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则徐是被近现代学者尊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伟大历史人物。经过一百年来对于林则徐的热点讨论,我们应该在以往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视野中来考察林则徐的伟大历史贡献及其地位。虽然说,林则徐在当时对于"睁眼看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反思与启蒙远不如他的后辈们来的完备和具有系统性。但是,他继承了自宋代以来朱熹、李贽等所秉承的勇于创新进取的文化精神,率先突破固有的文化思维,探索新的适应时代变化的图强之路,其艰辛困难是后人所难于想象的,其阻力的强度是后来者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中国传统主流优秀文化传承重要转折时期的"筚路蓝缕"之功,应该被永久地载入史册,为我们后世所敬仰和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反思表明,应当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既不能用封建主义或带有封建色彩的东西去反对资本主义,也不能照搬西方文化。那种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主张,确实进入了“误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正确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7,(1)
回顾以冯友兰为中心的关于传统文化继承问题的思想讨论,结合哲学诠释学的视野,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是从"批判的继承"转变为"创造的继承"。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诠释与应用实践",达致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目的,使中国文化在保持认同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文化传承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只有通过创造性地继承和有继承地创造,才能在文化的发展中使文化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得到统一。历史传承的文本在每一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新的理解,而需要不断更新其意义。当代的文化继承,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训诂层次,而应使文本积极地向新时代开放,把文本的思想与我们自己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成为过去与现在的视界融合。当代的文化传承,不是把古典文本的意义固定化、单一化,而是让今人与历史文本进行创造性对话,对典籍文本作创造性诠释,对传统文本的普遍性内涵进行新的诠释和改造,以适应当代社会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 如何对待儒家传统文化?有人认为它是封建性的"粪堆文化","是一个封闭性的自足体系","严重地阻碍了社会改革",必须彻底地抛弃.也有的人鼓吹"儒学复兴",提倡"儒学第三期",对它全盘地肯定.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儒家传统文化同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一样,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文化实体.对它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当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给以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湖湘文化是在湖南地区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城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总是随着中华文化史的变迁、发展而不断地演变、重构.一方面,湖湘文化面临一场由伦理-政治型的传统湖湘文化转型为工商型的现代湖湘文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湖湘文化传统资源在现代文化转型与新世纪人类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被丢弃,而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6.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特别是学校应当高度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从小开始,因此小学应把此事作为重要教育内容.要让小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思想和意识,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学校教育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全国林则徐研究,开始于五十年代末,广东中山大学历史系以编辑出版《林则徐集》为中心,已开展较全面的林则徐研究。福建林则徐研究大体与全国性研究相同步,当时福州市筹办林则徐纪念馆,开始着手征集林则徐文物,福卅市文管会和省博物馆也注意收集汇编林则徐传记等历史资料,一九六○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成立“林则徐传刀课题组开展对林则徐生平的系统研究。七十年代,杨国桢又进一步搜集史料,最后完成了《林则徐传》一书的写作,于一九八一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其含义就是要打破过去视传统文化为零散的、被后人随意选择的各种观念的大杂烩的做法,而将其提升为一种整体的、可传承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可以把传统的燕赵文化划分为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三个不同的传承体系.本组讨论旨在对这三种文化的特色、内容、影响等进行概括定性,梳理出其各自的脉络和走向,使之以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的方式呈现于世.研究、总结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从方法和目的上讲都是要将混沌的历史和文化清晰化、明朗化,通过勾勒历史的逻辑和线条,以昭示未来的方向.从学术的角度我们认为,通过优秀文化传承体系这一新的研究视角,能够对以往的有关河北文化的研究成果作一个很好的概括与提升,使以往的研究凝聚成为真正的思想文化研究成果中的网上纽结,使以往的经验型研究上升为理论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从实践的角度我们认为,河北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河北精神家园的建设,进而推动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姓名文化传承到今天,仅保留了姓加名的命名形式,而摒弃了字号。本文从论述中国目前的姓名管理制度出发,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体系不完善,重名现象严重,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姓名自主权,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等。我们通过对比古今海外的姓名管理制度的优缺点,认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姓名管理制度应该做到既能充分保障公民的姓名自由,又能传承其传统文化,并且能有效地避免重名问题。由此,我们提出应该修改身份证条例,实行姓、名、字号一个都不能少的命名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其含义就是要打破过去视传统文化为零散的、被后人随意选择的各种观念的大杂烩的做法,而将其提升为一种整体的、可传承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可以把传统的燕赵文化划分为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三个不同的传承体系.本组讨论旨在对这三种文化的特色、内容、影响等进行概括定性,梳理出其各自的脉络和走向,使之以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的方式呈现于世.研究、总结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从方法和目的上讲都是要将混沌的历史和文化清晰化、明朗化,通过勾勒历史的逻辑和线条,以昭示未来的方向.从学术的角度我们认为,通过优秀文化传承体系这一新的研究视角,能够对以往的有关河北文化的研究成果作一个很好的概括与提升,使以往的研究凝聚成为真正的思想文化研究成果中的网上纽结,使以往的经验型研究上升为理论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从实践的角度我们认为,河北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河北精神家园的建设,进而推动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其含义就是要打破过去视传统文化为零散的、被后人随意选择的各种观念的大杂烩的做法,而将其提升为一种整体的、可传承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可以把传统的燕赵文化划分为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三个不同的传承体系.