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南朝咏物诗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朝咏物诗一方面对前代的兴寄传统有所继承,另一方面,赋体咏物诗的勃兴是南朝咏物诗一个最值得注意的现象。这种诗体讲究图形写貌,并且体现出鲜明的群体现象。促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南朝特殊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其次是南朝文学新变的影响,再次便是诗赋两体的交互发展。  相似文献   

2.
南朝时期是我国咏物诗的繁荣时期。据不完全统计,齐梁以前上溯到《诗经》,留存下来的咏物诗不到五十首,而南朝时期的咏物诗竟高达三百多首,并且其审美触角所涉及的物象种类大为扩展。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出现,既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南朝诗人独特的生活环境、创作环境、新变文学思想、独特审美心态以及客观事物取得独立审美价值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南朝咏物诗的审美对象、审美内涵及审美表现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咏物诗始兴盛于南朝,学界多有论及。其实咏物诗在两晋时期就已出现,因为存世数量不多,所以一直以来不被重视。两晋作为咏物诗由比体向赋体转化的衔接时期,对比体咏物诗由情入理的完善和促成后世赋体咏物诗的兴盛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与前代相比,南朝永明咏物诗不仅在数量上增加,题材上拓展,而且体现出独特的文本内涵。永明咏物诗在文学特质上主要表现在寄托的卑弱与描摹物象的细腻、艳情香艳风气融入咏物、对声韵协调的艺术追求、咏物诗叙事模式化的传承与革新等四方面,并对后世咏物诗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初唐咏物诗创作风气颇盛。与六朝咏物诗相比,初唐咏物诗体现出如下新气象:宫廷咏物诗祛离了南朝宫体咏物诗的香艳气息;王绩、四杰、陈子昂、郭震等的咏物诗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诗骚及汉魏以来的比兴传统;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诗人遭到贬谪后创作的少量咏物之作,多触物生感,情志内涵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6.
检视咏物诗的嬗变历程,其在南朝的繁盛尤为引人关注。因创作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相似,论者多视齐梁诗歌为一研究整体,咏物诗亦然。通过分析宋齐咏物诗的创作嬗变、意象流变、艺术风格三个方面的表现,认为较之齐梁,宋齐处于咏物诗嬗变的"转关"阶段,放在一起讨论显然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咏物诗是我国占代浩大的诗歌王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咏物诗佳作。尽管咏物诗名称出现于唐代以后,但作为文学文体意义上的咏物诗则萌芽于先秦时期。《诗经》中虽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咏物诗,但它在描摹物态、借物喻人、托物起兴等方面对后世咏物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诗经》在咏物诗的流变发展过程中的导源作用不可忽视,它开启了中国古代咏物诗发展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虞世南的应制诗洗脱浮靡,暗寓讽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咏物诗既是咏物,更是抒发自我的高情远志;边塞诗立意高远,洋溢着立功边疆、以身许国的豪情。其创作实践,清晰地展现了贞观诗人努力挣脱南朝诗风的尝试。他的诗歌引导唐代咏物诗重归雅正,还启发了后人对边塞题材的兴趣,被许多唐代诗人师法,因此,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确实具有“唐音之始”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咏物诗的悲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商隐咏物诗的悲剧美张学松(驻马店师专学报)李商隐的咏物诗计百余首,构成了其整个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代诗人相比,李商隐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表现了美好的事物受摧残、人生有价值的东酉遭毁灭的悲剧美。一李商隐所咏之物大多是一些纤细弱小而美好的事物...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咏物诗是一个重要的品类。人们论述咏物诗的起源多追溯到《诗经》中的《鸱鹄》与楚辞中的《桔颂》。清代俞琰认为,“三百篇导其源”。更有人将禹舜时代的《南风歌》、《卿云歌》等都视之为咏物诗之雏形。咏物诗不但别开生面、历史悠久,同时更兼有源源不断、新人辈出的创作集团以及广泛的几近全民性的欣赏队伍,而挂在中国老百姓家的景物画,以及梅、竹、兰、松匾,栽在门前屋后的竹、菊、兰等,则是这种情形和趣味的进一步泛化。为什么中国的咏物诗如此发达和普  相似文献   

