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0年12月,茅盾在给周作人的一封信中,公开抛弃了他鼓吹过近一年的新浪漫主义:“我……曾说新浪漫主义的十分好,这话完全肯定的弊端。”这封发表于1921年2月的公开信,可以视作茅盾艺术美感本质论衍变的一个界标,标志着他艺术美感本质论诞生期的结束和发展期的开始。 从这时开始,严格地说,是从他1921年8月发表于《小说月报》12卷8期上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公开提倡创作“中国的自然主义文学”起,到1925年《论无产阶级艺术》发表  相似文献   

2.
陆文夫同志从1978年发表了获奖的短篇小说《献身》以后,他的创作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进入他一生创作的最佳的年华。1979年发表的《特别法庭》,1980年发表的《小贩世家》和《唐巧娣翻身》,1983发表的《围墙》、《万元户》、《美食家》,大体画出了陆文夫这几年创作发展的轨迹。那么,为什么陆文夫这几年的创作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呢?主客观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由于他对生活有深刻的见解,因而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能够从很平凡的题材中,发现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写出受人欢迎的作品来。这恐怕也是历史上那些获得成功的优秀作品的一般规律。如果比较一下《红搂梦》和《金瓶梅》,就很容易发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四川人,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我曾多次慨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与我们四川的缘份之浅。当然,四川与《红楼梦》也并非全无关系,我也曾于1984年2月26日在《四川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红学在四川》的文章,该文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马泰来教授的研究成果,列举了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或四十年(1775)就将《红楼梦》携带入川的陈大文(静泉,曾任马边厅通判)和高鄂的“同年”、四川遂宁才子张问陶,以及在重庆发现的“脂砚斋所珍之砚”和可能失落在四川的原本《红楼梦》(即端方本),来说明我们四川与曹雪芹及《红楼梦》的关系。但限于学识的浅陋,我竟未能提及孙桐生,这实在是一个不可宽恕的错误。因此,我愿借此短文,向孙桐生这位我们四川的红学前辈(如果他九泉下有知的话),表示我深深的歉意。  相似文献   

4.
法国佛朗西斯贡蒂埃著,唐恬恬翻译的《波伏娃:激荡的一生》一书,2009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55年2月20日,萨特在法苏协会上发表了一篇简短演说。5月他的剧本《涅克拉索夫》首演,  相似文献   

5.
今年2月23日,《南方周末》以《<改革不可动摇>发表前后——与“皇甫平”对话》的通栏标题,报道了意识形态领域某位原担任要职的人物的答记者问(以下简称答者)。读后心情沉重不安。我对他的观点不敢恭维。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男婚女嫁》,使刘亚舟开始跻身于当代小说作家的行列。紧接着他又发表了短篇小说十余篇,出版了长篇小说《幸运儿》和《冻土》等,然而,作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土著”,他说:“我来自农民的庄稼院。”我创作的源泉和文学的“根”,在生我养我的“北大荒”家乡土地上。  相似文献   

7.
和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等人相比,在中国现代通俗作家中,张秋虫只能算是一位二流作家。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他最早涉足文坛的笔墨,大概是1925年发表在《社会之花》上的短篇小说《江山芙蓉记》。这以后,他虽创作不息,也只是个“跑堂串会”的角色。和其友论文时,他深感到:“扬尘因作《新华春梦记》,虽不佳,然亦可数十年,向恺然《留东外史》初集五本竟可不朽,而甚惜弟一无所成。”①他发愤:“想做出一部我自己看了而认为满意的小说,方对得住我自己。”②于是,他剃了个和尚头,表示万念皆废闭户作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他终于创作出了《新山海经》。这部小说1930年1月由中央书店出版后,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使得张秋虫在通俗作家中站稳了脚,成为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8.
(一) 徐特立的一生是矢志于教育事业的。一九四七年,他在《给小学教师的一封信》中写道:“从十八岁起到今年七十一岁整,一共五十三年没有离开过教育工作,所以我和你们是同一职业的朋友。”徐特立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历程,是他献身革命、探求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过程。随着革命潮流的涌进,在一生的教育生涯里,又有着如下几个时期。一,1895年至1919年,这是徐特立从事“教育救国”活动的时期。1895年徐特立开始教蒙馆。这时,正值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中国社会进一步殖民化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和所有爱国者一样,徐特立忧心忡忡,决心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05年,他进入同盟会员周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说过:“郑振铎兄创办《儿童世界》,要我作童话,我才作童话,集拢就是题名为《稻草人》的那一本。”他的第一篇童话《小白船》发表在《儿童世界》第一卷第九期上。1922年,他共在该刊发表了19篇童话,以后又写过20多篇,合计43篇。这些童话分别结集为《稻草人》(1923年)与《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年),此外还有《鸟言兽语》、《火车头的经历》等篇收录在《四三集》中。 叶圣陶童话全系作家独创。鲁迅曾赞誊《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郑振铎认为《稻草人》“在描写一方面,全集中几乎没有一篇不是成功之作”。叶圣陶童话正是内容与形式双美的杰作,它的出现是中国艺术童话成熟的标志。叶圣陶自己也对郑振铎这样说过:“我之喜欢《稻草人》较《隔膜》(叶圣陶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引者注)为甚,所以我希望《稻草人》的出版,也较《隔膜》为切。”叶圣陶之所以如此偏爱他的童话,因为这是他献给“最可宝爱的后来者”  相似文献   