本组讨论旨在对这三种文化的特色、内容、影响等进行概括定性,梳理出其各自的脉络和走向,使之以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的方式呈现于世.研究、总结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从方法和目的上讲都是要将混沌的历史和文化清晰化、明朗化,通过勾勒历史的逻辑和线条,以昭示未来的方向.从学术的角度我们认为,通过优秀文化传承体系这一新的研究视角,能够对以往的有关河北文化的研究成果作一个很好的概括与提升,使以往的研究凝聚成为真正的思想文化研究成果中的网上纽结,使以往的经验型研究上升为理论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从实践的角度我们认为,河北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河北精神家园的建设,进而推动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9个民族成分.虽然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依然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少数民族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以往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的研究,较多地偏重在对“口耳相传”这一基本特征的把握上.历史上贵州少数民族大多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生产和生活中的许多东西的确需要靠日耳相传来实现.但只要对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中的文化传承进行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绝非“口耳相传”就能全部概括.它有一整套让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延续下去的运行机制,有各种不同的传承方式,有一些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作用的人和载体.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的研究,需要有一种动态的把握和深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承载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家族文化满足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需要,今天依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虽然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性,新时代也需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但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传统家族文化传承主体逐渐缺失、传承过程发生改变的现象,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态势,致使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日趋衰弱。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应当在遵循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变迁规律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其现代社会价值,让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成为人们心灵和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受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影响,地方居民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普遍存在认同危机的现象,文化认同危机严重影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建构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记忆场所理论视角,结合黄山市“保徽、建徽、改徽”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保徽”传承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建徽”创造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改徽”拓展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研究认为通过对地方文化记忆场所的传承、创造与拓展能够有效地唤起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记忆,强化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从而长效地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袁航 《理论界》2013,(6):34-36
在新的文化并喻期,面对日益深刻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中国文化,亦或是儒家思想和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是积极主动地应对、适应这种挑战,并在其中实现创新、发展,还是选择回避,甚至是逃避现实,视而不见呢?本文从发展的视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地提出了文化全球化:中国文化不能说不,我们必须一方面在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其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在文化发展中的缺失,与我们忽视历史的经验迷失本土化、理不清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失落本土化、盲目提出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与世界接轨"虚无本土化有关.以守护家园的文化立场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问题,必须弄清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在全球化视域中生成本土化,扬弃地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增强并培育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赵跃 《东岳论丛》2022,(8):55-61
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传承与传播是各国都要面对的问题。伊朗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与创新性传播为其他文明古国提供了参照。伊朗戏剧文化在传承古老叙事传统的同时,与当代社会文化相融合,并积极在国际合作框架内寻求发展。对伊朗戏剧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分析,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互通提供有益借鉴,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寻求更多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文化人类学的视域下对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变迁、传承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传承和完善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罗贵榕 《天府新论》2016,(5):145-152
中国传统的革命叙事,在真实性问题、暴力问题、国共关系问题及先进性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悖反现象,其根源在于:政治合法性要求对革命叙事的过度期望;阶级斗争思维模式对革命叙事的过度侵蚀;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对传统革命叙事的潜在影响。重构中国革命叙事,应当以和平统一为宗旨,重构国共关系革命叙事;应当坚持真实性原则与人性原则,摒弃任意改写历史、过度夸张等叙事手法;应当卸下革命叙事为政治合法性辩护的沉重负担,恢复其传承优秀传统、塑造现代文明、开创时代精神的叙事宗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讨论传统文化内涵及其保护和传承的意义的基础上,从四方面探讨了韩国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经验措施:一是不断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建立一系列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高效机制;三是注重培养民众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四是开拓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为旨归的多种文化产业项目。由此反观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现状,我们在上位阶立法、监管体制、资金和人力资源、民众认同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