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犹太人是最初生活在西亚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公元70年,其“圣城”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摧毁之后,犹太人便开始了他们远离故土、辗转流散于欧亚大陆的苦难历程。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高扬着自己的民族意识,自强不息。北宋年间,一部分东徙的犹太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开封。在中国皇帝准许他们“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①的宏恩下,他们在这里安顿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兴盛一时的犹太社团,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然而,大约在700年后,他们却最终令人意外地悄然融入了当地的居民之中,曾经辉煌一…  相似文献   

2.
最近出版的王学泰先生《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向读者说明:“游民”这个在以往中国文化研究中不大被重视的阶层,其实对中国政治。文化和广大国民心理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所以,游民阶层的组织方式、社会理想、行为准则、游民文化的传播方式等等,都应该是中国文化研究中不应忽视的课题。 为了提示这个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该书的《序言》用了一个十分醒目的标题:发现另一个中国。并且认为这个以往被忽略的‘’另一个中国”,其分量与中国文化中那些久已声名赫赫的内容相比,并不见得就轻微一些;因此,所谓“大传统”“小传统”…  相似文献   

3.
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共同体。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大融合的重新组合过程,而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则是这个过程中历史意义最为深远的一环。拓跋鲜卑本是我国北部地区的一个原始游牧部落,在南下中原汉地,建立北魏民族政权的历史过程中,它适应中原汉族地区业已存在的比较先进的封建农耕文化,全面地走上了农业化、封建化、汉化…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孔乙己》,用字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的反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作者通过塑造孔乙己这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这类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同时也看到封建科举制度涨害该书人的无情和残酷。因此,《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的战斗檄文。作为一篇小说,作者首先用叙述的方法交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活动的环境,随即又用肖像描写刻划了孔乙己的外貌,以及孔乙己在平常日子里的一些典型言行。这样,一个在特定环…  相似文献   

5.
张礼刚 《理论界》2008,(4):177-178
单士厘是近代中国一位重要的知识女性。作者根据她的著作,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了她对犹太问题的一些看法。她在认识犹太人这个问题时注重史料的收集和中西对比,不但对西方的犹太文化与历史有着系统的认识,而且对开封古代犹太人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她的认识开风气之先,爱国之情浸染于其中。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化看我国民族性格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民族性格就是指一个民族的群体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斯大林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在这里,斯大林指出了构成一个民族的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共同的地域,二是共同的经济活  相似文献   

7.
任何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必然要求文化观念的相应转变。对一个民族来说,共同的文化观念在建造民族的共同意识,协调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保证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巨大凝聚作用。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基本的文化观念作为共同价值取向、共同的追求目标、共同的精神纽带,那么,这个民族就如没有灵魂,没有脊梁,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成为没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改变旧的文化观念,建设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型文化,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犹太民族素有相互联系,相互帮助的传统.历史上,形成于不同年代、生活在不同地区的犹太人社区出于犹太民族传统相互间建立起联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在不同历史时期来华的犹太人之间也不例外.本文介绍的两封与中国开封犹太人有关的中文信函就是犹太民族这一传统的见证.一封由上海犹太人发出的信件清楚地表明犹太人之间的亲情以及对传统的执着和固守,而另一封由开封犹太人发出的信件则表达了当时开封犹太人对犹太民族传统信仰的感情和切盼能获得外界帮助的心情.鉴于这两封用中文撰写的信函是第一次在国内公布,对于人们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特别是开封犹太人当时的状况和要求具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创造和传承的历史脉络、经济状况和文化心理,对特定民族共同心理的认定以及对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媒体传播形式已通过其广泛的传播方式和功能要求而获得受众的认可的今天,新媒体与民族文化结合这一形式也已经慢慢随着民族文化思潮得到重视,而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深层结构和属性,也将随之改变其原有的意识形态,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10.
“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这两个表述资本主义时期民族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概念,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但我怀疑它们的科学性。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给民族下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个定义是科学的。它表明民族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既不同于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以及以若干血缘关系相近的氏族组合而成的部落,也不同于以人们的遗传特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文化心态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复杂矛盾的心态在中国古代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有其心理原因,所以称作文化心态。蒲松龄的文化心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科举制度既欣羡,又怨恨。为了使个体价值得到社会的公认,他不得不奔竞于科场;但久困场屋的愤懑,又激发他对科举制度进行批判。(2)《聊斋志异》对男女爱情的描写,并非反映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而是寄托了他寻求红颜知己的理想。(3)深切的现实感受,一方面固然把蒲松龄引向宗教,但同时也激发了他对宗教信仰的怀疑。  相似文献   

