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尚礼"精神,西方传统文化精神是"尚力"精神。礼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主体。"力"是唯一将西方文化三要素构成一体并且传承不断的文化精神。"尚礼"精神作为一种传统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大现实意义。"尚力"文化已经发展到自己的一个高峰时期,它所造成的三大人类危机——环境危机、战争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21世纪应该是"尚礼"和"尚力"两种文化精神或者说是文化价值观念对立互补的世纪。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礼乐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只能用"尚礼"精神来概括。礼既是现实关系,又是原理、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周公与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代表人物。尚礼精神对现代文化发展,特别是对解决人类社会目前存在的三大危机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礼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西周的礼乐文明是这一文化模式的上古形态,汉代礼文化的重建完成了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开端的文化转型。此后,礼文化通过对一些新的、外来的文化要素的不断整合、吸收,保持了自身内在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统一。礼将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制度规范和精神心态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红色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精神指向,是其主体精神,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在红色精神中都有体现,红色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了革命性转换和升华;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中,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在建设当代和谐社会中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可惜近代以来,"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却越来越被人们忽视,由于"礼"的缺失造成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现在需要我们对"礼"进行重新认识,需要我们创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礼仪规范.在这个创建过程当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有其地位,只要我们能够对传统"礼"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它体现时代性,就可以使之为当代和谐文化特别是礼仪文化的发展发挥作用.传统"礼"的当代意义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之梦,其实现不能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基座,"中庸"、"王道"和"世界主义"思想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7.
礼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是早期人类尊神祈福的宗教典礼,自西周以后逐渐成为国家统治的辅助工具,具有约束人们行为与思想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礼"的思想精华,尽管时代不同,内涵存在差异,但是传统文化之"礼"的精神,却是可以服务于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的.  相似文献   

8.
自近代以来,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先进分子的不懈探索和推动下,中国文化相继实现了从传统文化到近代资产阶级文化、从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转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通过领导文化建设,不断开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局面。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变革和转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不仅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0.
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凝结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发展的轨迹,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后通过分析国内、国际局势,顺应广大人民呼声,中国共产党进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虽然这一努力没能阻止内战爆发,但其过程不仅使全国人民看清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极大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全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而且整个和平民主斗争努力的实践,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继续秉承和平、民主、协商的精神,领导各党派与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在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大致经过了戊戌变法前的物质层面的变革、戊戌变法后的制度层面的变革和五四运动时期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变革三个阶段,但是,都未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渐探索到了发展中国新文化的正确途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形成并在此后不断丰富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文化的精神旗帜和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并经党的十五大系统阐发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文化的精神旗帜和前进方向.这是中国近代先进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次重大的历史性推进.中国近代史表明,作为中国先进政治力量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也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所以其历史地位尤为重要,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由遵义会议衍生出的遵义会议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励志奋进,勇往直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新时代背景下,遵义会议及其精神依然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价值,作为红色文化的标志之一,其精神力量仍然可以发挥激励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砥砺奋进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出现过拒绝接受外来文化和全盘西化两种极端现象,其根源都是缺乏文化自信,既影响了近代中国文化建设又影响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对中华民 族文化充满自信,并从历史和现实依据以及方法论等方面论述了文化自信的问题,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处理传统与当代以及中外文化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文化观,从而实现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十八大用24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要求。文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理解和阐释: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土壤和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这两种精神相辅相成、相融相生。通过民族精神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凝聚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现时代特点;进行时代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改革创新的时代步伐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6.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初心使命践行中孕育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凝练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基因密码。伟大建党精神涵养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念情怀,践行初心、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以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红色情怀。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涵养的三大情怀,对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携手奋进新阶段、开启新征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旧中国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成功探索为中国社会选择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之门,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危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是一脉相承的,同时随着时代任务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党性观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性观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的新实践,明确了当前阶段党性和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核心内容、关键环节,形成了自身较为系统、独特的党性观。习近平党性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党性思想当代创新的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蕴:丰富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方法论,深化了对“党性人民性统一论”的认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贯通,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尼共(毛)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取得革命的胜利,基本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近期目标。当前,深入研究其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党的建设及民主革命理论的正确性是其革命成功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