10.
梅尧臣诗歌理论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梅尧臣(1002——1061),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安徽省宣城县双溪人。以诗闻名于世。他一生“少达而多穷”(欧阳修《梅尧臣诗集序》)。其家居生活甚至穷困到“妻饿儿啼无一钱”(《日自青龙呈谢希直》)的地步。但存诗二千八百多首。他的一生,是真正诗人的一生,也是清贫穷困的一生。他的后辈如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均对他交口称颂。王安石说:“我得圣俞诗,于身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金珠”。(《哀挽诗》)从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老主编感言     
陈孔立(原副主编)我讲两个故事:1979年正当拨乱反正时期,学校要我担任学报副主编,主持工作。1980年第1期学报发表了陈诗启先生的论文:《中国半殖民地海关的创设和巩固过程》。当时陈先生刚刚落实政策,有人反对发表他的文章,说我有“政治立场问题”。我则反其道而行之,第2期又发表他的论文:《中国半殖民地海关的扩建过程》,反对的声音反而没有了。后来,陈可教授来信说,看到陈诗启先生的文章,香港校友反映:“党的阳光照到了厦门大学。”现在,陈先生已经是海内外公认的中国海关史专家了。1981年第2期学报发表华东师大副校长王亚朴的论文:《关…  相似文献   

12.
国学、政治和二十一世纪的“匾”季羡林祝贺《国学研究》第二卷出版。想谈几点意见:第一,前不久接到吴江同志的信,附有他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的关于国学问题的文章。接着我就接到了上海《文汇报》直接给我的信,要求我参加国学问题的讨论。我都还没有答复。如果答复...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26日发表的长篇文章指出,美国国务院今年2月1日发表的1994年《人权报告》的中国部分(以下简称《报告》),是一个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报告。 这篇题为《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报告》的长篇批驳文章,分为“歪曲事实,欺骗世界舆论”、“颠倒是非,把维护人权说成是‘侵犯人权’”、“关心人权是名,推行霸权主义是实”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贺敬之是在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成长起来的优秀诗人。他解放以后至一九五九年期间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收集在他的《放歌集》中。此外还陆续发表了《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等。在“四人帮”被粉碎以后,诗人又重新拿起由于“四人帮”迫害而搁置了十多年的笔,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发表了《中国的十月》、《“八一”  相似文献   

15.
一在冯雪峰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我读着他留下的纯真而又滚烫的诗章,不禁为他的人格力量所征服,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仿佛一幕壮烈的悲剧刚刚落幕,那崇高的美感占据了我整个的心灵。我一遍又一遍读着他在《火炬》一诗中的句子: 从黝黑的森林里出来, 扎着枯枝点起了火炬, ……这是他1941年至1942年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期间写成的作品。简直可以看成是他一生光辉人格的写照,他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点燃了一支火炬,燃烧着自己,给人间带来温暖和光明。他立志做一支“永远不灭”的火炬。雪峰一生的诗歌创作,主要是在民主革命阶段,可以分为“湖畔”和“上饶”两个时期。1921年至1923年,他在杭州市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与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结成了湖畔诗社,共同出版了两本诗歌合集:《湖畔》(1922年)和《春的歌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故乡》,一九二一年一月写成,同年五月一日《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于是新文学园地里又开放了一朵色泽鲜艳、芬芳馥郁的奇葩。 最早对此文给以高度评价的是茅盾。他在《故乡》问世的这一年就发表了一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热情洋溢地指出:“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  相似文献   

17.
黄炎培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1917年7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他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面向社会、面向工农和敬业乐群等教育主张,都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葛志华是一位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三农”问题并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学者。1988年,他以《张謇与南通地方自治》一文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到机关工作以后,他把所学的知识、所从事的职业与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潜心研究“三农”问题,先后发表了《村干部论》等一百多篇论文,出版了《从田园诗到狂想曲》等六部专著,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高等学校教材《农村社会学》多次采用他的研究成果,不少学术文献引用他的研究结论,一些学术刊物在发表他的文章时专门加了编者按,他的著作还一印再印,具有广泛的读者。他先后四次获南通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三次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玻恩(Max B(?)rh,德国,1882—1970年)在他逝世前,即1968年出版了他的最后一本论文集,回顾他一生的工作和思想。这部回忆录取名为《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在这部自述中,玻恩谈到了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人类命运所造成的后果”。对此,他既感到振奋又有些忧心忡忡。他写道:科学提供给人类的是“一个可怕的威胁和一个辉煌的希望,即人类自我毁灭的威胁和建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杂志》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孙雄飞的《忆赵丹谈“毛鲁会见”的经过》一文。作者说,1979年冬的一天,他陪赵丹从徐汇区文化馆步行回上影厂,适中谈及电影《鲁迅传》,赵丹便把1961年5月1日毛泽东接见时的谈话告诉了他。毛泽东问赵有没有见过鲁迅,赵荅“没有”。其后毛泽东说:“我见过鲁迅,所以对你演鲁迅演得象不象,我有发言权。我是在北大见过,以后又去鲁迅家登门拜访。我见鲁迅时,鲁迅在教育部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