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晓美 《人生与伴侣》2006,(12):40-42
十三年前那个夏天的黄昏,我看见从远处向我走过来的王浩:他的眼睛因为欣喜而分外亮;他的五官精致得不像一个男人;他的皮肤是透明的象牙白。那个夏日的黄昏,夕阳美得那么不真实,我记起张爱玲的那句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相似文献   

2.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人之中,时间的无涯荒草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爱》  相似文献   

3.
潘春华 《山西老年》2013,(11):51-51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曾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如此美妙的句子,却总是被狭隘地用于缘定三生的爱情。其实,世间有哪种感情不是如此呢?在万亿人中,我们没有早一分,没有晚一秒,来到了母亲的身边;于千万人中,没有早一年,没有晚一岁,走到了同一所学校,进入了同一间寝室。世间的缘分,真是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5.
《人生与伴侣》2011,(1):8-11
恋人们不会放过任何理由约会,所有节日甚至周末,都是情人节。而单身男女的节日时常是宅在家里,好似节日都与已无关。张爱玲说爱情就是要遇见你要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在新的一年到来之时,单身男女可以走出家门,没准儿“艳遇”正在某个地方等着你,即使没有遇见心仪的人,至少,也能遇见风景。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缺憾孙秉生张爱玲,于1995年9月8日上午被发现在其寓所内逝世。她是在美国洛杉矾的一栋公寓内,与中国以及海内外千万读者诀别的。她走了,走得那样悄然离奇,给我们留下了“张爱玲的缺憾”。张爱玲是在1943年,“几乎是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为上海沦...  相似文献   

7.
谈日本的茶道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冬梅 《南都学坛》2001,21(4):124-124
<正>一、日本的茶道 茶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又用自己的智慧,使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茶道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的饮茶技艺,但是,和一般的饮茶不同。茶道不是艺能,也不是纯粹的艺术行为。它是日常生活中崇尚美的一种仪式。它首先建立了人与人的关系,尔后,产生出了伦理思想。茶道中的“一期一会”的精神就是来自于这种伦理思想。人虽然每天都能遇到人,但是,对某个人来说也许一生只能遇见一次,一定要珍借。从“一期一会”的思想中,茶室也悄悄地在发生变化。茶室四铺席缩减到三铺、二铺甚至一铺,这反映了期望主客直接交流的愿望。 物、人、场所三要素,构成了茶道的主题思想。禅宗对茶道的影响非常大。茶道先驱——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久等都是禅宗的信徒。武野绍鸥不仅学习禅宗,并在禅宗的教义中制定了茶道的“法度”,成了后人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好没劲”“真无聊”“我很郁闷”……你是否发现,这些话已经渐渐地成了你的口头禅?在工作、学习节奏日益紧张的今天,现代人的快乐越来越少,烦恼却越来越多。“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的作者张德芬告诉你,答案就是: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大多数的人的答案是:财富、权利、健康、爱和快乐。其实,所有这一切用五个字就可以代替——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遇见未知的自己》带着你一步步从理性、科学的角度看到大多数人困惑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人是各种欲望的综合体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是处于欲望、社会文化环境与人格的冲突之中 ;在小说中 ,张爱玲从显型与隐型双方面揭示了人的欲望 ,并且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对女性生存问题进行了探索 ,是“五四”以来“人的发现”的深化和具体化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欲望的束缚、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而带上的人格面具 ,也都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10.
商晓娜 《新少年》2010,(5):36-36
莫小奇坐在沙发上看一本画报。 “当你遇到一只熊……”画报上说,“千万不要逞匹夫之勇,跟它搏斗……最好装死。” 莫小奇觉得很好玩儿,他从来没遇见过熊。这个时候,贝小贝打来了电话,问莫小奇去不去她家里写作业。  相似文献   

11.
对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的简单分类进行分析不足以真正从本质上把握张爱玲小说人物的内涵,必须从背景、表现力、主题等各个方面重新审视张爱玲小说的内在意蕴及其角度,从而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张对于女性形象刻画的独到之处。张爱玲的小说拥有独特的视角,尤其在题材背景的选择上,倾向于刻画“不彻底的人物”。人物的不彻底建立在另一个不彻底的基础之上——浮移的空间。张爱玲运用“张爱玲式”的表现手法,使得笔下的女性形象生动地鲜活于文本之中。诸多女性形象中,以病态特征最为凸显,塑造病态的女人是张爱玲小说荒凉主题的表现需要。  相似文献   

