族"的文化"共性"现象。并对长期以来的惯于从"民族文化"视野对"地域文化"进行人为"分割"的倾向提出了若干反思。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当代中国大学文化正面临着多重的挑战和考验。如何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困惑与问题,创造性地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鉴于此,我校邀请几位专家以"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为主题进行了座谈,就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实然"与"应然"、"定位"与"使命"、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的路径、大学文化的性质以及以策划来统领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工作和构建富有特色的大学激励文化等,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10.
庄子通过对"道"与"言"、"言"与"意"之间关系的阐释,提出了"道不可言"、"得意忘言"等语言观。庄子的语言观对当代教学改革有如下启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启发当代师者应具备真才实学;"道不可言"、"言不尽意"启发师者应教授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大辩不言"、"行不言之教"启发师者打破单一语言教学模式,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得意而忘言"启发师者教学的目的不应是书本,而是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1.
就学者新说中古诗歌中"伊""於""为""试"等是词头,"应""已""云""来""其""取"等为词尾的观点,文章从宏观与微观角度作细致准确研究,论定它们都不是附加式构词。得出结论为:"伊~"或表肯定和强调语气,或为判断系词;"於"为"於乎"之省,"为~"为泛义动词;"试~"或为动词"尝试",或为副词"姑且";"~应"为动词"应当";"~已"或是"以"的通假,或为副词"已经";"~云",或是动词"说",或为"运"的通假;"~来"为助词;"其"为助词,"载"是"才"的通假;"~取"为泛义动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不少杰出文人认为悲感是文学魅力的最高境界。《周易》、《诗经》和《楚辞》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主源。空间悲感、时间悲感和生命悲感则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类型。"登高"和"望月"构成了空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春恨"、"秋悲"、"暮愁"和"夜怨"构成了时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悼亡"、"忧生"、"嗟贫"、"黍离"、"迟暮"构成了生命悲感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3.
清末到民国年间,华北乡村中的"好汉"群体成员主要包括"精英型"、好赖型与"无赖型",总体特征是凭借"强力"在乡村社会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或因有一定的文化休养,热心于公益事业,在乡民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乡民的信赖;或因其身怀绝技,但从不欺压普通百姓,属于"红道""黑道"的两路人,被乡民称为"好赖人";或因其横行乡里,对民众利益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民众所不齿。他们的行为对乡村社会产生着不同寻常的影响,"精英型"抑制"劣绅"不法行为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动员村民参与村政建设;"好赖型"既有维护乡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积极作用,也因其不良嗜好,对乡村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无赖型"是乡村社会的破坏力量,一旦攫取了乡村权力,就成为一种典型的"横暴"权力。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规范化"准则正向人的情感、习俗和文化艺术领域浸蚀蔓延,遏制下层文化活力,造成"土壤板结",引发文化的生态灾难。陕西传统建筑彩作样式保护的调查实践唤醒了这一认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乃是一个民族的根本。面临重重习见,只有下功夫把问题考识理清,艺术人类学的知识生产才能对当代"规范"观的再校正产生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日本茶道讲究摈弃悦乐甘于苦寂,潜心探究精神修炼之道。型、气、美、禅是其独特的四大文化元素。"型"为了摸索"道"而存在,是茶人通过百般冥思才能抵达的无形的茶道规则和境界;"气"是指主人和客人在茶室中对彼此的用心,以"一期一会"精神为最终形象,隐现了人与人相互尊重的精神;"美"是指原本不那么起眼的实用性茶具中所散发出的不拘泥、不刻意、不修饰的自然之美;"禅"是指从茶的感官特质、饮茶氛围或心境来看,茶与禅的静寂、幽玄、枯淡特性的相融相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对"断裂性"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当代文学史书写"研究的深入。引入"断裂性"视域,重视断裂性的文化内涵,有力的突显出文学史书写中对于叙述中的统一性和平顺性追求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7.
运用历史回顾的方法分析美国当代流行文化。分析认为,分析美国当代流行文化,必须将其置于产生这种文化意识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人文观念的框架下进行; 依据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流行文化批判的立场,主张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兴起是工业、都市、大众消费时代的文化意识的崛起;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学说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动量词"番""通""气"都表示动量的持续,但在情态义和色彩义上却存在差异。在情态义方面,"番"表现动作的"繁复"情态;"通"表现动作的"浑然"情态;"气"表现动作的"率性"情态。在色彩义方面,"番"在情感色彩和语体色彩上都表现出"中性"态;"通"在情感色彩上表现出"非褒义"态,在语体色彩上表现出"中性"态;"气"在情感色彩上表现出"非褒义"态,在语体色彩上表现出"偏口语"态。它们都可从语源上找到解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盛涛 《东方论坛》2010,(2):60-63,68
小沈阳在《不差钱》中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暧昧性。首先,其非男非女的装扮体现了性别身份的暧昧,这不仅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想象,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涉功能和反讽意义;这不仅在美学上颠覆了传统文化对男性"阳刚之气"的审美界定,而且更是一种后喻文化意义上的美学叛乱。其次,"小沈阳"与"毕福剑"的关系,体现了通俗文化与官方主流文化的暧昧性,体现了意识形态在当代具有格拉姆希意义上的"社会粘合剂"作用或马尔库赛意义上的个体与现实诸条件的"想象性关系"。这种暧昧性使人们很难真正读懂小沈阳,这也使他不仅成为娱乐意义上的"小沈阳",而且成为当代文化意义上的"小沈阳"。  相似文献   

20.
桐子是梧桐树的果实,民间常见,具有食用与药用价值。桐子是凤凰之食;文人食用桐子,不仅疗饥,亦且明志。梧桐果实离离,《诗经》中用以比喻君子的嘉德懿行,也比喻女子的繁衍生育。桐子易于繁殖,"桐实生桐",《越绝书》中用以揭示遗传规律。桐子成串下垂,鸟雀栖息于梧桐,以桐子为食;"桐乳致巢",《庄子》用以说明因果关系。桐子、梧子与"同子"、"吾子"谐音,南朝乐府民歌用以抒发爱情心声。桐子的实用价值与文化意义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