12.
论先秦的饮食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告子》篇记载告子的话说:“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也反复强调:“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手段,同时又是对自身本能高度理性发展的文化晶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展示了这个民族的思想和心理,是民族传  相似文献   

13.
王毅:2005年之中,一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就是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科举被废除虽然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之久了,但是它的影响、它给中国历史留下的许多值得思考之处,这些东西的意义还远远没有消逝。所以恰逢这样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就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以及科举制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做一点讨论。王学泰: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个题目之下,有些什么值得今天特别回味和深入认识的问题。科举之废与晚清局势王毅:现在人们对于科举和科举时代的教育与考试制度可能已经感觉十分遥远。举一个例子,汪曾祺先生在1957年发表一篇介绍国子监…  相似文献   

14.
由张碧波、董国尧主编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卷》的出版,是学术界一大盛事,也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研究的一座丰碑.张碧波先生主持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课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项目,课题组历经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1987年和1989年,相继推出《北方文化研究》第一集和第二集,收入论文70余篇.1993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全书120余万字.此次又出版了《专题文化卷》,标志着课题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5.
汉化给少数民族带来的不仅有所谓的繁荣,更有伤痛。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迁洛阳、屏北语、禁胡服、变姓氏等汉化措施在极大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历来被视为极其大义的举措。但其改革过于激进,强权汉化给鲜卑民族、文化都造成了巨大伤害,以致鲜卑丧失了民族特色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对译者来说其翻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具有共性与个性,从而形成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本文根据包惠南先生的分类,从语言与文化的不同层面探讨霍译本《红楼梦》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17.
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民族心理是民族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阶级心理是阶级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区别,从客观方面来说,其根源在于民族和阶级不同的社会存在条件和不同的活动规律。首先,民族和阶级形成的条件不同。民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联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阶级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则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阶级是在民族(氏族、部落)形成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以后才出现的。其次,划分民族和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划分民族的标准,虽然一般说就是民族形成的四个基本条件,但是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民族前三个条件的一个、两个、甚至全部消失了,但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仍然可以维持民族共同体的存在。所以,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不但是划分民族的重要标准,而且有时可以成为唯一的标准。而在划分阶级的标准中,对生产的资料的占有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阶级划分的基础。这种不同说明,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8.
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前导———读《中国文化现代化》吕红平一个民族的振兴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民族主体意识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而这又离不开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的更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更新...  相似文献   

19.
陈埭丁氏回族汉化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居于闽南泉州晋东平原上的陈埭丁氏回族,自南宋末年“肇基始祖节斋公由苏入泉,居于桐城之文山里,递传三世顾德公徙居陈江”的7个多世纪以来,“业日以拓.族日以大”,发展成了今被誉为“陈埭万人丁”的大姓巨族,有回民2万人.据《丁氏族谱》记载,丁氏“教宗回回”,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民族.1979年政府重申了陈埭丁氏回族的民族成份.然而.从丁氏回族社区的田野调查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风俗习惯.丁氏回族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汉化.在700多年与汉族共同生息和交往的历史发展中,陈埭丁氏回族经历了一个其文化内涵逐渐失去伊斯兰文化因素而不断趋同于汉文化的过程.那么,影响这一汉化过程的原因是什么?这里,笔者拟对此略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陈连开为支持《中国民族文化大观》、《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的出版,日本国以学校法人、学习院理事津田正裕先生为团长,率团于2月20──25日专程来考察访问。这是中日友好,从政治、经济领域向文化建设领域发展的一个生动的例子。日本友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