12.
遇见与错过     
人生是一段未知的旅程,这段旅程注定交织着不断的遇见与错过。因为遇见而错过,没有遇见也就没有错过,只因有了遇见,所以才有了错过。每个人都是在这种不断地遇见和不断地错过中进行人生旅程的,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心迹与足迹刻制独一无二的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中的世界是苍凉、黑暗的,在那里,现实利益完全把握了两性关系和亲情,人与人之间没有爱,人们笼罩在生存的寂寞和惶惑之中。这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深刻的悲剧体验,浸润着作家对整个文明和人生的彻悟之感。尽管远离时代主潮,也欠缺理想的光彩和斩钉截铁的力度,但却是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也是张爱玲作品的现代性和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和萧红是较早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因而在小说中赋予女性主体的地位,同时对男权社会中男性神话和男子汉形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消解。不同的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女性因为走了女结婚员的道路而一步一步走进没有光的世界,萧红小说中的女性虽然难逃悲剧的结局,却总怀着美好的希望进行了抗争。这对时下女性思考个人命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张爱玲受不幸的自身经历、社会环境、战争因素、西方文化的影响,塑造了残忍、自私、冷酷、虚伪、变态的母亲群像,无情地解构了“母爱”的神话,展示了“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让人们感受到生存的艰难、困惑和无奈!  相似文献   

16.
蓝永前 《今日南国》2009,(13):23-23
脱颖而出。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于千百个企业中脱颖而出,这是许多人和许多企业做梦都想的事情,但最终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却极少极少。在全国数百个北京现代汽车4S店中,能获得“全国优秀奖”的经销店绝对是凤毛麟角。去年,北京现代汽车广西鑫广达特约销售服务店获得了这个荣誉,他们凭什么脱颖而出?近日,记者采访了这家店的领军人物刘继征,他说,秘诀尽在“服务理念”之中。  相似文献   

17.
人在其生存于其中的客观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想的观念世界(理念的世界),这个世界存在人的头脑中,超越于现实世界之外,它是人对现实世界的理想追求,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价值把握。它以一切事物“应该存在”的状态呈现于人的精神、思想之中,因此成为指导人类一切活动的“方向塔”。人的有目的有意识活动在头脑中一般说来要经历三个步骤:即应当是什么(价值观念)——应当怎么做(规范)——怎么做(规则)。“应当是什么”表示有意实践活动的倾向,是根据价值观念作出的一个纯粹的价值判断,没有它,整个人类的活动就漫无目的。“应当怎么做”是在“应当是什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所处处境进行评价选择,确定“怎么做”的基本规范,是价值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关键一步,是在理想的指导下探索实现的可能性。“怎么做”则是关于内容和方法的事实陈述,是在规范的指导下得出的、而又为“应当是什么”服务的,是逼近理想的行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冷”与“苍凉”──试论张爱玲的美学思想惠转宁成名于抗战时期“孤岛”上海的张爱玲,写了许多她所熟悉的都市上层社会的人和事,有封建遗老遗少,新旧参半的西装马褂,还有一些心理变态的各式人物,把一群在敌伪统治下的苟活者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写得淋漓尽致,绘制...  相似文献   

19.
荒凉与悲哀──张爱玲文化心态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凉与悲哀──张爱玲文化心态的文本解读张景华一张爱玲是一位文学天才,但在她的生命中不断地上演着悲剧。鲁迅先生说:“弄文艺的人们大抵敏感,时时感到,而且防着自己的没落,如漂浮在大海里一般,拼命地向各处抓攫。”①张氏对家庭没有信心,对婚姻没有信心,对时代...  相似文献   

20.
陈鲁民 《中华魂》2014,(23):25-26
日前,广东省纪委书记黄先耀在第13期领导干部“三纪”培训班讲话时告诫参训的300余名“一把手”:“不作死就不会死”,同时,又叮嘱大家,酒肉朋友千万不能乱交,交了就要被“绑架”;有所图谋的饭千万不能吃,吃了就“嘴短”;对自称有特殊背景或者与高级领导及其亲属有关系的人的话千万不能信,信了就上当;私人会所和高档娱乐消费场所千万不能进,进了就可能掉进“黑洞”;不义之财千万不能收,伸手必被捉;侥幸心理千万不能有,一失足会成千古恨。后被媒体称之为“六个千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