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探析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为唐山量身打造了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强、特色鲜明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唐山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可量测、可监督,为唐山生态城市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设帮助。  相似文献   

2.
根据株洲市的实际情况,选取了适合的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对株洲城市生态体统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株洲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环境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描述了城市生态环境发展规律和特征,包括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辩证关系、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开放性和负荷能力等。揭示了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生态位,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及其净化过程,评价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4.
新常态下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首先从省域研究尺度对2005—2014年的湖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及二者协调度进行评价,利用GM(1,1)模型进行趋势预测,结果显示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生态环境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二者协调度实现了稳定持续提高.从2015年开始,未来5年,湖南省生态经济协调度发展态势良好,将在"十三五"末步入高度协调发展阶段.在市域研究尺度,对2013年湖南省14市、州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维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各市、州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新常态下,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城市群经济圈带动区域发展,促进湖南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应是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以生态城市背景及内涵出发,通过构建西安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从生态综合指数、生态环境指标、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三个方面综合探讨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现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三条对策:制定合理的城市综合生态区划;发展生态旅游提升生态城市的建设水平;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以期对今后的西安城市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模糊隶属度函数等方法建立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兰州市为例,定量估算兰州市2008-2012年生态、经济、社会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而探讨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类型总体上属于中级协调水平,协调度的动态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在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严守生态红线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将为兰州市及其他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能通过涨落的调节达到新的有序。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功能的系统。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改变发展模式,转变消费观念,建设环境法制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只有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完整,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才能增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建设好中国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功能的系统。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自组织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动力学过程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生态危机,这些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不相符的;只有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完整,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与发展,才能增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生态伦理教育,转变消费观念,改变发展模式,建设环境法制,这样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相似文献   

9.
民勤县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民勤县的经济和环境状况构建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0—2009年民勤县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基于协调发展度等级标准,对民勤县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初步判别。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民勤县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已趋于协调发展,但两者的发展指数较低,可见其协调水平依旧很低,今后应着重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伊春林区生态-经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伊春林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伊春林区的经济与生态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7-2009年伊春林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主要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2010—2011年伊春林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这时段虽然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这主要是由产业顺利转型所带来的结果。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伊春林区未来5年的经济协调度和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发现未来5年伊春林区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协调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结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对城市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将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社会、医疗教育、垃圾处理、市政、能源和环境)与经济结构结合,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对南昌市2007-2016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南昌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结构由低度耦合向高度耦合转变,由不协调期过度到磨合期,由经济结构滞后型发展到生态环境滞后型;南昌市生态环境各指标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协调性差异较大,同时其综合测度值增长百分比按照反比例函数呈周期性变化。最后,讨论了南昌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结构耦合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如何确保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结构协同发展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分析传统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方法的弊端,据此提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并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建设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和城乡统筹质量五个方面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与分析,探讨城市群中各城市城镇化质量的优势和劣势,并就各城市的发展方向与策略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本区域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判断城市是否宜居、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依据。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盐城市在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盐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也逐年提高。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三个层面,对2007~2011年盐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加权和计算,结果显示:沿海开发战略实施初期盐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处于相对低的水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欠协调,人居环境在改善过程中呈现波动起伏j但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相似文献   

14.
以“一带一路”建设中广东区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系统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函数及综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广东区域城市群综合协调发展情况总体较好,但城市之间差距较大;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迫在眉睫,广东21个城市中,经济、社会与环境三大子系统均衡发展的城市1个,某个子系统发展指数滞后的城市6个,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滞后的城市14个;珠三角地区各城市协调等级全部属于协调类,从协调度评价结果分布来看,已经形成梯度发展的态势;粤东城镇群、粤西城镇群和韶关都市区协调度和协调类型明显逊色。依据此结论,论述了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核心,落实振兴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各区域城市应结合自身特点加以调整发展,利用“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和战略机遇提升城市协调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从城乡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和空间协调等5个方面确定沿海发达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泉州市城乡发展正步入一个良性发展时期,呈现出明显的螺旋式周期上升趋势,动态协调发展特征明显,但目前城市生态环境的制约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无序扩张和环境质量恶化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利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杭州湾滨海城市慈溪市为研究对象,并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及GIS技术,分析了城市绿地现状及其空间分布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先保护城市生态的目标,规划了城市绿地连接通道,整合非线性绿地网络中心,全面提升了城市保障与生态环境维护的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7.
基于DSR模型的淮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流域六安段饮用水源污染隐患突出,生态功能下降,季节性污染严重,城区水域景观功能弱化。基于DSR模型,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淮河流域(六安段)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2005年至2010年淮河流域六安段的生态安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至2010年,淮河流域六安段生态安全状况正在不断改善,生态安全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生态安全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其仍然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战略,人类不仅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要采取措施,减轻和解除生态环境的威胁,从而使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  相似文献   

18.
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对杨凌崔西沟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查,分析了该村产业状况的现状,特别是生态民俗村的发展情况。崔西沟村产业结构以非农产业为主,多业并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特别是生态民俗旅游业构成了该村的主题。崔西沟村产业结构应以生态民俗旅游为契机,从而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调整。崔西沟的生态民俗村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体制、形式、内容、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提出了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建立不同层次的服务体系,加强各行业配合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