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宋刻宋元递修本《补音》、《国语》都有阙笔为讳的现象。寻检之下发现,《补音》阙笔为讳而《国语》本文不阙笔者10条,《国语》本文阙笔为讳而《补音》不阙笔者14条,总共涉及“胤”、“敬”、“儆”等15个字。这15个字在宋刻宋元递修本《国语》和其他《国语》各本的阙笔情况表明:递修本、金李本等公序本《国语》和黄刊明道本《国语》较多地保留宋讳,张一鲲本以后除了少数的几个字如“桓”字等尚保留阙笔为讳的习惯外,其他的就完全改回本字。  相似文献   

2.
梳理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是否为《金瓶梅》的初刻本相关论述,双方不少分歧属于对个别文献解读的仁智之见,沈德符所见“吴中刻本”就是《金瓶梅》的初刻本则是在不断讨论中形成的重要共识。实际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刊刻完成时间以及沈德符“金瓶梅”条所记其得见“吴中刻本”时间。根据避讳情况,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刊刻完成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至天启元年(1621)正月之间;根据沈德符生平及其与丘志充交往情况,其得见《金瓶梅》初刻本并撰写“金瓶梅”条时间亦为万历四十八年。文献记载与实物证据的交叉重合,充分证明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就是《金瓶梅》初刻本,其最终刊刻完成时间为万历四十八年年底。  相似文献   

3.
在《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记》底本筹划选取上,傅增湘向张元济力荐黄善夫本。在搜求善本的同时,傅增湘对该书的辑印多方相助,最终促成佳刻,为《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记》的成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系学术价值最高的《史记》古注之一。宋人合刻《史记》三家注时,以《史记集解索隐》为本注,以《正义》为增注附刻其内。编刻者为减少与《索隐》注文的重复,对《正义》删削独多。自《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风行于世,单本《史记正义》遂湮没以至失传,明人已无缘复睹《正义》全貌。20世纪初叶,日本泷川资言从传入彼邦的《史记》古本栏外标注,手辑《正义佚存》一千余条,后散入《史记会注考证》相应《史》文之下,自谓"略复张氏之旧"。然而宋人吕祖谦、王应麟、胡三省等人著作中大量征引单本《史记正义》,泷川均未寓目。笔者从王应麟《玉海》辑得所引《正义》105条,其中67条为《史记》三家注合刻本所遗佚。这批《正义》佚文对深入理解《史记》文义甚有价值,尤其是所引张华《博物志》,为解决司马迁生年疑案提供了确切的文献根据。  相似文献   

5.
一、北大所藏的《王氏画苑》《王氏画苑》,明王世贞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该书的两种明刻本。一种为王元贞(字孟起)刻本,原燕京大学图书馆藏(与《王氏书苑》合刻,詹景凤补益)。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匡高19.4厘米,广13.7厘米。目录标题后第二、三行下题:“皇明朱衣姚汝循同校”。卷十末有“万历庚寅岁夏五月王氏淮南书院重刊”一行。淮南书院是王元贞的金陵家塾。知此本乃王元贞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重刻于金陵。《画苑》与《书苑》前有王世贞《重刻古画苑选小序》和《古法书苑小序》,述及刻书  相似文献   

6.
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程公说所著《春秋分记》九十卷,是宋代《春秋》学的重要著作。《春秋分记》在体例上借鉴了《史记》的纪传体,而又有所创新。颇为珍贵的是,《春秋分记》配有十四幅古地图,是名副其实的“图书”。《春秋分记》注重阐发“《春秋》大义”,全书贯串的“大义”集中体现为“大一统”与“尊王攘夷”,并且希望能够“经世致用”。《春秋分记》自淳祐三年(1243)刊刻以来,历代公私书目均有著录。今世所见《春秋分记》的唯一版本是《四库全书》本,而《四库全书》本系宋刻影抄本。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荀悦受命以《左传》体即编年史体,重新整理纪传体《汉书》。建安三年,荀悦开始撰写《汉纪》,至建安五年完成。由于《汉纪》据《汉书》而成,乃中国第一部断代编年体史著,故历来不乏探讨两书关系的论著。《汉纪》在史体方面开创先河,但论者鲜有全面探讨《汉纪》与《史记》、《汉书》关系者。其实三书皆记西汉一代历史,而其中所记内容又多有重复,故本文拟通过比勘《史记》、《汉书》与《汉纪》,以补校今本《汉纪》,并据以订正《史记》与《汉书》之讹误。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史记》最初没有固定的书名,或称《太史公记》,见《汉书·杨恽传》;或称《太史记》,见应劭《风俗通》卷二;或称《太史公书》,见班彪《略论》和王充《论衡》。司马迁马书时也常用“史记”一词,如《周本记》中有“太史伯阳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有“左丘明国孔子史记”,《六国年表》中有“史记独藏周室”。可见“史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问题由来已久。至迟在元代,《文心雕龙·隐秀》篇已成残篇,现存最早的《文心雕龙》刻本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本,此篇自“始正而末奇”至“朔风动秋草”的“朔”字共四百字整为阙文,此本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所缺四百字,正合一板。明代诸刻本也沿袭了这种状况。这种情况在明末清初得到了改变,据载,先是明末人钱功甫从阮华山那里得到宋刻本《文心雕龙》, 并据此刻本抄补上了《隐秀》篇阙文。后来康熙时人何焯路过隐湖,从汲古阁书架上见到冯舒所传的钱功  相似文献   

