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时间序列断点检验和自回归模型,分析了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的响应。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的响应并不完全,具体表现为人民币汇率时间序列调整机制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的推进并没有保持完全同步;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对2006年1月4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产生显著响应,具体表现为2006年1月4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并没有导致人民币汇率时间序列调整机制发生显著变化;人民币汇率对2015年8月1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产生了显著且即时的响应,具体表现为2015年8月1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导致人民币汇率时间序列调整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基础上,对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汇率预期、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溢价纳入到扩展的开放型泰勒规则汇率模型之中,从理论上阐释了人民币汇率动态变化的成因,并结合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NARDL)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扩展型泰勒规则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且在长期与短期内相异。具体而言,中美息差、产出缺口差、物价差及汇率预期(特别是在贬值预期的环境下)能够对人民币即期汇率产生较强的“叠加”影响。在扩展的泰勒规则汇率模型中,国际资本流动影响作用较大,其次是汇率预期,投资者的逆向选择使得风险溢价波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特征。因此,货币当局应建立可预期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及有效监管资本流动和降低风险溢价,避免公众形成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并以此维持人民币汇率在合意、均衡的区间内波动。  相似文献   

3.
左喜梅 《统计与决策》2022,(19):145-149
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将货币政策变量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影响的内生部分剔除,运用货币政策外生变量构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实证检验人民币跨境结算、货币政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能显著抑制人民币汇率波动,其抑制效应有2期滞后;单独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即扩大货币供给量无法实现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目标,但是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扩大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则可以有效降低人民币汇率波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将央行外汇干预引入到包含风险溢价的无抛补利率平价中,并采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考察了2006年10月至2015年12月汇率预期和央行外汇干预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汇率预期与央行外汇干预对人民币即期汇率具有显著的短期和长期非对称影响,且在长期和短期内,人民币即期汇率均更易受升值预期影响;②央行的正向外汇干预在遏制人民币升值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负向外汇干预不仅不会遏制人民币贬值,反而会助推人民币进一步贬值;③中美息差的缩小短期内会导致人民币贬值,在长期则会导致人民币升值;④风险溢价下降短期内会导致人民币贬值,在长期却会导致人民币升值,且长期人民币升值容易贬值难.  相似文献   

5.
潘雅琼 《统计与决策》2007,(21):121-123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流量的影响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基于1984-2004年的数据,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建立了进出口需求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湖北省贸易流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经研究发现:(1)湖北省的进出口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国内外实际收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湖北省出口影响显著,进口影响微弱;(3)实际收入水平对湖北省进出口贸易影响显著,且影响程度大于汇率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从长期和短期角度,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10大类商品分类、初级产品、工业产品和细分16类工业产品的贸易模式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协整检验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优化了十大商品分类和工业产品贸易模式结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不利于初级产品贸易模式结构,但在短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优化初级产品贸易模式结构,与工业产品贸易模式无明显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细分工业产品贸易模式结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协整和误差纠正模型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的动态机制。得出的结论是,长期而言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国内物价水平、国外物价水平是协整的。短期而言,人民币汇率对价格水平有影响显著,且这种短期影响受长期机制的约束。  相似文献   

8.
基于ARCH类模型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汇改以来,尤其是进入2007下半年以后,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速度和波动幅度显著增加。文章使用ARCH类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剧烈,具有明显的尖峰、厚尾、波动率聚类特征;外部冲击会加剧人民币汇率波动,并且冲击的影响会持续较长时间;同导致人民币贬值的因素相比,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会造成人民币汇率更大幅度的波动。这些特征要求市场参与者提高汇率风险防范意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谨防人民币汇率过度升值。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考虑结构变化现象的情况下,本文首先利用结构变化协整分析了我国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传递,而后运用递归估计的方法进一步考察了汇率传递的动态运行,最后采用边限协整研究了包括汇率制度在内的人民币汇率传递的宏观决定。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对物价水平的传递在1998年8月发生了结构变化。在此之前,传递程度较高且显著;结构变化之后,传递程度急速下降。从物价传递的动态运行来看,在1998年8月以前,基本呈上升趋势,之后则不断下降,并有进一步下降之趋势。宏观决定因素分析表明,长期内,通货膨胀率、贸易开放度、汇率制度及亚洲金融危机对物价传递具有显著正影响,而汇率波动的作用显著为负;短期上,人民币汇率传递具有一定的惯性,只有贸易开放度具有明显正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建立人民币汇率波动的GARCH模型,对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币汇率波动不服从正态分布;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收益序列具有左厚尾的特征,人民币汇率波动具有集群性;人民币汇率波动具有较强的记忆性,且前期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本期的影响呈衰减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1995~2010年季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口价格的短期传递系数为0.652,长期传递系数为0.987;对生产者价格的短期传递系数为0.122,长期传递系数为0.213;对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效应很弱,且在统计上也不显著。这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口价格、国内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效应是依次递减的。汇率传递效应的这一特征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具有显著的支出转移效果。  相似文献   

