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偃师商城遗址为夏商分界线,是近来“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的共识。但“汤始居亳”在哪里?商汤从何处迁至西亳偃师商城,有各种说法。从考古和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地方史志考察,“汤始居亳”应在山西垣曲。垣曲商城遗址时间早于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商“汤始居亳”,“亳”的名称是因该城址位于亳清河岸,完成灭夏任务后,才迁西亳偃师商城,后扩大其亳邑为郑州商城遗址。  相似文献   

2.
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性质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偃师、郑州商城发掘资料公布后,有关其性质(即政治地位)问题,学术界争论异常活跃,而形成了“西亳说”和“郑亳说”。根据文献记载和两城的始建年代,难以究明两城的性质。笔者通过对两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商王朝与其它民族的政治态势、两城宫殿规模的比较,确认偃师商城是商汤在灭夏建国初期的亳都,郑州商城则是拱卫都城的军事重镇。至二里岗上层一期,由于征东夷的需要,仲丁始将都城迁到郑州商城。  相似文献   

3.
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实物资料和民间传说,商汤之亳都(或西亳)在偃师商城。伊尹放太甲的桐宫在偃师商城之东的唐代约20里处。郑州商城的上限(即城墙的始建年代)比偃师商城为晚,下限(王都的废弃年代)因为在二里岗期上层的白家庄期尚发现三处国宝级的青铜器窖藏坑,说明王都的废弃是在白家庄期之后。结合文献记载,郑州商城只能是仲丁所迁的都。所谓的“郑亳”之失名与“西亳”之得名说,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4.
近50年的研究成果证明,郑州商城处于隞都地望之内的文献记载是可信的.丰富的二里岗下层二期的考古学内涵显示出修建郑州商城的物质基础,二里岗上层一期的各类遗迹、遗物所蕴含的文化景观和此时早商文化遗存在山东济南大辛庄东夷族文化中心的突然出现,很可能与仲丁迁隞、仲丁征蓝夷的历史事实密切相关.早商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主要在偃师商城,二里岗上层一期因北扩、东征之需而迁都至郑州商城.凡此种种均显示出郑州商城隞都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刘绪先生前后写了两篇关于偃师商城是不准确界标的文章,文中多有不实事求是之处。故有必要予以澄清,以正视听。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实物资料和碳 14测定年代数据,偃师商城是夏商二代断代分界的界标。  相似文献   

6.
刘绪先生前后写了两篇关于偃师商城是不准确界标的文章,文中多有不实事求是之处。故有必要予以澄清,以正视听。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实物资料和碳-14测定年代数据,偃师商城是夏商二代断代分界的界标。  相似文献   

7.
商朝是我国城邑规划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垣曲商城、黄陂盘龙城商城、安阳殷墟等不同时期不同性质商城的综合考察,可以看出商人在人地关系、城邑功能、社会关系等方面都有比较清晰的考虑,这些思想不仅是我国传统建筑思想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8.
略论商汤灭夏前所居之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商汤灭夏前曾居和灭夏后复归之亳的研究是先商和早商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综合分析郑州商城始建年代和商汤灭夏前后的历史背景,可证明郑州商城应与商汤灭夏前所居和灭夏后复归之亳无关.而考古新发现的郑州大师姑夏商城址不仅是一座具有夏代和早商遗存共存的城址,而且该城在夏代二里头文化三期晚段遭到破坏,后又在商灭夏前后修筑了大型防御设施.这些考古发现与商汤灭夏前所居和灭夏后复归之亳的文献记载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9.
在郑州商城外侧先后发现属于白家庄期的三处青铜器窖藏坑,说明白家庄期处在郑州商文化的繁荣顶盛时期,并未趋于衰落。这三处窖藏坑的发现,给我们认识商城作为王都时间的下限,提供了具体的物证,其王都的上限可能早到二里岗上层一期。属于白家庄期的小双桥遗址的重要发现,更加证实了这一看法。白家庄期商文化包括商城内外和小双桥遗址在内,是商代第十一位王仲丁都阝敖时期留下的遗存;阝敖都的中心,在商城及其附近,小双桥遗址是阝敖都一处王室祭祀场所或郊区城镇;它单独构不成阝敖都。  相似文献   

