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向军  唐兵 《社区》2012,(18):14-14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积极开展城市社区“便民服务圈”建设工作,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为导向,努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  相似文献   

2.
“社区”是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在微观层面的集体行动单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研究价值;但是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中的“社区”究竟是什么,该“社区”是如何支持农业的? 借助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文章对 S 农场的“社区”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发现 CSA 的“社区”在静态结构上由一个个关系圈交错组成,初始的关系圈是校友圈、初创团队圈,由此生发出奶爸奶妈圈、信仰圈、健康生活圈等圈子。 CSA 社区的动态形成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初始成员基于对 CSA 模式的认知信任和对创始人的情感信任形成初始关系圈;第二个阶段,初始关系圈中的焦点成员,借助“关系圈”之间的结构洞,拓展形成次级关系圈。 初始关系圈和次级关系圈共同构成了 CSA 社区,社区内的消费者消费的是“天”(天然农产品),信任的是“脸” (关系),并通过持续购买,来促进 CSA 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让农业不仅仅是“靠天吃饭”,更是基于关系圈的“靠脸吃饭”。  相似文献   

3.
刘智勇 《社区》2014,(31):31-31
为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河南省新郑市依托网格化管理推进社区“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建设,实现各项便民服务全覆盖,使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满足最基本、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需求和服务。  相似文献   

4.
闫培文  尹琦 《社区》2014,(6):26-26
近几年来,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街道高度重视社区服务圈建设,把居民的需求作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并将其作为社区服务圈建设的逻辑出发点。在社区服务圈建设中,社区可以直接满足居民们的一部分需求。  相似文献   

5.
晓言 《社区》2003,(8):15-15
一位社会学家曾经形象地说过:“在社区一定要能够形成一个以社区居委会为主的较大的‘圈’,这个圈里的成员就是社区的各类民间组织。”在宁波市联南社区,既有为满足社区内某一部分居民的共同需求而成立的“兴趣”组织,如摄影协会、钓鱼协会、书画协会、象棋协会、乒乓协会、养花协会、烹饪协会等,又有为满足社区居民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共同需求而成立的“表演类”组织,如腰鼓队、秧歌队、时装表演队、戏曲队、合唱队、健身队等;既有配合政府社会事务工作的老年人协会、计生协会、团会、工会、妇联、残联,也有街道同业务主管部门联办的社区…  相似文献   

6.
历琴 《社区》2010,(22):30-31
近年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绥芬河镇友谊社区以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为宗旨,建立了以志愿者为主的社区服务网络,提出了打造“515为民服务圈”。“515为民服务圈”以社区为轴心,以15分钟行程为半径,为社区居民发放“便民服务卡”和“爱心救助卡”,公布了社区和服务网点热线电话,畅通24小时诉求渠道,谁家有困难,只要一个电话,15分钟内志愿者就会赶到。  相似文献   

7.
李向军  唐兵 《社区》2012,(12):14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积极开展城市社区"便民服务圈"建设工作,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为导向,努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  相似文献   

8.
《华人时刊》2009,(7):92-92
自今年4月份以来,南京市玄武区东南大学社区精心打造了全新的“一刻钟服务”站,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为侨台胞属构建一体化便民生活服务圈、卫生服务圈和文化服务圈。居住在社区的侨台胞属步行5至15分钟就能享受到各项社区便民服务,达到全覆盖,受到侨台胞属的一致赞誉。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5,(6):37-37
2003年全国开展社区读书活动以来,青岛市各级党委、政府把这项活动作为推进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抓手,从福利基金中筹措150万元,援建市内4区的全部社区和市郊5市3区的1/3社区图书室,共575个,援建图书15万余册,努力打造“一刻钟读书圈”的社区文化品牌。所谓“一刻钟读书圈”就是以市区图书馆、街道社区图书室、驻社区单位阅览室等为阵地,让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读书场所,畅游书海。青岛市的新闻媒体也大力配合市开展了“捐赠图书共建书香家园”活动,向广大居民发出了捐赠图书倡议书,公布了捐书电话和捐书地点,设立了捐赠图书排行…  相似文献   