12.
蔡晓春  邹克 《统计与决策》2012,(13):152-156
文章基于ARCH类模型,利用对2005年7月20日至2011年5月31日的人民币高频日汇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港币与英镑汇率的波动率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兑美元、港币的波动性较其它货币小一个数量级;各汇率序列具有明显的尖峰厚尾与波动率聚集特征;除港币外,人民币汇率波动主要由过去波动引起,并且冲击的影响会持续较长时间,外部效应较弱;日元与其它货币的杠杆效应不同,好消息比坏消息冲击效应更大;风险溢价效应只在人民币兑美元与港币的汇率中显著。这些特征表明人民币汇率应更加市场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取1995年第1季度至2012年第1季度的季度数据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波动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及其波动(VOL)与外商直接投资(FD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REER及VOL与FDI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是负向的,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不显著.政策建议是: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完善我国引进外资的政策;扩大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4.
李泽广 《统计研究》2012,29(5):51-57
测算方法的差异使得对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的不同研究的测度结果大相径庭。本文借鉴新近研究,引入生产率和国外净资产变量,采用经常账户缺口法、基本行为均衡方法的误差修正模型和ML-ARCH模型测度了人民币汇率的均衡区间;并探讨了决定均衡汇率变化的基本面因素。结果证实人民币被低估的水平并不十分显著,生产率的提升、贸易条件变化和增长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外汇储备是决定均衡汇率变化趋势的关键基本面因素;均衡汇率变化的估值效应能够显著影响国外净资产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模型,对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币汇率收益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收益序列具有左厚尾的特征,人民币汇率波动具有集群性;人民币汇率波动具有较强的记忆性,且前期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本期的影响呈衰减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强的背景下,构建具有优良预测能力的人民币汇率预测模型意义重大。参数模型对汇率预测的能力不仅取决于模型设定是否正确,同时还取决于能否迅速探测参数的结构性变化以使用最佳信息估计模型参数。本文构建了多元自适应可变窗算法以及时监测模型参数的时变特征,探测最大化参数同质区间。结果显示:①在中长期(3至24个月)的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样本外推预测中,多元自适应可变窗算法能显著优于随机游走模型、购买力平价模型、弹性货币模型、利率平价模型、泰勒规则模型与偏移型泰勒规则模型这六种汇率预测主流模型,其预测能力也显著优于实时窗宽选择算法与自回归模型;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长期(3至24个月)预测中,其预测误差MAE度量相比于次优模型能降低 25%~50%。②多元自适应可变窗算法能迅速捕捉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拐点,预测人民币汇率走向并刻画人民币汇率的周期性变化,其长期(向前9个月)方向性趋势样本外推预测精度比次优模型提高了16%~40%。③断点前后的汇率动态结构性变化显示“811”汇改促进了经济基本面对汇率预期重要性的显著提升与市场风险偏好的转变。“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预期更易受外部冲击影响。加速利率市场化建设、提高国内收入、稳定物价、坚持带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有效的资本管制相结合等措施对促进汇率市场化、防止汇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模型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正辉  范玲 《统计研究》2009,26(3):17-23
 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焦点,对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的研究不同学者其估计结果不相一致,至今没有统一观点。本文以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为核心,对与之相关的均衡汇率的定义与内涵、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均衡汇率测算的主要模型进行了综述,由此得到研究我国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中还存在许多研究空间。并得到均衡汇率测算研究结果不同主要是由于对均衡汇率的定义和确定的影响因素不同等方面所造成的,因而对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的方法也各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对国内地区差距产生影响的两种传导机制,即对外商品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两种渠道。为检验此结论,将全国分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计算Theil系数得到地区差距的指标体系;再结合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利用滞后阶数扩展VAR模型(LA-VAR)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结论:人民币汇率对国内地区差距具有显著格兰杰影响,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还进一步揭示了影响的方向。这说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各地区的冲击具有非对称性,基于Grauwe(2003)的研究:人民币版图内的货币体系运行具有较高的净成本。在此现状下急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缺乏稳健性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体制转换特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汇率体制的转换是影响人民币汇率行为的重要因素.文章使用马尔科夫体制转换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体制状态的转换过程及其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模型估计的体制状态概率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人民币汇率体制状态的转换特征,在不同的体制状态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回报的均值和方差明显存在不同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模型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和人民币汇率失调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样本区间为1994年1季度至2004年2季度。选取影响汇率的四个宏观经济指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协整分析,并通过Hodrick-Prescott滤波技术对经济指标进行平滑得到均衡汇率,在此基础上,对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失调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