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远古“龙”的起源,除了原始宗教与巫术的原因外,还与图腾崇拜有一定的联系。在漫长的远古岁月中,动物图腾形象与其它原始宗教中动物崇拜形象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龙形象。  相似文献   

2.
王永宽 《中州学刊》2006,(1):144-149
河图洛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文化观念中的物象崇拜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其一是河图洛书的来源,传说认为河图洛书是从黄河、洛河的河水中来的,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河流崇拜意识;其二是河图洛书的传送媒介,传说认为河图洛书是由龙、马、龟衔来或驮来的,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灵异动物崇拜意识;其三是河图洛书的主要表现形式,传说认为河图洛书的基本符码是数的概念,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数字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3.
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C”形龙,“因头部特征接近于猪,曾视为猪头龙”①。牛河梁积石冢等遗址出土的猪首龙:“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头部硕大,环体肥厚,双短立耳,大圆睛,吻部刻画多道皱纹。”②1.猪首龙产生的文化模式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对一种行为方式和一种文化现象的解释必须找到其整体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的本质特性上去解释才能靠近它的本质。猪首龙产生于是东北地区的“女神文明”时代。据上个世纪的考古报告,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出土了大批的女…  相似文献   

4.
一、序引“龙舟”的起源,本是对原始先民征服生物龙,以生物龙作为交通工具这一历史壮举的追忆和模仿。举行“龙舟竞渡”会使年成“风调雨顺”的意识观念,实质上是人类对龙的时代,即多雨水的时代的向往和怀恋。然而,过去在对龙、龙文化和龙舟文化的研究,专注于有限的史籍和文献记载,全然撇开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最能说明问题的考古学和现存的民俗志材料。因而得出龙是一种“虚拟动物”,划龙舟是“图腾崇拜的遗迹”、“纪念爱国英雄屈原”等缺乏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文章先从考古发现上证明“太湖地区的吴文化直到春秋晚期才繁荣”这一现象入手,进而推出一系列考古学佐证,揭示宁镇地区湖熟文化与吴文化之间的传承演变关系;并结合当时地形地貌的推断、“横山”“梅里”等相关地名的记载与传说、“吴”之名称的来源,从考古、史籍以及地理学、古文字等诸多方面加以论证,得出了吴国及吴文化应是以宁镇地区为发源地,继而不断向太湖地区扩张,最终繁盛壮大于此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考古发现中的武术文化,远古部落和格萨尔传说中的武术,吐蕃时期的武术与唐蕃武技文化交流、元明清时期的武术和西藏和平解放后武术运动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了西藏武术运动的起源、进程、内容和形式.西藏的武术运动,有着深厚的藏民族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7.
播州海龙屯遗址现存"新王宫"建筑遗址的文化信息特征、特点与现存黔北地区仡佬族民居建筑形式、建筑特征、特点以及平面布局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应是一种必然、是一种相同环境、地域和所接受相同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下形成的建筑文化,这些建筑文化信息反映出播州土司民族与仡佬族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8.
岩画为远古初民在深山岩壁或洞穴中遗留下的一种图像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原始文化遗存与唯一保持最初原生状态的史前文物艺术,也是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艺术学、文字学,乃至符号学研究中无比珍贵的原始资料中国已发现的岩画约十余万幅,是世界上岩画遗存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依其图像符式特征,可分为北、南、西三大系统。北部岩画的图像符式又可分为动物、狩猎、放牧及人面形四大类,其时代大多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21,(1):42-50
关于海南岛远古文化史的研究,以往多把视野放在海南岛考古发掘、语言、风俗、基因等方面,忽略了不可或缺的黎族民间传说。以黎族民间相关传说为基础,结合考古、基因、历史、文化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再探究,一两万年前到三四千年前之间,海南岛上曾生活着不同的远古人类族群,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族群之间的争斗,有的消失了,有的融入了黎族先民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湖南召开的“炎黄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代表们认为,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炎黄是远古的两个部落,他们都是华胥氏、伏羲氏的嫡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们共同创造了上古文化——炎黄文化。 代表们从最新考古研究中得出绪论,炎黄文化的历史起源比过去学术界所公认的五千年要早三到五千年。  相似文献   