11.
牡丹因其雍容华贵的姿容、灵异妖艳的传说以及崇游尚富的时风成为唐代文学聚集的焦点,形成极具特色的牡丹文化,影响达至邻国。韩国作家南羲采撰著的《龟磵诗话》,从诗评的角度,倾力展示牡丹构筑的唐代文化与文学情貌。《龟磵诗话》作为一部中国诗话的异国流变体,直接反映了唐代牡丹文化与文学在韩国的接受样态,对深入研究牡丹文化乃至唐诗风韵均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扬州梅花名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是古代艺梅的一大胜地。隋唐以前扬州治在江南,南朝梁何逊法曹咏梅之事不在今扬州,但却成了扬州梅事的一段佳话。宋以来梅花欣赏、种植风气高涨,扬州是其中一个重要地区。著名的赏梅胜地有南宋真州梅园、扬州梅花岭、蜀冈"小香雪海",康乾之世盛极一时的扬州园林也大多有梅景营建。  相似文献   

13.
孙绰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精通诗、赋等多种文体,其后期玄言诗由玄理转向玄境,推动了中国诗歌意境的发展;其山水诗赋、模拟民歌之作对南朝山水诗、宫体诗等诗歌思潮的兴起起到了首开风气的作用;他的文学思想对南朝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薛瑄的河东之学传承至吕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是对形上问题的兴趣减弱,理气关系由"理气无先后"转变为"理气一体"。二是关注的重心转入到日常事为上,工夫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体证形上本体。三是强调经学,主张明经修行,认为经要以实用、义理为主。吕柟思想上的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河东之学在明代中期的发展变化,同时亦构成了明代关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清代广东地区的文化发展空前鼎盛,文学创作和编纂工作非常普及,因此诗歌总集也是数量众多,成就斐然。其中,凌扬藻所辑《国朝岭海诗钞》是一部具有集大成意义的省级清诗总集。兹对该书的编纂体例进行考察,冀为进一步研究清代地方类诗歌总集提供具体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经过周敦颐、邵雍和张载的铺垫,程颐、程颢在与王安石新学的互动中初步勾勒出早期道学的轮廓,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人进一步将道学推向了高潮.两宋道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圣之学,并将内圣作为外王之本,进一步致力于实现外王的理想,从而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摘要: 赋得诗是随着南朝文人即席分题赋诗的出现而产生的诗歌新类别。在命题上,唐前赋得诗一般采用“赋……得……诗”、“……赋得……诗”、“赋得……诗”的形式。在题材上,唐前赋得诗主要指向咏物、咏诗、咏史、赠别。在形式上,唐前赋得诗主要是五言四韵,至于七言、杂言的赋得诗,四韵以外的赋得诗,都很少;绝大多数押平声韵,押仄声韵和换韵的情况比较少见;分韵赋诗和题中用韵的情况也已经出现。唐前赋得诗创作推动了南朝永明体、宫体和以陈后主为首的三个诗歌创作群体的形成,对南朝诗歌不断追求“新变”产生了影响,推动了齐梁以后诗歌题材的大发展,也使齐梁诗歌诗体短小、精雕细刻、讲究四声、语言绮艳的特点进一步固化。    
 
  
  相似文献   

18.
宋词的正变,在明清词学史争论异常激烈,大致有两派:一持正变观,或言风格流派,或言时代先后;一反正变观,或以本色当行论之,或对南北宋词平视。  相似文献   

19.
咏物诗是诗歌创作中的一大门类,晚唐咏物诗创作尤为可观。仅就题材而论,晚唐咏物诗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一,自然界之物居多,社会人事之物较少;自然界之物中又以弱小者居多,表现出异于传统的鲜明个性。第二,呈此消彼长之势。第三,所咏之物多为带有悲剧性色彩之物。晚唐咏物诗在题材上表现出来的对琐细之物与具悲剧色彩之物的偏好的特征,是社会时代心理与创作主体审美情趣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押韵是写诗作词必须要遵守的规范,因此就有对其用韵情况的考察及研究。通过对宋代词人姜夔的词进行穷尽式的考察,试图揭示姜词用韵的具体情况,并将其与唐代温庭筠词,元代王恽词用韵情况进行比较,以显示姜词与前后代作品中用韵的差异以及不同时代诗词用韵情况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