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们这些度过教师“劫”的教师们欢度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傅正乾同志送来他的一部专著的稿子要我“审阅”。我想,这大概是他的尊师礼吧!因此,尽管白内障已经严重地影响视力,还是接受了,而且立即从头读起。正乾上大学的时候听过我的课,一直称我为老师。时间过得真快!他现在也是有三十年以上教龄的老师了。  相似文献   

2.
用历史剧为现实服务,使历史的材料重新闪耀出新的时代精神的光芒,是郭沫若历史剧的重要特点。他的历史剧不仅仅为人们认识现实提供了历史借鉴,而且强有力地激发、鼓舞了人民的斗志。那么,郭沫若究竟是如何将历史的精神和现实的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的呢?对此,曾有人简单地认为是作者用历史事件类比时事;也有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研究经过了三个阶梯式的发展:解放以前、建国后十七年和粉碎“四人帮”以后。第一阶段的起步可以从1923年闻一多评《女神》的两篇文章算起,历时二十多年,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但没有专著,显得零碎而不系统。第二个阶梯,在散篇论文的基础上开始了综合研究,其代表性的研  相似文献   

4.
<正> 茅盾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步入中国现代文坛的。在进行创作实践之前,他写下了大量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文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思想体系。朱德发、阿岩、翟德耀同志著的《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以下简称《散论》),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茅盾前期文学思想的专著。本书由十二篇文章组成,主要探讨了茅盾从“五四”时期到“五卅”前后的文学思想。前两篇从纵向上论述了茅盾文学思想从“为人生”的进化文学观到无产阶级文学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后几篇则从横向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5.
一代文化巨人,郭沫若与世长辞了。 这位巨人,用坚贞不渝的战斗,卓有成效的劳动和宏放磊落的风格,在人民的心目中为自己筑起一个崇高的永不磨灭的形象。 郭沫若和伟大的鲁迅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杰作,文化战线的旗帜。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他在评论十八世纪德国的文豪歌德时曾说:“歌德虽说不是单纯的诗人,可是包围着他全人格的那个光轮中,诗人的光彩是要占最大一部分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借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剧塑造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是可以赋予历史人物以现实的血肉,使其得到合理的发展,还是依照历史上实有人物的面貌如实地写出?这是常常发生争议的一个问题。郭沫若通过总结前人的特别是自己的实践经验,对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从古至今,在历史剧的创作上同样存在着两大流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古希腊的戏剧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谈到了诗人摹仿现实的两种不同方式,即“照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郭沫若曾经说过“写作历史剧可以用诗经的赋、比、兴来代表”。他所说的“赋”的方法,就是严格按照历史的记载,“敷陈其事而直  相似文献   

7.
<三个叛逆的女性>是郭沫若早期史剧的代表作,它的主要创作方法是表现主义,是中国化的表现主义戏剧.其具体特色有创作宗旨在于表现社会真理,通过变形方式塑造舞台形象,构思特重想象以实现内心外化.  相似文献   

8.
国学研究的新收获──读《廖平评传》郑万耕晚清以来,随着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逐渐出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子是涌现了一大批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国学大师。而四川的经学大师函平,就是这灿烂群星中一颗奇特的亮星。廖平自.1852年出生,到...  相似文献   

9.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社科系年轻的史学硕士郭代习所著《蒋介石死里逃生记》一书,已由黄河出版社出版。作者研究生毕业仅三年,在执教之余能推出这部32万字的著作,可见作者功底的扎实和创作的勤奋了。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为他立传的著作,包括正传、全传、详传、专题研究以及轶闻逸事,真是汗牛充栋。要想跻身于这一创作领域,没有在思想主题或材料与方法上的创新,是断难成功的。读郭君之著作,并与若干蒋介石的传记比较,有以下特点:第一,选题别具一格,达到雅俗共赏。蒋介石一生历险境而逃生者数十次,一般史传著作或一言…  相似文献   

10.
宋扬 《北方论丛》2001,(6):W003-W004
近十年来,郭沫若研究领域出现了冷处理的格局:一是郭沫若研究高潮的回落,一是研究本身的冷静.继续郭沫若研究者不得不分出一些精力来辨解研究郭沫若的必要,不得不处处联系郭沫若"<女神>后我不再是诗人了"那段历史和他本人的政治操作以示研究的公允.  相似文献   

11.
明帝列传研究的新收获──读《弘治帝》李正中明代共有十六帝,建国以来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亡国君崇份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对明孝宗的研究却停留在一般的叙述和介绍。由《历史教学》杂志副主编李梦芝同志撰写的《弘治帝》则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共分“嗣位多厘革”、“...  相似文献   

