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服务业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类型之间的差异,认为硬服务企业具有与制造业企业相同的二十种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类型,而软服务企业只具有四种进入模式类型.然后综合各种影响服务业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构建了一个比较各个软服务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分析框架,并利用一些前人的经验研究来作为本文分析框架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是从理论上研究跨国银行国际化过程中的市场进入模式选择问题,集中于银行在金融服务贸易、FDI过程中绿地投资与M&A之间的选择决策,分析了银行异质性对跨国银行国际化及市场进入模式决策的重要影响.沿着与Helpman et al.(2004)相同的逻辑,我们研究结论显示,高效率银行将更倾向于国际化,并且相对于跨国金融服务,他们更倾向于进行FDI;在同样的逻辑下,当细分FDI投资决策时,将得出跨国银行不会选择M&A的悖论.最后,本文从事前信息缺乏导致的固定成本不确定性的角度对悖论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基于产业特征的跨国市场进入模式选择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特征是影响跨国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然而以往的文献,尤其是国内文献缺乏对其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将在此方面加以尝试,试图从产业的所有权限制、产业增长率、产业组织特征及资产专用性四个方面评析跨国市场进入模式的产业特征对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指出研究的不足并给予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4.
新企业进入市场,对现有的在位企业而言将潜伏着巨大威胁。因此从企业的防御角度看,企业战略家的任务在于识别潜在进入者,监视它们的入侵动向,选择对入侵企业的防御战略:当在位企业有足够实力时,可采取正面阻击策略,以戳败入侵者进攻或者减少进攻的强度;当无力阻止进攻或阻止成本过高时,则可采取容忍策略,把损失减少到最少程度。  相似文献   

5.
自由进入并不能保证社会福利最大化;进入与退出壁垒高的行业容易出现过度进入;管制政策可以分为产业行为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管制是有限制的,想通过管制实现福利最大化是一种幻想。  相似文献   

6.
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进入与其文化制度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获取必要的组织合法性资源,并且不同的进入模式能够获取到的组织合法性类型和总量各不相同.以构建一个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与组织合法性获取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市场进入模式历经了“由出口进入,到合同进入,再到投资进入”的演变路径,并为中国企业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获得组织合法性路径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与进入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日益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由于产业特性、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与制造业企业不完全相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上与制造业也不相同,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的服务业企业内在属性的不同,其国际化战略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8.
由网络和信息技术而掀起的数字化革命,使以往被认为是不可贸易的服务产品由于产品的数字化而具有了可贸易性。服务产品数字化对服务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生产完全数字化服务产品的企业倾向于采用出口或者出口与用户许可相结合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生产部分数字化服务产品的企业倾向于采用独资或者独资与许可经营相结合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在服务产品数字化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也产生影响:文化差异、政府管制、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东道国互联网设施状况等和专有知识、企业规模、进入目标及外包等。为了吸引生产数字化服务产品的跨国企业进入我国,我们需要在影响服务企业进入模式选择的内、外部因素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市场结构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不合理的最突出问题是 ,一方面 ,在规模经济显著的竞争性产业中 ,规模经济水平和生产集中度低 ,生产分散化 ,过度竞争现象相当普遍 ,资源浪费严重 ;另一方面 ,在许多产业中 ,行政垄断大量存在 ,企业缺乏竞争活力 ,经济效率低下。要使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进入有效竞争状态 ,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结构模式。我们认为 ,我国市场结构较为理想的目标模式是 ,建立以寡头竞争型市场结构为主 ,辅之以准完全竞争型和准完全垄断型的混合市场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华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华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的变化总体上是中外合资企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并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所谓的"独资倾向".这一变化是由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跨国公司本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外商投资来源结构和行业结构升级,跨国公司经营战略转变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存在就业压力情况下,技术溢出系数、研发成本、本国私企数量和就业压力等因素对于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和对东道国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在本模型中,跨国公司和东道国政府都更倾向于选择兼并进入模式.随着本国私企数量的增加、技术研发成本的提高、技术外溢系数的上升和就业压力系数的增加,兼并进入模式和直接进入模式对于跨国公司的差异越来越小;同时,随着本国私企数量、技术研发成本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系数的减少,两种进入模式下东道国社会福利的差异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加入WTO,内需市场对外国企业的开放也出现变化,特别是对于流通市场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与批发零售相关的法律,并分阶段促进开放,但尚存在内需市场流通壁垒过高、行政法规繁多、行政干涉严重,以及落后的物流基础结构、三角债等诸多不利因素。尽管如此,面对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正在不断增加。站在韩国的立场上,中国与韩国相邻近,在经济上需要和中国相互合作,因此需要摸索有效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证券公司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业务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在证券公司推出新业务时,采用何种品牌关系模式成为证券公司推行品牌战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品牌识别与品牌资产增值的视角对证券公司品牌模式选择进行了研究,有四种品牌关系模式可供证券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4.
市场进入政府扶持是我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进入政府扶持的理论依据在于市场调节失效所造成的市场进入不足 ,特别是在发展民族幼稚产业、先导产业以及反市场垄断时 ,往往需要政府予以必要的扶持。但进入扶持政策并不是万能的 ,不能片面夸大进入扶持的作用。在实施进入扶持政策中 ,要充分重视产业政策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要注意抑制与削散进入扶持中所诱发的创租、寻租的不当行为 ,以免陷入政府扶持的政策误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口产品品质变动之谜:基于市场进入的微观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2006年HS8分位数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从市场进入的视角,对中国出口产品品质演化的微观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新出口关系的进入是出口快速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但新进入出口关系的品质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在市场进入方式上,中国出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倾向于以价格竞争的方式进入市场。大量低品质出口关系进入出口市场,是造成入世后中国出口产品品质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由传统的价格竞争向以品质提升为核心的非价格竞争转变,是加快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进程渐进性和双向互动的发展特征.并针对我国企业战略选择过程中依然存在的跨阶段发展、盲目多元化等问题,从海外目标市场选择、进入方式选择和竞争战略选择三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出口进入方式,尤其是间接出口进入方式,一直是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采用的主要方式.长期而言,这种状况的弊大于利.综合分析欧盟市场的特殊机制以及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便可发现中国企业应该采用多样化方式进入欧盟市场.中国企业在优化出口进入方式的同时,不断增加契约和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使用,有利于分散风险,降低中国商品在欧盟的政治敏感度,减少贸易摩擦,还有可能绕开繁杂、苛刻的贸易壁垒,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不断开拓欧盟市场.  相似文献   

19.
姜莹  邵慰 《理论界》2005,(10):223-223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当加强市场退出的研究与探讨,把市场的退出看作是经营战略中的重要一步,以退出创造新的天地,以退出开始新的进入,以退出开始新的竞争。本篇文章将从市场进入与市场退出两者的比较中来阐述,当前企业学会市场退出比学会市场进入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闲置资源的发现与市场进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闲置资源入手,以知识系统影响资源价值函数为基础对闲置资源进行定义,据此讨论闲置资源的发现,认为闲置资源的发现可以降低成本,绕过市场进入壁垒,改变资源市场均衡和减少闲置资源的负效应,进一步讨论了创业企业以发现闲置资源为途径的市场进入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并提出了17种发现闲置资源的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