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真诰》前十八卷所有韵文为考察对象,通过对《真诰》用韵分析,并将其用韵特征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歌用韵进行比较,根据比照结论,从用韵角度考证其成书年代。其成书年代主要在晋代,但少部分文献应为齐梁时期写定的,与从文献角度考证的年代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两种考证方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说明利用道经中的韵文用韵考证道教典籍的写定年代是可行的,同时也证明了道经的用韵与当时的文人诗歌的用韵系统一致性,为考证道经成书时代开辟了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汤式散曲小令用韵简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式是元末明初一位具有代表性和过渡性的散曲家。研究其散曲小令的用韵,将有利于大家了解这一时期散曲北小令用韵的一些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得知:在其161首小令中,押韵方式共6种,有5类7首超越《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与明代前期、中期、中后期代表性散曲家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比较,发现汤式在小令用韵方面还是较为严格地遵守《中原音韵》的韵部押韵的。  相似文献   

3.
《老子》韵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三大部分:一、依王力古韵三十部,将《老子》各章所有入韵之字表而谱之;二、自用韵之部居、韵在句中之位置、韵在章中之位置、用韵之数量、用韵比配之形式等角度,归纳出《老子》用韵40例;三、古今诸家对《老子》韵读之研究,多有失误所在。究其失误之由,则主要在于对《老子》韵例之特殊性及《老子》以古谐声入韵之特殊性认识不足。特略考数例,以明一般。  相似文献   

4.
押韵是写诗作词必须要遵守的规范,因此就有对其用韵情况的考察及研究。通过对宋代词人姜夔的词进行穷尽式的考察,试图揭示姜词用韵的具体情况,并将其与唐代温庭筠词,元代王恽词用韵情况进行比较,以显示姜词与前后代作品中用韵的差异以及不同时代诗词用韵情况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陶诗用韵考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处在东晋后期。他一生留下120多首诗,分析其用韵,既可以考证魏晋时期的韵部,同时也能说明陶诗用韵的特点。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陶诗的用韵很有特色,主要是: 第一,陶诗的用韵,与两汉和南北朝的韵部相比,多同于两汉,同时向南北朝发  相似文献   

6.
崔淑精是朝鲜李朝初期一位重要诗人,其汉诗集《逍遥斋集》鲜有学者研究.通过与《东国正韵》和《洪武正韵》韵部比较,发现崔淑精汉诗用韵与两部韵书相合率非常接近.我们认为崔淑精作诗用韵主要依据《洪武正韵》,同时也受到《东国正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老子》用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用韵研究喻遂生一、引言《老子》是《诗》《骚》之外考证先秦古韵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老子》用韵不同于《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于散文中夹用韵语,而是句式大体整齐,用韵频繁,被学者誉为“古之哲学诗”;若不知其用韵,即被认为“不但不达五千言铿锵之妙...  相似文献   

8.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力《诗经韵读》用韵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统计法,全面统计了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力《诗经韵读》的用韵,发现两部《诗经韵读》用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韵脚字入韵字理解不同;非韵脚字是否入韵处理不同;韵脚与非韵脚是否押韵理解不一。通过比较发现,王力先生《诗经韵读》对江有诰《诗经韵读》有匡补之功,他订正了江氏的诸多纰缪,可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此外,江氏于个别篇章的用韵的分析是正确的,而王先生的分析尚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9.
徐远水 《老友》2013,(11):49-49
本文接上期继续谈谈格律诗的特点。 (二)用韵:古人押韵是按韵书来押的。韵书是由朝廷颁布,南宋时出现的《平水韵》,又称《诗韵》,就是一部这样性质的韵书。律诗(包括律绝)一般用平声韵,不用仄声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宋代诗人廖行之的古、近体诗的押韵情况及各部特殊韵例、韵字的讨论,归纳了作者的用韵特点。古体诗阴声韵有通叶现象、入声韵有混押现象。近体诗较多出韵,首句入韵也不少。  相似文献   

11.
宫体诗人在参与五言诗律化的基础上,通过大量七言诗的创作,对七言诗的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造:促使七言古诗形制定型,确立了隔句用韵、起句入韵、自由换韵、平仄韵错用的体制,为初唐诗人所沿用;创作出基本合律的七绝,后期的宫体七绝已基本符合平仄交错、对立、相粘的规则;并创作出接近后代律诗要求的七言八句作品,是七律的雏形。宫体七言诗为初唐七言各体诗歌的成熟与定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诗经》通韵合韵说疑释周长楫前人研究的结论认为《诗经》除个别篇章外,多数诗章是押韵的。《诗经》押韵的方式和所用的韵部,历来学者看法不一致。王力先生认为《诗经》用韵大体有四种情况:1.一章一韵,一韵到底;2.一章数韵,有换韵、交韵和抱韵等类型;3.通韵...  相似文献   

13.
沈约诗文用韵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沈约诗文用韵,旨在得出其用韵概况,以期了解其用韵分部与《广韵》分部之关系。通过圈联、归纳韵脚,沈音共得四十六部。阴声韵十七部、阳声韵十四部、入声韵十五部。把沈音韵部与《广韵》韵目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四点,如《广韵》开合口分为两韵的,沈音同为一部;《广韵》中重韵,沈音中未见。四声分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穷尽式系联方法,归纳出刘长卿诗歌用韵系统:近体诗阴声韵、阳声韵共22部;古体诗阴阳声韵共18部,入声韵7部。并将刘诗用韵与相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用韵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刘诗用韵的特异之处及其与通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洪武正韵》是研究近代语音史的重要文献之一,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的《洪武正韵》为底本,参照国内外不同版本及相关的字书、韵书等材料,用本校法、对校法、理校法等方法,对其小韵的韵字、反切等方面进行校勘补正。  相似文献   

16.
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及宋代通语音变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穷尽考察宋代四川诗人用韵 ,系联韵字统、计押韵组合 ,得到宋代四川诗人用韵 17部系统。与宋代通语 18部韵系比较 ,四川诗韵合并了真文、庚青两部成为真青部 ,此外与通语韵系相同 ,通语韵系的主要音变也在四川诗人用韵中存在 ,因而四川诗人用韵系统是通语的西部变体。  相似文献   

17.
阐述《诗经》“交韵”的定义、类型及其辨认原则,论述先秦的用韵观及《诗经》的用韵和章句特点是“交韵”产生的内外条件。最后指出后世诗歌亦有“交韵”用例,时至今日,还当予以继承、借鉴。  相似文献   

18.
曾巩律诗用韵考之于《广韵》,其四声同用独用例有独特之处:用韵广而严,但又不囿于成规。东冬同用,初露韵部合并的端倪;文魂、真臻魂,支灰、鱼支等各自通用,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语音的某些特点。这些都为研究当时语音演变规律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9.
许敬宗奏请《切韵》窄韵“合而用之”,一直被认为是出于科举考试规范用韵的需要。但史料比勘与初唐诗文用韵的统计分析表明:许敬宗对《切韵》的改革,并非为科举制定官韵,而是为宫廷诗歌创作提供用韵依据;其时间也可上推至唐太宗贞观年间,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高宗、武后时期。  相似文献   

20.
《五方元音》韵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方元音》删并兰茂《韵略易通》二十韵而成十二韵,其韵部和韵母中留下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针对其中入声韵配阴声韵、“竹虫石”三母下小韵对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樊腾凤的乡音入声韵已读同阴声韵,中古知照组三等韵i介音尚未消失。又通过与《中原音韵》的比较,指出当时闭口韵消失、撮口呼产生、桓欢并入寒山合口呼等一系列语音变化,并进而探讨了近代汉语语音发展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