11.
神话是草昧之世的一种文化方式,它集中地反映了先民们对大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形象性的思考和解释,是古代人所进行的精神活动的生动结晶,因此,神话的类型与演变对各民族文化观念的形成均有重要的影响。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是先民的思维形式,“如果这形式对所有精神活动(古代的或现代的,野蛮的或文明的)都相同的话,……那么就有必要掌握人们风俗中的无意识结构,以获得川……一种解释原则。”事实上,除了考古发掘等科学寻踪外,神话大概是古代先民们由口耳流传下来的最丰富的精神遗产了。分析神话中隐含的原始意识结构并进而对文化观念的历史演变轨迹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探索,而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它与包含叙事、想象、性格和主题等文学因素的神话传说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所以说,如果我们认为远古神话是  相似文献   

12.
《考古》一九八五年第十期,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杨虎、朱延平同志执笔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公布了一种以往未知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兴隆洼文化。这是我区东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突破,也是我国北方燕山南北考古的一项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考古学方法,将新疆东部地区的考古遗存划分为A、B、C三组进行研究,结合碳十四、金属器物比较等将这几组遗存又分为三个时期,论证了其演变关系。最后对主要考古学文化属性进行简单探讨,认为A、B两组考古学文化代表的应是土著文化,而C组则代表着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14.
拉乙亥原为青海省贵南县所辖的一个乡,位于龙羊峡上游的黄河谷地,此地发现了中石器时代遗址群、马家窑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及卡约文化遗址,是黄河上游罕见的具有文化连续性特质的远古人类聚居区。结合考古学和人类学关于"文化"的定义,笔者认为应当把这些遗址群及其考古文化统一命名为拉乙亥文化。  相似文献   

15.
老官台文化和李家村文化的遗址,发现得都较早。起初人们把它们都列入仰韶文化的范围。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积累,人们的认识逐渐明确起来,开始认识到这是两种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类型。 1960年在陕西西乡李家村遗址,发现了一  相似文献   

16.
肇源白金宝遗址的第三次发掘,以其揭露面积大,遗存资料丰富,使松嫩平原汉代以前考古取得了新进展。位于遗址最早文化层面上的第一期遗存,是一种新发现的考古文化。它的发现填补了松嫩平原汉代以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的空白。大约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000年,松嫩平原经历了新石器、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据对已识别古文化遗存的认识,可划分为六个考古学年代期。这一考古学年代分期标尺的确立,将深化松嫩平原汉代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先秦时期畜牧遗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内蒙古先秦时期畜牧资料的考古发现 内蒙古考古发现的先秦时期畜牧遗存,主要包括家畜骨骼、陶塑、金属工具和雕造有动物形象的器物以及岩画等。兹按年代和考古学上的文化类型分别简述如下。 1、新石器时代 兴隆洼文化 1983年开始发掘的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各房址居住面上,房址、灰坑和围沟废弃后的堆积中,都有较多的猪骨,以及鹿、狍骨骼。  相似文献   

18.
一、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之间,既有兼并,也有融合,主要是融合的关系,而龙的综合性形象,就是这种融合关系的最显著的表现。龙形象及概念自它产生之日起便为各民族普遍接受,中国的汉族崇拜龙,少数民族也崇拜龙。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因而龙文化在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并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对龙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团结,这也是中国…  相似文献   

19.
远古社会即原始社会,是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初期的必经阶段,也是以后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最早基础。 藏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其先民在远古时代就劳动生息在青藏高原上。远古人类在西藏定居的时间,据考古研究推断,目前至少可追溯到五万年以前。西藏解放后,先后在申扎、日土、普兰、定日等县发现的旧石器中晚期遗存,便是这些  相似文献   

20.
肇源白金宝遗址第三次发掘,是迄今在嫩江下游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该遗址堆积厚,时代跨度长,文化内涵丰富。依据层位关系及对出土遗物的分析比较,可划分为四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一期遗存为小拉哈文化;第二期遗存为年代相当于晚商时期的一种过渡性文化;第三期遗存属白金宝文化,第四期遗存是晚于白金宝文化的汉书二期文化。其中,第一期、第二期两种文化遗存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填补了此前松嫩平原早期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的空白,同时也为构建夏至战国考古学发展序列确立了可资比较的编年标尺。本次发掘所揭示的渔猎型生业方式,为当前我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提供了探讨另一种文明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