12.
<正> 座落在山东省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北麓的武氏祠汉画像石雕刻,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称它超过了同时期埃及的石刻和希腊的瓶画,可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之尊和价值之高。笔者曾慕名亲到武氏祠参观过,深为这  相似文献   

13.
<正> 我们在《齐鲁学刊》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发表的《读郭沫若书信小札》一文,其中对郭老致王冶秋同志十封书信的作年考证有误,兹作如下补正。八月四日信云:“弟因受暑伤风,自二十五日起即发烧,高时至38°1,但幸于三十日晨即已退烧矣。天官府四号房太热,不能住,已于三十日下乡,来赖家桥暂避”。查《沫若文集》第十五卷《后记——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一文,其中也说:“一九四三年的七月……那年有所谓‘热气团’通过重庆,我从七月二十六日起便中暑发烧,一直到二十九日正午‘热气团’过了,我的烧才退了。三十日挈眷下乡,移住赖家桥。”可见该信写于一九四三年。  相似文献   

14.
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与自成体系的阶段。在近代时代风雷的激荡和刺激下,作为反映这个社会现实的文学,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涌现出许多进步的作家,创作出数量众多的作品。近代文学在受到欧风美雨冲击下萌生了许多因素,为摆脱传统文学的桎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并为五国文学革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武定凤氏本末笺证》是一部以笺证体裁研究云南古代彝族罗婺部酋长及其后裔武定凤氏历史的传著,它在校点、笺证清代著名学者檀萃所撰《武定凤氏本末》的基础上,对彝族史上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的考释、深入的研究、严谨的论证,清楚地阐述了云南武定、禄劝一带,自南宋淳熙年间的罗婺部至清朝乾隆年间武定直隶州彝族土司的兴衰史。《笺证》把武定凤氏兴衰史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置于彝族史、云南地方史的大范围内进行考察研究,指出元明时期武定的彝族社会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凤氏祖辈担任土官,领有封建王朝授予的领地,剥削和榨取农奴(“蛮民”),这就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武定地区彝族封建领主制社会形态,充实了彝族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封建领主制社会这一重要环节,丰富了彝族史研究的内容,从微观研究的角度扩大了彝族史研究的宏观视野。  相似文献   

16.
兰州地区历史悠久,是古代先民们生息、繁衍、劳作的重要场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曾是民族交往与融合的主要地区,是中原通往西北边陲、青藏高原以及与欧亚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古代战争的重要疆场。自古以来,兰州地区在西北乃至全国经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遗憾的是对其研究却比较薄弱,这与兰州所处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令人欣慰的是杨重琦、魏明孔二同志主编的《兰州经济史》一书已经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兰州经济史》是研究中国都市经济的第一部通史专著。是几位青年学者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潜心研究的新成果。《兰州经济史》作为拓荒性专著的问世,标志着对兰州经济史的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钱念孙的《朱光潜与中西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研究专著。这部近四十万字的著作,集中研究朱光潜和中西文化的深广联系,对这一学界很少涉及的领域进行了深人的探讨。这里几乎涉及到朱光潜漫长学术道路中的所有重大问题,作者在深人了解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在冷静、理性而又绵密的分析中,得出了很多切实的结论,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新见解,其理论价值甚为突出。这里谈谈本人在阅读之后的粗浅体会。第一,对一些学界聚讼纷坛的问题,作出自己独特的解释;对若干有关朱光潜研究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独特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秦汉历史文化研究的新收获──读《秦汉交通史稿》刘昭瑞王子今先生治秦汉交涉及方方面面,但尤其效力于秦汉交通史的研究,诚如李学勤先生在其近著《秦汉交通史稿》《序》中所说,秦汉交通史专题的选取,是作者的“独具只眼”,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学术研究中的感受力和悟...  相似文献   

19.
读《郭沫若:一个复杂的存在》李书生魏建几年研究心血的专著《郭沫若:一个复杂的存在》(以下简称《存在》)充分体认到魏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创新和对自己学术水准的超越。尤其对郭沫若作为一个复杂存在的整体把握,可以说比以往的研究更切近了研究主体的本质特征。一...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民族形成了以儒为主、释道为辅的思想传统。汉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的文化融合力的民族,任何异种文化一入华土,都会被其固有的传统文化所同化,从而发生变异,染上浓重的中国色彩。当然,“道”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自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之后,其影响无法与儒家分庭抗礼。佛教自印度东来,分衍成天台、法相、华严、净土等多宗,但自唐宋以来,则是中国化了的禅宗占据了支配地位。但在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中,长期以来形成了只重儒学、忽视释道的倾向。这种不太正常的状况直到进入现代以来才得到改变。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