10.
从郑州白家庄期商文化说到仲丁都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郑州商城外侧先后发现属于白家庄期的三处青铜器窖藏坑,说明白家庄期处在郑州商文化的繁荣顶盛时期,并未趋于衰落。这三处窖藏坑的发现,给我们认识商城作为王都时间的下限,提供了具体的物证,其王都的上限可能早到二里岗上层一期。属于白家庄期的小双桥遗址的重要发现,更加证实了这一看法。白家庄期商文化包括商城内外和小双桥遗址在内,是商代第十一位王仲丁都隞时期留下的遗存;隞都的中心,在商城及其附近.小双桥遗址是隞都一处王室祭祀场所或郊区城镇;它单独构不成隞都。  相似文献   

11.
郑州商城是一座大型中心聚落,在其周边分布着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次级聚落。次级聚落的发展和演变受制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水居、栖高台,并伴随着中心聚落的发展、衰退而逐渐式微。多水环境气候的影响成为郑州地区商文化消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夏王朝晚期 ,夏与商族、东夷等东方诸部族关系恶化 ,导致商族与东夷诸部族被迫联合反夏。为了促成和加强商族与东夷的联合 ,商汤采取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与东夷联姻、施与恩惠等。从文献材料推知 ,夏代末年商夷联盟已经形成。商族与东夷诸部族曾多次举行会盟活动 ,其中以“景毫之会”和“泰卷之会”最为重要。参加商夷联盟的东夷“诸侯”当较多 ,主要有有施、有仍、有缗、有莘、薛、卞等 ,其中来自有莘、薛的伊尹、仲虺在联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夷联盟的主要活动包括离间夏王朝、消灭与商夷联盟为敌的夏方国、伐桀灭夏等。商代早期 ,商、夷关系仍然融洽 ,商夷联盟得以延续。仲丁之后 ,商、夷之间军事冲突不断 ,商夷联盟终结。考古材料为夏末早商存在商夷联盟的立论提供了佐证。豫东、郑州、偃师等地发掘表明 ,属于商族的下七垣文化与属于东夷的岳石文化 ,在夏末商初有共存和文化混合现象 ,说明此阶段商、夷关系融洽。商代早期 ,在商人国势强大的前提下 ,商文化范围存在着北、西、南扩展而惟独东方收缩或滞展的现象 ,这正是商、夷之间延续同盟关系的具体反映。但至白家庄期 ,商文化却东向大扩展 ,整个鲁西地区皆纳入商文化之分布范围 ,这种文化上的取代应与商、夷关系恶化及商夷联盟终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城市形成的年代,学术界争议颇多,关键是对城市内涵的理解不一。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历史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有机结合体。以文献和考古材料相结合考察,可见发现,商代既有作为阶级对抗的防御设施——城墙或壕沟,又有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市";既有贵族、平民、奴隶的多层次社会结构,又有兴旺发达的工商业,从而使"城"真正成为某一地区某一历史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准此,中国城市形成于商代。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卜辞中的省略、重复、语序和直接由一句话构成的命辞四个方面的考察,探讨了甲骨文的口语特征.说明甲骨文是当时实际语言的真实记录,甲骨文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有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商代海贝或者仿海贝是中国货币的最初阶段,但是,从考古发现的商代海贝来看,出土情况复杂,无法从考古材料上对商代已经出现货币的观点给予支持;相反,从大量商代海贝密集出土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海贝是殷商时期大量使用的装饰品,最初仅仅作为财富的象征,甚至是在一定程度还可以起到辨别不同人群的功能;同时不排除西周以后货贝演化为货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商代尤其是迁殷以后进入了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得到快速的发展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剩余产品不断增加 ,商品交换活动逐渐频繁 ,已开始使用货币。商业在商代国家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卜商简论     
活了一百多岁的卜商先哲 ,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在传播儒家学说上 ,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 ,成为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博学笃志 ,传授五经 ,后世治五经的学者 ,大都认为他们的学说托之于卜商的传授 ;他不但学识渊博 ,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 ,他更重视躬行实践 ,讲究道德修养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形象 ;他晚年西河讲学 ,离群索居 ,继承孔子的未竟事业 ,活到老 ,学到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命辞的几种常见形式及其变化形式的描写分析,支持了命辞的性质是问句的传统看法.同时,对对贞形式的命辞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