10.
苏颋,字廷硕。京兆武功人。(今属陕两省武功县)《全文》卷222张说《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音菩萨像颂》(简称《张颂》):“武功苏君,名颋,字廷硕。”苏颋《赠礼部尚书褚公神道碑》:“武功苏颋”。十四代祖苏则,魏侍中。清苏廷玉《校刻苏许公文集序》(简称《苏序》):“绰公之九世祖为魏侍中,讳则。”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问题由来已久。至迟在元代,《文心雕龙·隐秀》篇已成残篇,现存最早的《文心雕龙》刻本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本,此篇自“始正而末奇”至“朔风动秋草”的“朔”字共四百字整为阙文,此本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所缺四百字,正合一板。明代诸刻本也沿袭了这种状况。这种情况在明末清初得到了改变,据载,先是明末人钱功甫从阮华山那里得到宋刻本《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12.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下面两段话,一段是: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另一段是: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这两段话都是项羽在垓下溃围、彻底失败时说的,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其中两个“当”字,究应如何解释,却往往被忽略。《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在两处“当”字后,均无注文。一般选木也不加注。个别注  相似文献   

13.
《史记》残缺与补窜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云:“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又云:“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班氏父子云,《太史公书》十篇缺,有录无书,其字数理应少于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但是今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不仅一百三十篇粲然具在,而且却有五十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字,反比原著多近三万字,而记事涉及太初以后事,乃至昭宣元成之际。显然今本《史记》已非《太史公书》原貌。梁启超说:“现  相似文献   

14.
楷书《噩梦》,原文共24 629字,残去129字,是现存不多的王夫之手写文献之一。从用字角度看,《噩梦》遵从崇祯三年颁布的国讳,避了“照”“常”“洛”“由”“校”等字,避了“朝”“聘”等王氏家讳,不避清代国讳“玄”字。这真实地反映了王夫之避讳的具体情况,也反映了王夫之坚守明代遗民身份的书写状态。  相似文献   

15.
王建是中唐时期一位重要诗人。现存《王建诗集》最早一个刻本是南宋陈解元书棚本。此本是个残本,卷二至卷三,卷六至卷十配清钞本。此外又有明正德刘成德刻本、明汲古阁毛晋刻本、明《唐四十七家诗》钞本、清康熙席启寓《唐百家诗》本、清康熙胡介祉谷园刻  相似文献   

16.
司马贞《史记索隐》声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贞,字子正,自号小司马,新旧唐书无传,生平事迹不详。据《史记索隐序》自题“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可知他是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据《唐书·经籍志》,他还做过润卅(今江苏镇江)别驾,可见江南也曾留下过他的踪迹。司马贞撰《史记索隐》30卷,今三家注合刻本通行于世。本文音切一依中华书局排印本《史记》(1972)。  相似文献   

17.
记.纪.誌(志).载都有记载、记录义。《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索隐解“本纪”曰:“纪者,记也。”《说文新附》:“誌,记誌也。”“誌”或作“志”。《左传·成公十四年》:“志而晦。”杜预注:“志,记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金瓶梅词话》最早是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的刻本,《金瓶梅》是人们习惯的简称。作者将书中三位妇女的名字(潘金莲、李瓶儿、春梅)各取一字订为书名。崇祯时代又有《新刻绣像金瓶梅》出现,研究者仍以《金瓶梅词话》为定本。据吴晗考证,《金瓶梅》成书约在明代隆庆二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568——1606)之间。  相似文献   

19.
张森楷(1858—1928年),四川合川县人,原名家楷,字元翰,后改名森楷,字式卿,晚号端叟,民国四年后更署石亲,学者称石亲先生.先生为清光绪癸巳科举人,与井研廖季平、名山吴伯朅、富顺宋芸子诸先生同肄业尊经书院,而先生独究心史学.遵义黎莼斋署川东道时,礼聘张于署纂述史籍.民国十四年,出任成都大学国史教授,十六年辞教职去天津,馆罗叔问家,十七年夏,复转赴北平,馆江安傅沅叔寓,皆以雠校史籍为事.是年秋,染泻疾,治不愈,以身殉学于北平.民国十九年,公葬遗体于合川县城嘉陵江畔之学士山,并建纪念亭.张森楷毕生研治国史,计有《史记新校注》、《通史人表》、《廿四史校勘记》等四十八部,一千三百余卷.而刻行于世者有《合川县志》八十三卷,《华夏史要》前数卷,及《史记新校注》之“五代本纪”、“三代世表”、“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廉颇蔺相如  相似文献   

20.
梳理存世西夏文版刻文献中的刻工、书者和功德主后发现,西夏仁宗时期刻字司刻本版口的刻工名字多为简称,这些官方工院的刻工也会接受捐刻人聘请书写佛经;西夏佛经官刻本雕版书字人以李阿善最为活跃;如果是皇家举行的大法会上印施的所谓“寺院本”佛经,一般由“功德司”负责组织翻译,由“工院”负责雕版印制,其功德主是皇帝、皇后、太子等,如果是私人捐刻,往往也是官宦人家。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中,西夏文刻本的功德主信息一般出现在卷尾跋语中,唯有西夏文《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инв.№2865)中有蝴蝶装四叶印版在版心位置刻有党项族功德主信息,说明这个文本是由这些人捐资刊刻的。此前我们曾根据2865号卷首“师资承袭图”中出现“白云释子”即白云宗祖师清觉的画像,推测其为元代白云宗西夏后裔所刊《河西藏》的遗存,该本党项族捐资人信息出现在版心位置并用汉字标记页码等做法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