10.
陈岩 《社区》2013,(18):17-17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54所社区积极探索社区管理创新的新机制、新举措,按照“一居一特色”的思路,着力打造5个圈为特色的社区品牌,建立新型社区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1.
社区服务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我国的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商业服务和社区互助服务都正面临着各自的发展困境。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的社区服务体系中缺失了非常重要的两环——“诉求表达”和“评价监督”。因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基于“自主的社会领域”和“扁平化的社区服务平台”,有助于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众包”能量,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其中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以此来适应社区居民不断延伸的需求“长尾”,进而实现面向实际需求的社区服务资源整合并提供随需而变的社区服务,真正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朱彩萍  方安乐 《社区》2013,(12):19-19
“二网三服务”,即社区党组织网络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党员义工服务、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的党建项目。近年来,江西省丰城市河洲街道深化“二网三服务”,探索构建社区“百米服务圈”,破解了社区服务中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13.
《社区》2002,(7):1-1
何谓“以人为本”?就是在社区建设中以坚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首位的原则。在社区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一丝不苟地贯彻落实,就是说要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去规划社区建设、去构思社区建设、去开展社区建设。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建设就会偏航离辙。想民,是“以人为本”的前提。居民是社区的主体,社区建设的任何工作,首先要为民着想。为民着想,就要想民所需,想民所愿,围绕着居民需求、愿望做文…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区建设首先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惠及谁”的问题目前,在社区建设中,有一个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就是群众参与不够。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率较低,当然对社区建设的满意度也不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解决好社区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惠及谁”的问题。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在社区层面表现为多样化的需求。开展社区建设必须认清居民在社区的共同利益,找到居民在社区多样化需求中的交汇点、共同点。只有把社区建设真正变成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事情,变…  相似文献   

15.
沈黎明 《社区》2011,(16):50-51
近日,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在全区24个街道、148个社区,逐步形成以社区居民生活区为圆心,以居民步行一刻钟距离为半径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相似文献   

16.
蒋爱群  郑飞 《社区》2005,(2):24-26
为了解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和对社区工作的态度,针对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开展工作,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办事处委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在其所辖的14个社区进行了“居民社区服务需求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社区居民对各类社区服务的需求及解决需求途径的偏好;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了解,对现有服务设施的使用率、满意度;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价和参与意愿等等。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区“大传统”与“小传统”治理基础的解体导致社区安全治理面临严峻困境,转型期以“追求理性和利益”为核心的功利主义和以“数字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加速了“生活共同体”意涵的消逝和“居住共同体”社区形态的形成,瓦解了社区安全的治理基础。以社区安全治理作为切入点,推动城市社区从“居住共同体”走向“新生活共同体”,可以通过“利益主导,提供服务需求”、“凝聚共识,增强社区认同”以及“信息共享,搭建信息平台”等具体策略重构社区安全治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偏差青少年同伴圈的形成研究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深入访谈,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边缘化初期的生活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同伴圈是其街头生活的基本形态.偏差青少年同伴圈由玩、结成玩伴、因利益形成同伴圈、建立认同感等阶段逐步形成.同伴圈的形成反映了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内在需求,且其自主性发展具有很强的群体性、相互影响和制约性特征.以上发现,对社会工作者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9.
孟冉 《社区》2011,(20):18-19
北京市东花市街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强化一刻钟服务圈创建工作,形成有效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公益服务机制,使一刻钟服务圈成为辖区居民的"宜居幸福生活圈"。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完善政务服务东花市街道面积2.02平方公里,目前有常住人口52838人,设有八个社区  相似文献   

20.
略论清代台湾社会的失调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移民社会的失调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反”与“乱”,赌博成风 ,以及吸食鸦片的盛行等。但是 ,台湾移民社会同时又产生极强的自制力 ,这种自制力主要表现在祭祀圈的形成 ;建立社区的自治中心—庙宇 ;防御圈的建立。通过以上的社会控制 ,保障了台湾移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